羑河岸边说人性

2018-04-02 10:49 | 作者:文生 | 散文吧首发

羑河纪实之七十三

羑河岸边说人性

文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人们早已厌倦了说教,传统的文化在私下里展开,这时一退休老者回村里住,老人念过私塾,对(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还能背出不少,生活上也是随意。那时候压面条机还不多见,老人一次压够好几天吃的面,然后把面挂在老大队部的西二层楼上风干成挂面,每日三顿差不多是和子饭,和子饭就是饭里面有米有面有菜,然后加点盐,集米面菜汤于一身:“这比颜回的日子好多了。”

那时我家因为失火,临时住在老大队部的东屋,有时候我也上楼看老人在楼上挂挂面。

老人问我:知道(三字经)不?

我小学时学过,还记着不少。

那你背一下。

人之初,性革命,亲不亲,阶级分,……柳下跖,率奴隶,斥孔丘,……有陈胜,和吴广,揭竿起,大泽乡……

老人越听越生气:这是什么呀?乱七八糟的。应该这样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三字经)里面讲了啥呢?

那里面讲的是,大人要教孩子学好,孩子要学会仁义并照着做,还要知道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关键在性本善上。

善是啥?

你说呢。

我想了想,说:好的同义词:品德好,行为好——,还有做事好、说话好……

怎一个好事了得。

也有变化快的意思。

嗯?

善变。

哈哈。不过,你说了一大堆,还是没有说清楚性本善中善的意思。

那您说善是啥?

善是简单的,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可三言两语讲不清,越说越复杂。有人写了厚厚的书,也没有说清人的本性是什么。反正善就是好也算对。

这事时间长了,也就慢慢淡忘了。

新世纪后国学兴起,我也赶时髦了学了一些皮毛,于是多少了解了善。

“性相近,习相远。”出自(论语•阳货)。孔子讲人的本性是相近的,虽然他主张有教无类,但后天的环境和个人的努力以及智力的差异,人们还是有“上智、下愚”之别。

孟子讲性善,但认为善还只是潜在的,人的本性中有仁义礼智四端,随着人的成长扩而充之:“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孟子•公孙丑)”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着,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孟子•尽心)”意思是,人们不学而会的东西,是人的本能,不学而知道的东西,是人的本领。人在儿童时代,都知道爱他的亲人;人在少年时期,都知道恭敬他的兄长。

接下来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

话是这么说,但仍需要教化:“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腾文公)”

但也要考虑到现实:“挟泰山以超北海,曰吾不能。非不为也,是不能也。为长者折枝,曰吾不能。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孟子•梁惠王)”

但是礼崩乐坏年代的现实使孟子很失望:“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

而教化的结果又是不确定的。一方面,“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周文王、周武王)兴则民好善,幽厉(周幽王、周厉王)兴则民好暴。(孟子•告子)”;另一方面:“或曰:有善性有不善性,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孟子•告子)”尧是圣人,但他的百姓象即不成器;瞽瞍非常恶毒,多次置舜于死地,但舜成为圣人。

孟子在书中引用了告子的说法。告子认为:“食、色,性也。(孟子•告子)” 吃喝、男女,是人的本性,不用学,而善恶是后天的,因而不是人的本性。

告子进一步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东西也。(孟子•告子)” 人的本性中没有善不善,就象水没有东西之别一样。

孟子叹息:“天下之言性者,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孟子•离娄)”人们所说的本性,只是人云亦云,认为利害就是人的本性。这就引出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讲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荀子•性恶)”人的本性是恶,善的行为是伪装久后了形成的。人性恶,是因为人们生来就好利多欲。

而且,善恶是一体的:“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拓,其性一也,君子与小人,其性一也。(荀子•性恶》”“人……可以为尧舜,可以为桀跖。(荀子•荣辱)。”

仁义礼智是人们化性起伪(改造人的本性)后的结果:“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修之为侍尽而后备者也。(荀子•荣辱)” 善是修之为侍尽的结果,恶则不事而然。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学好一辈子不容易,学坏一天就够了。

孟子和荀子都认为人人皆可为圣人,只是孟子认为是善端发挥后的结果,荀子认为是化性起伪即长久改造人的本性后的结果。

道家认为性无善无恶或性超越善恶。人的本性是无善恶的,一切道德都是人失去本性后的结果。

西汉董仲舒:“故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从禾出,而禾未可全为米;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秋繁露•深察名号)。人的本性好比庄稼,善好比果实。性中有善,善出于性,但性并不是等于善。

“性待渐于教训后而能为善;善教训之所以然,非质朴能至也。(春秋繁露•实性)”人经过教化后才能具备善。善是教化后的结果,不是人朴素了就是善。

明朝王阳明的四句偈语:“无善无善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董仲舒、王阳明的看法,也是对孟子善的扩充认识。

其实,小学时,在学习所谓(新三字经)后,我和几个同学在羑河边割草时,曾经背过(新三字经),因为老师要求我们背会。

但我们开头背着很乱;

“人之初,性革命,亲不亲,阶级分……”

“人之初,性造反,亲不亲,斗争分……”

最后还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那啥,善是什么呢?

有人说:善就是,咱们石林黑塔村早先的寺观塔里还有(二十四孝图)呢。

二十四孝是坏东西,大天卧在冰上人都冻死了,还能化开冰求到鱼?

老师说了,人的本性是革命,人只有革命才能解放,咱们这羑河还是汤武革命的地方哩。

要俺说,人的本性应该是吃饱喝足吧。

就知道吃。

就是,猪狗才只知道吃饱喝足。

人吃饱喝足了才能学习干活革命呀!

学习能力才是人的本性,学走路,学说话,学割草,学文化,因为学的不用,人和人就不一样了,老子种田儿耕地,老鼠养儿会打洞……

人的学习能力从那里来?

从娘肚子里带来。你就是再费劲教猪狗学习,它们能学会啥?就因为它们的娘没有给它们学习的本领。

后来,背(新三字经)的事不了了之。

现在想来,儿童们无意中的说话,与大人精思禅虑之后的说法一样。

在羑河岸边,儿时的我们无意中说明了人的本性:人有学习本能。用孟子的话说,就是人有学习的端。但学习这东西,后天的成份要多,近墨则黑,近朱则赤。学习之后,本来都差不多的人,后来就形形色色――

(三字经)着重讲学习的环境的重要性:昔孟母,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学仁义,学历史,是传统的启蒙之作。

现在想来,人的善,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以及在物质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环境和相应德治与法治。

管仲说:仓禀足而知礼节。

孟子说:有恒产者有恒心。

当代中国人对人性的认识:追求美好生活。

羑河纪实系列均为原创

2018年4月1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