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书 涵 养 心 灵

2008-10-18 08:57 | 作者:如泰漫步 | 散文吧首发

读书,确实是一件美好的事。到不是为了在这个读书会成立的这一天,板着面孔进行一番空洞的说教,以引起大家对读书的兴趣,而是为了谈一些与书的缘分和感受,同大家分享读书的快乐

沙翁有一句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儿没有翅膀。这几年,我才体验到沙翁这句话的内涵,真正体验到读书的快乐。因此,我常常都是书不离手,一天没有书读,就好像失去了什么。

我常常羡慕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有这么丰富的书籍可以阅读,使他们稚嫩的心灵徜徉在知识与智慧的海洋里。我常给儿子买好多的书,特别是名著。儿子每天都是伴着书籍入,有时,需要我夺下他手里的书,他才能入睡。想想自己小时侯,每天夹着薄薄的课本上课,能听上老师拿着一本小说故事,就是我们人生的一大乐事了。

到了师范学校,本来有书读的条件具备了,可是因为自己对美术的偏好,专读美术方面的书,主要是读画儿;工作之后,又上了书法,于是,专拣字帖来读,主要是看字。读教学方面的书,只是仅局限于参考资料和参考教案;后来,为了学历,又逼着自己读大学的教科书。

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我感觉到还是从逼着自己写论文开始。那时,我们的校长是陈日铭老师,他是一位乡村民办老师出身,但是因为他勤于笔耕,每年豆腐块式的文章上百篇。后来,他被评为县里的师德典型,我就在全县一遍一遍地演讲他的事迹,同样也一遍一遍地教育着自己。于是,我也下定决心,像他那样开始写论文。陈老师是写的数学方面的文章,论文极少;我是教语文的,对豆腐块又不太感兴趣。怎样起步?这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书到用时方恨少”,于是,搬来学校能找到的教育杂志进行阅读,摘抄,逐渐开始模仿写论文。此时,我只是把读书当作我写作的辅助,作为方法的学习,资料的收集而已。

后来发现,论文的写作素材并不是单纯从阅读中来,更主要的是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来。可是,面对诸多的教育教学现象和问题,不知从哪一方面去认识,不知从哪里着手分析和解决问题,更谈不上写论文了。这个困惑,我想,也是我们目前绝大多数老师的困惑:对教育现象、教育契机,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这是很普遍的现象。即使我们有很多的老师,对新课改的理念讲得头头是道,可是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仍然是理念与实际相去甚远,所能做的,就是给每个教学环节贴上显示现代理念的标签而已。我曾经在宾山小学作过一次讲座,题目是《学会审视》,就是针对我们的这一现象谈如何审视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由今天看来,学会审视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法固然需要,更需要的是,要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的理论素养,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怎么办?——读书。

教育局从去年开始,就实施了“买一赠一”的送书活动,都是选购的教育名著。很多论文上提到的新观点,都是来源于这些名著,很值得一读。实际上,前年,我也就产生了这样的观点:要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最直接的,就应该读原著。可惜我不懂外文,于是,前年,我就专程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选购了不少原著的译本。如:著名的心理学家加涅,就是提出将学习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和信息加工原理的美国学习理论专家,他在《教学设计原理》里面,系统介绍了他的学习理论。而过去,我们只能在大学教材里看到这种提法而已。又如:著名心理学家戴斯与别人合著的《认知过程的评估》,对认知过程,又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我们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加工,语言的加工很有帮助。再如:英海尔德等合著的《学习与认知发展》,使我们对如何看待教育的作用和学生的发展关系,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这些书有很好的设计,每页的左面都开辟出不小的空间,我就将我读书的感受写在上面。总的来看,西方的教育名著,偏重于客观的研究,通过实验来获得规律,而且是基础性的、原理性的。中国的教育教学专著偏重于用辨证的思想,引经据典,自圆其说,但也实验,不过大多是印证性的,不太具有基础性。不过,你能很好地欣赏到他们很好的语言。如:南京师范大学的刘晓东在他的《儿童精神哲学》里,对儿童的精神世界就做过这样优美的描述:“儿童不只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还诗意地鱼游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儿童的游戏,儿童的梦想,儿童的艺术,儿童的思想,儿童的全部生活,都是史诗,都是描绘生命历史,描绘精神历史的诗篇。”我们想,中外教育家的这些区别,主要与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的差别有关:西方人善于归纳思维,而中国人善于演绎思维;西方人的研究崇尚理性,而中国人的研究偏好感性。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宜将中西合璧,才能真正地在三尺讲台上游刃有余。

由于读书,我学会了反思,对教育教学现象能看得透了,看得深了,而且,好的教育教学策略在自己的头脑中出现得快,于是在课堂教学中,逐渐由当初的策略,逐渐向教学机智,进而向教学艺术的方向发展,逐渐品尝到厚积而薄发的甜头。

当然,由于长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比较少,我在语言方面还不能算得上一个称职的语文老师,于是我有针对性地阅读了不少文学作品,如余秋的《千年一叹》《文化苦旅》《借我一生》《山居笔记》,鲁迅散文,贾平凹的小说,电视散文等。渐渐地,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自然的空灵,生活的恬淡。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诧异地发现,我的心态是如此的平和与安宁,使我对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改变人生的宽度、广度与深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却能改变人生的终点。细细品味,原来是读书涵养了我的心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