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留

2011-10-17 16:32 | 作者:-幼荇 | 散文吧首发

楝庭

我已迟暮到不敢追求与拥有,可感觉依然敏锐,常常想起一些生活碎片。

当落日咬住西山的时候,我知道,一片辉煌已经谢幕;当潮河蹒跚入海时,我知道,一路澎湃已经消失;当我在街头看到一个拄着手杖、踽踽独行的老人的背影时,我知道,曾经的贵人已行将就木;当我在一个山村开满凌霄花的小院前徘徊时,我知道,恩师已经去了另外一个世界;当我攀上青龙山仰望那座高高的石碑时,我知道曾经养育我的父母已与我阴阳隔路;当我站在阳台上眺望远处那条高楼时,我知道,那个曾与我相知的姑娘已经成了别人的美眷。

这一切,我都曾经拥有,可却都又无情得消逝了。每当它们在我的脑海里重新浮现,我就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凄怆和惆怅。我很想留住它们,可我知道,这种想法是愚蠢的,因为凡是美好的东西总是暂的、脆弱的、有去无回的。或许正是这个缘故,才教会人们懂得挽留。

我想起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常年在山区考察类的摄影家,偶然在一个农家小院的树上发现一窝珍稀的黄喉噪鶥。这是幸福的一家,公鸟,母鸟,还有三只幼雏。育雏的日子很辛苦,每天,公鸟和母鸟都会轮流外出捕食,而幼鸟只要闻到虫儿的香味就会欢快地叫个不停。漫长的守护是乏味的。一天,摄影师下山了。就在那天,悲剧发生了。一个顽皮的孩子捅翻了鸟巢,三只幼雏坠地,母鸟飞身去救,却落入猫口;公鸟受惊,一去不回。最后,只剩下一只幼雏。面对这个嗷嗷待哺的孤儿,摄影师在深深的自责与悲痛中忽然想起黄喉噪鶥有相互救助的习性,便试着将那只幼鸟放到附近一颗黄桷树上,然后便悄悄地等待。那只幼鸟一直在树上啼叫不已。它怀念的父母,记挂温馨家园,惦念死去的兄弟姐妹,渴望果腹的虫儿。然而,树梢只有风儿轻轻掠过。渐渐地,幼雏的啼叫声越来越微弱,细若游丝。就在摄影师几近绝望时,一只过路的黄喉噪鶥飞到了幼鸟身边,安慰它片刻,又匆匆离去。过了一会,那只鸟又飞上了树梢,嘴里叼着一条白胖的虫儿。从那以后,每天都会有几只黄喉噪鶥轮流喂养这只幼雏,晨昏阴晴,一天都没有中断过。当树上第一片叶子在秋风中坠落时,那只已经羽翼丰满的孤鸟围着大树盘旋一阵,便和一群黄喉噪鶥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那一刻,摄影师流泪了。

老农问他:你这样守护到底是为了什么?他说,就为挽留。

我自以为听懂了这位摄影师的话意:世间有许多既美好又宝贵的东西,是值得人们用心去挽留的。其意义就在于,能尽量延长它们存在的时间,以免其迅速离别、流散、消亡。尽管这种挽留常常是艰难的、痛苦的、无奈的,甚至有悖常理,但人们有时仍会一意孤行,而不顾一切。然而,不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种特殊的感情,人世间才平添许许多多感天地泣鬼神的传奇,世世代代流传不息。

我还听过一个护士的传说。一位小姑娘因微恙到一家妇保院输液,在与妈妈说笑时,她忽然觉得两手发麻。她将自己的感受说了出来,话音很轻,妈妈不以为意。一个巡诊的护士听到小姑娘的话,却顿时警觉起来,一边仔细观察小姑娘的症状,一边叫人去通知值班医生。俄顷,小姑娘呼吸急促,脸色苍白,大汗淋漓。就在这时,医生赶到了,与那位护士一起投入了抢救。几个小时过去,小姑娘终于转危为安。事后,她的母亲才知道,如果不是那位细心的护士及时发现异常,她的女儿极有可能因药物过敏而死亡。

这位护士所做的这一切,无疑也是一种挽留。是她,用心挽留了一位花季少女生命。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在这位年轻护士的心目中,人的生命是世间最可宝贵的东西,应该给予最深切的关注与呵护。这种生活态度给人的启迪是深刻的:每一种挽留都很难,但只要用心去捕捉时机,就能阻挡不幸的降临。有与无只是一件东西的两面,形影不离。有时想不到无时,无必速至,至则悔之已晚。

我又记起了一个凄婉的爱情轶闻。两个已经不年轻的男人与女人,都是知性智者,偶然走到了一起,相互吸引,迅速坠入爱河。可悲的是他俩的缠绵看不到结局。欲望与淡泊激烈冲突,个性迥异引发争吵,志趣不同造成误会,裂痕不断扩大。爱情之火渐渐冷却了,终于劳燕分飞,“君往潇湘我往秦”,只留下一堆感情的灰烬。从此,各自的日子又回到了原点,变得暗淡无光。其实,那个男人很想留住那段宝贵的时光,然而他却不知道,某种东西一旦失去,即便是你追到天涯海角,等到天荒地老,也不可能再回来,尽管它还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但是它已不再属于你,只属于昨天。

人世间,这种以挽留为题旨的故事可谓多矣,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有的凄美、有的悲惨、有的浪漫、有的虚幻,给人以无限遐思。挽留是一种愿景,是一种期待,是一种牵挂,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有了它,世上才会有崇高,奉献,牺牲,失去了它,就会到处充满欺骗、虚假、冷酷。然而人们又往往不愿意正视这样的事实:善意的挽留其实是徒劳的,它有可能一时改变某种事物的状态,但却无法阻止它的最终离去。因为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永恒不变的。人们难道不懂这个道理吗?我想,大多数人还是懂得的。那为什么又会竭力去挽留呢?答案似乎只有一个,那便是人既是知性的,更是感性的,为了生存,需要一种虚幻的自我安慰。人最不愿意经受的是生离死别。殊不知,这也是一种宿命,有盛就有衰,有聚就有散,有得就有失。人们想要减少痛苦、遗憾、悔恨,唯一能做的就是着眼当下,紧握住手中那个东西,珍惜它、善待它、理解它、包容它、亲近它,尽量地延长拥有的时间与过程,就象溺水之人手中那根稻草。它在希望就在,一旦抛却,必将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只有那些已经失去或正在失去的东西才会让人倍加珍贵。可惜的是,许多人不懂这个道理。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昨日已成追忆,明日是天意,惟有今日才能把握,即便是烦恼如杂草丛生,回味之时心里也是甘甜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