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年味

2015-09-22 15:43 | 作者:陈果 | 散文吧首发

“腊月八,米饭煮地夸塔塔,(“夸塔塔”形容米饭在锅里咕嘟咕嘟响)有米饭的吃米饭,么米饭的打老汉,老汉急地搅搅团,搅哈的搅团生着来,娃娃吃哈瓜着来……”每到腊月八,就算不吃米饭,这段歌谣也总会在耳边回荡,让我忍不住想起故乡,想起儿时在故乡过年时的情景,那融入血脉中的“年味”悠悠荡荡,令人回味。

我的故乡在甘肃省陇西县,我的童年就是在陇西县大南沟的一个小山村里度过的。在那里,一过腊月八,节的气息便迅速膨胀起来,幸福的年味弥漫在四周,催促着人们准备年货。

杀年猪

过年,过年,在农村没有年猪是谈不上过年的,因此家家户户几乎都会养一头猪,到了腊月,人们串门子时总会关注别人家的年猪长得是否肥实,往往一头年猪好比妇女们一年的成绩单,要是谁喂养的年猪被别人赞叹,那她会偷偷高兴好半天呢。

一到腊月,远近闻名的猪匠们已经准备好了家什,等待着送上门的第一头年猪。在老家农村隔几个村子就有一个固定的宰猪场,村民们要提前跟自己比较熟悉且心细的猪匠约定时间,因为整个腊月,猪匠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虽然年猪已经够肥实了,但很多人总是要等别人开个头才愿意宰杀自己家的猪。只要有一家开了头,从此十里八村便开始了杀猪的战争,每天早晨,都能听到猪惨绝人寰的叫声。

屠宰场一般设在户外,现场非常简易,一座灶台上放着两口大铁锅,锅口直径差不多有两米,灶台旁边支着两个大案板,在离灶台不远的地方用木椽支起一座木架用来挂已经褪掉毛的整猪,方便卸肉。

谁家杀猪都会早早叫好帮忙的人,只要猪解决掉了,剩下的翻肠子,拔毛都是猪匠的活。新鲜的猪血是农村人的美味,能干的主妇会用新鲜的猪血做成血块,留着做火锅吃,但大多数人都会将鲜血和在面里摊成一张张血饼,将白菜、粉条、猪肉、血饼炒在一起,倍儿香。到了傍晚,猪肉才能拾掇完,主家会在架子车上铺上几条干净的尿素袋,将猪肉一块一块放整齐了拉回家去。这时,大人会给家里的小孩分配任务,去请跟自己家关系比较铁的村民来吃肉,一般来吃肉的都是男人,只有邻居家的主妇会过来帮忙,顺便带上自家的小孩。吃肉归吃肉,对于关系特别好的还要送一碗特别瓷实的肉菜,肉片也硕大而肥实,一碗肉菜够一家三口吃。虽然知道那一家过两天也会杀猪,而且杀了猪也会叫着去吃肉,也会送来一碗肉菜,但村里人就是这迎来送往中升华着乡情。

时候,有肉就是过年,有了猪肉,年就更有味了。杀了猪第二天,主妇就会吆喝上邻居家的女主人一起切臊子,一大块肉在主妇们的巧手下一阵子工夫变成了一颗颗小拇指头大的臊子,经大火一炒,撒上精盐及配置好的调料,肉香弥漫在四周。

扫房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故乡的习俗是扫房除尘、清洗家具、拆洗被褥。小年也是祭奠灶王爷的日子,因此家里人会在灶台上给灶王爷献一碗搅团。

扫房时要将家里的大小家具搬到院子里,大人们在一根长棍上绑一把笤帚,仔细刮扫房顶的吊吊煤和墙上的积尘,扫房过程中最能让孩子们高兴的是帮大人搬运坛坛罐罐,孩子们总会抢着干,因为每次扫房总会淘汰一些不用的东西,而那些被大人淘汰掉的碗呀、坛呀都会被小孩子们当做宝贝藏起来,用那些东西过家家比在外面捡到的破瓦破罐更有家的味道。

