羑河岸边简说《易》

2017-10-16 08:39 | 作者:文生 | 散文吧首发

羑河纪实之五十三

羑河岸边简说《易》

文生

羑河在我们村前静静流过,它是一条小河,在很多地图上没有标识。但说到中国哲学史,没有不提到它的,因为,中国哲学的开端《易》,就在它的岸边产生。

羑河从太行山余脉牟山发源,汇集众山的小溪,比如我们石林黑塔村,就有好几个山泉引出的小溪流入羑河。羑河几十里向东流去,与汤河汇到一起,却拐向北流去,成为海河的一个分支。羑河千年来水量相当丰沛,上世纪七十代末,因煤矿挖断水脉,水量才小了起来。牟山不高,羑水不深,羑河两岸的坛坛众生在平平淡淡中一代又一代平凡地生活

斯是小河,民众也给它绘上一层色彩。比如说,源头在牟山脉下红矾村、石碑头一带,那里早年流水潺潺,草木郁郁葱葱,花果欣欣向荣,真是一个花果山,还真的有一个猴王庙,供奉的是孙悟空。孙大圣雷公头,一身虎皮,手握金棒,眼望远方,永远是一副看有没有妖怪和随时打妖魔的样子。并非我们附庸风雅,和许多所谓风景一样,民众见有山有水有花有果,就添上猴王,附会为花果山。猴王在此地不为别的,乃是打压在众山中的各路神仙,防止他们出来捣乱,保一方平安。细思下来,有关公战秦琼之意。猴王之迹,在明清之际,安能压商周之际的出现的数百神仙乎?其实也不能说错,《封神榜》也是明清之际出现书。

三千多年前,商周在这一带大动干戈,各路英雄在此地斗狠争雄,血流漂杵,成为《封神榜》上的神仙。这一带低山浅丘,常常被读过《封神榜》的人附会,这儿是这一个神仙的战场,那儿是那一个神仙成神的地方,前头是前一路神仙的战斗地……。申公豹头朝后,别人是前进,但他只能后退为前进。哪吒闹海、千里眼、顺风耳、土行孙……。姜太公渭河上直钩钓鱼。周武王拉姜太公七百多步,所以周朝天下七百多年……,乱七八糟的说。

其实人们也知道羑河是出过名人的,著名的《易》就在羑河边产生,说精通《易》者,可上知五千年,下知五千年。但人们常说的却是推背图、烧饼歌,有图有歌词,还有实例,同样也是上知五千年,下知五千年。相比之下,《易》实在是太难懂了。能知道八卦名目就不是一般人了,更不用说运用爻位方位、彖曰象曰、元亨利贞、初六上九的了。

有人说,《易》其实是简单的,周文王也不会考虑的那么具体,都是后来人越弄越复杂,越搞越怪,越说越玄,而且很多说法其实产生于文王之后,已非《易》之本意。我们羑河不大谈论《易》,如同在田野劳动的人们,围观的游客认为他们的劳动是很美的风景,劳动的人们对此默默无语,个中苦甘自知,风景就是那么回事。

多年后,我以为这说法对。

想当初周文王被商纣王囚于羑河边的羑里城,仿效“古者包牺氏(伏羲氏)王天下也,仰者观象于天、俯者观法于地,观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昼思人事,观天象,以黄帝八卦演易,使中国哲学由滥觞到体系化。

易者何也?音形字也,上日下月。日者太阳,月则月亮,日月交互,阴阳变化。即对由日月运动引起变化的感悟。日出为昼,日没为夜,昼夜相对,又是互相变化的结果,而变化是分阶段的。昼者,日潜、日出、日盛、日中、日暮、日落;夜者,初夜、浅夜、深夜、黑夜、静夜、白夜。对于庄稼来说,插种、初生、生长、成熟、收获、贮藏,之后就是插种。用极为抽象的文字来说,即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文王考虑的是周将代商,但又考虑到长远,欲代周者不知何人?如何防止这种现象出现?至少商王那一套靠祖先崇拜是不行了,得另起新的炉灶。但文王只能抽象地借八卦极为隐蔽的说。

