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风情录

2011-10-12 11:58 | 作者:-幼荇 | 散文吧首发

楝庭

东陬山是港城最南端的一座孤山,西去新浦百里,东濒黄海十里,南距灌云五里,北临徐圩盐场三里。山高不过百米,方圆仅数里。它并不孤独,向西与西陬山相对,又西,十数里外是伊芦山,即商代名臣伊尹隐居之地。

此山于我算是家山,可日日相对。记得,我是七岁那年登山东陬山的,当时黄海正涨大潮,一夕数惊、镇上、盐场居民老幼皆竞相避难,一时东陬山人满为患。我娘舅家在山里,故随母亲也上了东陬山。站在姥姥家门口,相对的是大潮河下梢,水满河平,泊泊摇摇,白茫茫一片,舟船如芥子。时有人过河,一根铁索串联东西,索动船行,片刻即可抵达对岸。

那时山脚下河畔的老街还在,青砖黛瓦;一边濒河,一边依山,石板路从中穿过,时有过街楼,门洞森然,河街愈显曲折幽深。小街尽头,即西山嘴下,有一汪活水,四周长满杨柳、芦苇、蓼花、声啁啾,越发静谧。水塘的源头是西涧,水由高而低,一路叮咚,飞珠溅玉,涧边多浣衣女子,欢声笑语随风飘扬。再往北,半山上有一片残垣断壁,像是庙宇。查志书疑为明代六勇祠遗迹。昔年,倭寇时窜犯海隅,山上驻守兵丁奋勇杀敌,多有死义者,遗骸皆莽于山西高坡上,祠内四时香火不断,只是年久日深,祠已废。

由河街折南,半山上有一座庙宇,名观音寺。建于何时无人考证,唯其正殿院内有古银杏树二株,一雌一雄,高数丈,干粗数尺,郁郁葱葱,疑皆是百年以上古树。海边多风,雌树早已夭折,唯余雄树,故而从来不结果实。殿内供奉南海观音及侍者,香火煌然,灯光摇曳,纸马飘飞。朝山敬香者多为山下渔民。东山乡民向有下海取采习俗,渔家多置黄花海船,常在渔讯到来时赴远海捕鱼,一船皆在灌河口开山岛以远。下海捕鱼,风高浪大,艰险备尝,为保佑出海人平安,乡民皆四时供奉观音,十分虔诚。我姥爷年轻时曾做过旗民,手下有一个船队,常到海州湾渔场取采。每逢姥爷出海,姥姥必携儿女登山敬香。某次,姥爷家的小元宝渔船在开山失风浪,在海上漂流数日,才登靠上开山岛而脱险。姥姥连呼佛号,说这皆是观音菩萨的庇佑之功。而姥爷却说,在海上曾遇见楚太提灯引路,才死里逃生。东山渔俗与海州它处略有不同,除了供奉观音和天后娘娘,最信奉的还是楚太。据老辈称,楚太者,南通一渔民,出海遇难后而成海神,常提灯巡视于大海上,为失风浪者指点迷津。

少小时,我登山常询问长辈山上有何景致传说,乡人多讳奠如深,不置一辞。久而久之,方知东山有三大传说,还有旧迹可坐实。一为二郎担山的传说。传远古时十日并出,灌河口二郎神担山赶太阳,连镇九日,惟余一日躲于马齿菜丛得以幸免。二郎担山赶路时,鞋中甩出砂石二粒,一化为东陬山,一化为西陬山。二为古鳝鱼窟。此窟在山南,传说有千年黄鳝精隐于潭内,干旱时常现身。我母亲说年轻时曾目击过鳝鱼精晒背,粗逾吊桶,口吐白沫,甚可怖。古窟至今犹存。三为黑狗洞,有多年黑狗成精时常出洞作祟,后遭天谴,雷劈山石,堵塞怪洞,年久遂难觅踪迹。此外,山民曾哄传山南石洞内有黄风蛇,长数十丈,时隐时现,不知为何种怪物。

乡人为何敬畏精怪,我不知道,在我看来,恐怕是警告外人不要轻易上山,更不要随便采折花草树木,因为山上确实藏有宝物。东山毛栗个小而味甘,滋味隽永,远胜它处板栗,堪称一珍,可惜山小产量少,不易得。山里人家多种杏梅,甚至有百年以上的古树。我表舅家有老杏树一株,日果熟,我每就树而啖,口齿流蜜,其甘味沁人心脾。杏梅个大色黄,颇类巴斗杏,但却非一物,却远胜后者,甘中带酸,兼有杏子和青梅风味。山中多野果山葩葩,类似野草莓,红艳欲滴,口感尤佳。最难得者是红参草,学名不知,有些像红茅之根,多血红嫩芽,以此入药,治妇女不孕多有灵验,我母亲素识此草,尝数次为邻家妇女采药,服之皆诞男婴。我不知道母亲是如何认得此草的,据说是姥爷传给她的。姥爷姓王名修文,识文解字,擅丹青,懂医药,初为乡绅,后为宦,不幸在建国初迫于形势自戕,他多才多艺,想必此说可靠。可惜的是,母亲去世后,红参草就失传了。我曾多次入东山寻觅此草,所幸偶有所得。

东山既有痛史也有荣耀。旧时山前驻有盐防营,专事缉私,凡拿住贩运私盐者多斩首,而铤而走险者多为贫苦百姓,其情可悯,其状可惨。其后,日寇由埒子口入侵,国民党军第八军曾锡圭部于山下海边筑工事,奋起反击,同仇敌忾。宁死不屈,多有壮烈殉国者。山北石洞内抗日志土所题刻碑文至今犹存。英名实可永垂青史。

我没有想过,为何一直对东山情有独钟,想必是一种恋母情结。长大后,我长期在外求学工作,很少有机回到故乡,但每次路过东山,看到姥姥姥爷家故居旧基,心中都会涌起一种酸楚之感。母亲是在东山长大的,山上山下到处都留下了她的足迹,随处可觅,触景生情,每每不能自己。山西河对岸有一片草地,多野菜。母亲年轻时,经常在这里挑菜。某日,我的大舅过河挖野菜,突然失踪,待母亲找到他,发现大舅因误食一种叫麻狼菜的野菜中毒,已生命垂危。遂挨家寻找绿豆熬汤解毒,却遍寻不得,最终还是邻家孙二娘献出绿豆一升,大舅才死里逃生。孙二娘因行善而长寿,我母亲故去后二十多年,她还活着。某年,我取道东山至海边为母亲扫墓,偶于山间一老妪家借锹锨,方知主人就是当年的孙二奶奶,老丈也健在,须眉皆白,慈颜可亲,信感亲切。提起当年旧事,老人言之甚详,只是眉宇间毫无倨功之态,一缕云淡风轻。我以随身所携糕点相赠,老人三谢而纳。

鸟解语,花通灵,山亦有情。我因深母亲而深爱东山。母亲相伴了我一生三十余年,她老了,累了,病了,也就离开了故乡,去了天界,但生她养她的东山却仙颜永驻,长留人间。“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我心中的家山东陬山也应如是。我手中没有如椽巨笔,但心中却有情,但愿这篇文能为无名小山东陬山留下一篇传记,故名之《东山风情录》。

评论

  • 东陬山峰:好文章
    回复2012-07-21 12:50
  • 东陬山峰:岁月,改变桑田.当年的孙二娘已不在。只剩新人,每每走过东陬山的街道,绕过残垣断瓦的山侧、、只余深深唏嘘
    回复2012-07-21 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