鸡鸣山为啥又叫“奶奶山”

2017-10-12 21:02 | 作者:曲辰 | 散文吧首发

我市下花园镇东南的鸡鸣山,是一座历史名山,有关它的传说很多,历史记载亦多,不用说,历史上的文人墨客的吟赋就更多!在民间,人们往往呼此山为“奶奶山”,称其为“鸡鸣山”的则不太多。这是怎么回事呢?对此,知其原由的人则不多。

为什么民间很多人称鸡鸣山为“奶奶山”呢?这就得从北魏文成皇帝的奶娘昭太后说起了。

文成帝的奶娘常氏,是辽西人,入宫后,太武帝拓跋焘就选她做了其孙子拓跋濬的乳母。因为这常氏抚养太武帝的孙极其“慈和履顺”而且在一次宫庭事故中,又“有劬劳保护之功”。到拓跋濬登上北魏皇帝的宝座后,就尊常氏为“保太后”——也就是保姆太后的意思。不久,又将“保”字改成了“皇”字,称“皇太后”,与文成皇帝生母的称呼一样了!(《魏书•高宗纪第五》)

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四月戊戌日,这“皇太后常氏崩于寿安宫”,于是,问题也就来了:常氏为乳母,虽被皇帝尊称为“皇太后”,但毕竟不是皇帝的亲生母亲,既不能于皇陵中与其父长眠,也不能安葬于皇陵之侧伴君于地下。当然,这常氏亦是聪明人,没有被“皇太后”的称呼叫糊涂,死前,就曾留下过遗言:要求文成皇帝将她送回东北老家安葬。而文成皇帝拓跋濬呢,则引引太武帝葬其乳母于崞山另建寢庙享祭的故事,与送回东北老家安葬之间,来了一个折中:从北魏国都平成(今山西省大同市)送常氏棂柩往东北的方向,于“五月癸酉”,葬常氏于鸡鸣山,上谥号曰“昭”,史称“昭太后”。并在山上为其乳母建庙、塑像、置守陵户二百于山下,除立碑刻文颂其功德外,每年四月忌日,请和尚摆水陆道场,大做颂功佛事,以为纪念。由此代复一代,就逐渐形成了每年四月初八鸡鸣山赶庙会的地方性习俗。

因为鸡鸣山常氏祠中所塑常氏像,是一位慈祥的妇人,怀抱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喂奶之状,所以,昭太后祠在老百姓的口里,便由文成皇帝的奶娘庙称之为“奶奶庙”。又由山有“奶奶庙”而呼斯山曰“奶奶山”。这便是民间呼鸡鸣山为“奶奶山”的历史由来。

望子成龙,这是中国每一个做父母的人差不多都有欲念。由此,鸡鸣山附近的人们又都纷纷上山,虔诚地烧香上供,祭拜昭太后,求这位“奶奶神”送给他(她)们一个像文成皇帝那样的儿子!于是,到这奶奶山求儿女,也就成为了当地的风俗。

五十年前,我在下花园煤矿机电厂从苗瑞华、李振卿两位老师学习机械制图时,曾随苗老师及贵州的一位师妹上山赶过一次庙会:山上无水,和尚们吃的是屋檐下大缸中积攒的水,遇到庙会就得赶毛驴从山下的下花园往山上驮水;北面的半山坡上,有一处庙,主要是供和尚们住;山顶上是主庙,将到主庙前有一个深渊,深渊之上飞架石一座,名之曰“避风桥”,呼呼的山风到此便悄无声息;避风桥的栏杆上,也同芦沟桥一样雕有数不清的石狮子——那次,我就是为数清这石狮子,而白白花了一中午的时间!避风桥的西头,有一座雕刻精美的石牌坊,其在山寺、蓝天、白云的映衬之下,显得特别好看……可是,再好的历史文物,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中,也难逃被炸毁的命运!

现在,鸡鸣山上又重建了庙宇,又有了一年一度的庙会。但是,这些庙建得是否像样?还有没有那精巧美观的避风桥、石狮子与石牌坊?去年秋天,网友“跑步的雨”邀请并陪我上了一次鸡鸣山,看到重修的庙宇,心里感慨万千,说不上是什么滋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