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观记

2018-04-09 11:44 | 作者:文生 | 散文吧首发

羑河纪实之七十二

东大观记

文生

村里老人们在太阳底下靠着墙根谈天说地、说佛讲道、论古讲史时,好说村里早年有东大观和西大寺。虽然,观寺早已不存在,但人们还是谈论,也有祖先曾阔过的意思,于是村里好多人从小就多多少少知道了村里的旧事以及道佛。

相对来说,老人们谈东大观的热情高一些,这是因为村里人大多人姓李,东大观是道观,道家与李家有深深关系,老子姓李,还是孔子的老师呢,李唐王朝,兵神李靖……。有人说老子、李唐、李靖其实没有关系,只是姓李而已。好多老人听后不服气,说孟子说了,同姓三百年前就是一家人,何况唐王和兵神是同代人……

羑河是封神榜的发生地,老人们认为榜上的神仙属于道家。西大寺里的各路罗汉,毕竟是从汉朝时从外面转化过来的,不及道家的各路神仙是本土化的,资格也老,商周时就有了,还可以上溯到黄帝,黄老学说他们也知道,就是黄帝才是老子学说的源头。

道观的主儿是玉皇大帝,佛寺的主儿是西天如来佛,人们有时还会为佛大道大而争论不休……

老人们还认为村里的黑塔就是托塔天王的塔。这李天王,本是唐朝人,穿越到天上成为玉皇大帝手下的大将,成为打压孙悟空的打手……

对于孙悟空的身份,老人们也争论,是佛家还是道家?有的说是佛家,理由是跟着唐僧取经,是唐僧的徒弟;有的说是道家,他的齐天大圣的玉皇大帝封的,不是道家是什么?

道士们整日在山中炼丹,吃了后会白日升空;道士们在观中日日练剑,下山画符压鬼;道士们每日坐在山上练功,彭祖活了八百多岁——

可怜各路神仙在人们口中甩来甩去……

有一日人们说起寺里有众多小石塔,观里有鼎。有人说,塔不如鼎实在。有人说鼎就是锅,让人做饭用的。也人有说,鼎就是臼,让人捣米用的。有人说,鼎也好,臼也好,总之是个锅,道在锅中。

道士在锅中干啥?

不是说道士在锅中,是说道在锅中。

道在锅中的话,使这些老人沉默,我也好久不能忘。

余生碌碌,《道德经》读来如天书。其实《道德经》中话多话,现在人看来,明白如平常话,但总的意思即让人费心思。

多年以后,关于锅的一场对话,忽然有所悟——

你拿一个锅。

这里有好多锅,在沙锅、陶锅、铜锅、铁锅、铝锅、钢锅中,谁知道拿什么锅?我只好问:拿什么锅?

拿铁锅。

但铁锅还有好多种,于是只好再问:拿什么样的铁锅?

双耳小铁锅。

这多麻烦?你直接说拿一个双耳小铁锅不就行了?

这个双耳小铁锅实际上就是锅-铁锅-双耳小铁锅的过程。万物的命名就是这样的,即名,可名,非常名。那么道,可道,非常道,也可以类似。

事物是人们任意命名的,但一旦命名后,就会按名-实规则运行。我们把能煮东西的凹形物称为锅,根据材料的不同就会有沙锅、陶锅、铜锅、铁锅、铝锅、钢锅之说,然后对其中的某种锅还要进行区分,铁锅有大铁锅、小铁锅(大、小是相对的)、单柄铁锅、双耳锅等等。