周朝践行《易》者,周公、商鞅也。周从公刘一代始,荜路蓝缕,经过一代一代的努力,发展到能效法汤王革命而代商。周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发展壮大。从公刘只带几个人到岐山掘地生存,到部落,到联盟,到侯国,到能取代商,就是一个从初九到九四奔九五的过程,必须让后来者不能进行效法。于是周公设计了一套礼法,规定了各级应遵守的秩序,任何人都不能越礼。村落不能太大,侯国也不能过大。对城墙有多大,衣服是什么样子,都有详细有规定。

秋各国都往大里做,结果是大夫控制了诸侯,进而分裂诸侯,再进而称王,如晋国者,先是六家大夫操纵晋公,后六家大夫并为四家再并为三家,三家瓜分了晋国,而后又让周王封他们为王,周王也无奈,只好封他们为王。其实这个周王在无意中做了正确的事: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无奈没有认识到其中的玄机并使普遍化。要而言之,分封是不行了,周的那一套礼法是不行了,必须以新的变易来打造新的秩序。

于是新的变易出来,战国时秦国行商鞅之法,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搞起了郡县制,还有就是不许大家庭出现,家庭中的孩子大了,就必须分家,不然就会加赋。至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灭周而使江山一统。

了解到这些,我们对易打卦过程就会了解了,如

第一卦为乾卦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再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 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而无辅。

首卦比较简单,是易之纲领。有中等文化水平能看懂。

每个卦象都是规律的展示和运用,要对各个阶段进行损益,例如要防止九四上位九五,也要防止九五滑向上九。九五是既济,就是事成了,之后的上九就是未济,就是事过了,新的情况要取代旧情况了。上九就是任性作为,如商纣王之胡为,就会物极必反,导致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而无辅,社会礼崩乐坏,失去秩序,天下大乱。后来称皇帝为九五之尊,即出于此。

易有三易,不易,变易,简易。不易者,不变的东西。变易者,变化的东西。简易者,变化中的道。世界是变化的,但再什么变,人们总是要吃饭,总是向往好日子,这是不变的一面。一件事变化了,比如说为了增加粮食生产而引进行新生产方法,就会引起接二连三牵四挂五的变化,所以我们要对各种变化要充分估计到,不能只看一面,利蔽都要看到,要兴利除蔽。在众多的变化中,我们要认识到其中的规律,简明地说出来,这样我们才能主动,在改革中把事做好,不能都什么都弄成长篇大论,不说还明白,越说越让人糊涂。

对《易》的说法是多样的:(1)卜筮书。卦爻辞中有大量的吉凶占语,(2)哲学书。阴阳问题是中国哲学基本问题,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最系统的哲学著作。(3)历史书。讲述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 (4)预测学。《易》运用“损益之道”进行预测。

总的来说,《易》的主要价值在哲学,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事物的变化,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以阴阳两种元素的对立统一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中国文化的很多思想,比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履霜坚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革故鼎新、与时俱进……,都出自《易》。

一阴一阳谓之道。一动即阴阳,任何事物都是阴阳的结合体。单纯只讲一个方面是在走极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中庸之道才是正常。以土地而论,只讲土地私有不行,千年来的历史证明不中;只讲土地公有也不行,人民公社时期大家都贫穷;必须是统分结合才行。只凭土地也不行,还得走出去打工,由此带来很多变化……。

在中国,各种经济形式可以并行而不悖,各种宗教也可以共存而不悖。就象庄稼一样,稻麦粟谷可以并存,这也是外国人不容易理解的地方。

《易》是独特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这是一个羑河人对《易》的简单认识,也是羑河人心中自豪的一面。羑河人平时不是不动不动就把《易》挂在嘴上,而是在与时俱进的改革中体现着《易》。

羑河纪实系列均是原创

2017年10月15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