人们常说,道理,大道理,小道理,应该理解为:道,可道,非常道吧。

老子说:道常无名。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用之不既。

道是极为抽象的,是玄之又玄的,是看不见、听不出、摸不着、用了不知道的。

谁见过抽象的锅呢?人们见的只能是具体的锅。万物归一,也可以说人们从众多形形色色的锅中形成了锅的概念。

鼎,其实也是锅,但已从锅中抽象出来,成为权力的象征。问鼎,具有不臣之心。楚王问鼎,就落了一片喊打之声。

道的本义是路。它不是先天形成的,是人们为了自己方便,有意中无意中随意走出来的。路一旦形成之后,对于后来人来讲,就是现成的,就是从来就有的,就是必须照着走的,这就容易让人陷入误区,仿佛是路左右了人们,而且路的形成越到后来越先在人们头脑中规划好,然后穿山越岭才成的,加剧了路先是在头脑中形成的观念。

道路抽象成为道,就具有了方向、进程、规则之意,进一步成为决定宇宙运行规律的东西。

老子说:道是周行而不殆的。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的。“反者道之动”。

事物的命名简单的,但事物的运行是非常复杂的。德是道的运用。

话回到锅上,锅与非锅是相对相成的,由此形成了互对对立的概念。

在老子看来,对立是无处不在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

而且相反的东西是互相过渡、互相转化的: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祸兮,褔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事物形成于微小: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事物也败于微小: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用在做人上,就更杂了。

老子说:做事要从小到大: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强调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俭好理解。这里说一下先,人们为了出头,就是为了争所谓的先,但有的先如面子是不能争的。如农村有不少人,为了争所谓的面子,花了好多钱盖自己一辈子也不会住的房子。

为人要知足,祸莫大于不知足。无谓为先就是不知足的表现。

老子特别注重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柔弱胜刚强。要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老子认为战胜对手在于强化对手的特长,使对手走向事物的反面: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欲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老子认为,国家大了,人们就分出三六九等,就要失去自我,就要出乱子,导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于是老子主张: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样就可以: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这样就会: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但现实是: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所以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因为道是不可言说的,可道,非常道,已经是在伤害道,更不用说运用道了。

老子也在叹息: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就是说,他所说的,大家都知道,但是没有人实行。

后人用歧路亡羊来说明选择之难。

庄子认为道无所不在,在蝼蚁,在梯稗,在瓦甓——也就是:道不远人,平常时处处是道。所以,老人们说,道在锅中,并没有错。

庄子对现实作了严厉的批判:窃国者侯,窃钩者诛,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认为仁义是失去道德之后的产物。但庄子用“齐物论”抹去了事物之间的差异及运行方式。

道家的无为产生了庄子,有为产生了法家,故司马迁在《史记》的《老子韩非列传》中,将老子庄子韩非放在一块写。

道家哲学: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盅气以为和。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妙,即秒,禾芒也,无穷小物。微,即窍、孔也,无穷小空。老子已经认识到,事物是由微小的物和微小的空组成的。从空中认识有,从有中认识空。非有非无,似有似无,于无观有,于有观无……,这样的玄谈,成为知识分子的心灵鸡汤。

从政,汉初黄老学说盛行。

从军,李靖成为一代战神。村里的老人们还说李靖手中的塔就是咱们石林黑塔村里的黑塔,能把孙悟空兜进去,别的就更不用说了,厉害不?

还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一篇道德平宇宙。

道家后来也形成了自己的神仙谱,教义也深奥。道家和道教只是共同奉老子为宗。

普通人兴趣的是道士能驱鬼、养生,白日升天的事作为谈词。

学生们知道火药是道士炼丹时发明的。

东大观因羑河泛滥而湮灭,遗址大家说法不一致。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村里在泰山庙里的墙上画了老子骑青牛入函关图,庙前也立了个鼎。

记着老人们说:老百姓每日都离不开锅,锅里有米,能吃饱饭,能吃好饭,便是在有道的天下生活

老人门口中的有道的天下也是老子的理想: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但这不是凭无为能做到的,而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靠无为连地都种不好。更不是小国寡民,眼下经济都全球化了,国家大市场才大,才能有话语权,才能更有为地发展。

羑河纪实系列均为原创

2018年3月25日 2018年4月1日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