房子扫完后还要贴窗花,贴窗花的活往往都是由家里的老奶奶干的,老奶奶们的手巧,剪得窗花各式各样,非常精美。在贴窗花前首先要将去年贴的旧窗花用刀片刮掉,再用刚打的浆糊将新剪的窗花小心翼翼贴在上面。

有了窗花的点缀,一间间土坯房子就像换上了新装的新娘子,甚是喜气。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人都翻修了新房,安上了四门八窗,房顶上都吊上了漂亮的顶棚,纸糊的木窗也变成了闪闪发光的玻璃窗,连屋子的外墙墙壁上也贴满了洁白的瓷砖。从此过年扫房的程序变得简易多了……

过年,年夜饭是少不了的,在吃年夜饭前首先要贴对联,对联通常是在除夕下午贴,小时候家家户户的对联基本都是找人代写的,很少有人花钱买对联。村里有两位老师的毛笔字写的非常好,于是全村的对联都由他们二人代笔。大年三十上午,家家户户的男人们会叫自家的小孩把已经裁好的写对联的纸送到老师家,不一会功夫,老师家的茶几上就会垒起厚厚一堆裁好的纸。等到下午四五点,孩子们又奉命去取对联,这时老师家的炕上、茶几上、院子里的台阶上、晾衣绳上都摆满了已经写好的等待晾干的对联,虽然写了整整一天,但写对联的老师依然清晰地记得哪幅对联是谁家的。

孩子们领取到自己家的对联兴致勃勃地跑回家,大人们端着刚熬好的浆糊,带着几个孩子去贴对联,先从大门开始贴,然后是厅房、两个偏房、厨房,甚至连驴圈的门上都要贴上喜庆的对联,最后还要在门口的梨树上贴一副“出门见喜”人们出来进去都能看到那显眼的四个字,喜庆的对联让春节显得更有一番味道。

男人小孩贴对联,女人在家做年夜饭,故乡的年夜饭几乎都是饺子,虽然平常也能吃到饺子,但年夜饭的饺子非同寻常,多了肉味,而且里面会包上硬币。谁要是吃到包有硬币饺子,将意味着此人在新的一年里将会发大财。

在故乡吃年夜饭之前,家里的男人们会做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那就是接先人,将已经过世的老祖宗请到家里来过年。男人们提前将采购回来的麻纸打成一串串麻钱,准备好香、蜡、纸、表,下午六七点钟,同一宗祠的人会聚到一起,拿着分好的纸表,大人小孩跪在大门口,年长的人嘴里念叨着给他们分好纸钱,最后用火柴点燃,纸钱烧完后,大家相跟着最年长的长辈一起回屋,长辈会用一个红油漆木盘端着纸来到家里的厅房,大人小孩手上都分有烟花炮仗,大人一般拿着大炮,小孩拿着钻天炮、摔炮,顿时炮声遍野,炮屑遍地,火药的味道就是那浓浓的年味。

先人接进厅房,一踏踏纸分开摆在写字台上,上面点上红烛、黄蜡,一家人跪在地上磕头祭拜。这时,年夜饺子也就出锅了,第一锅先要献给先人,献饭的人还要给先人嘱咐几句,给先人献饭都是四碗或者六碗,还要放上调料,筷子。

给先人献完饭,大家才开始吃,因为饺子下的慢,通常现给长辈吃,最后才能轮到小孩,其实小孩高兴地在鞭炮屑里找没有引燃的鞭炮,根本顾不上吃饭。

吃过年夜饭,主妇们刷锅洗碗,还要准备大年初一的早饭和献饭,男人老爷们开始坐在炕上,围着炕桌划拳,喝茶,当然第一杯酒和茶都要献给先人。男孩们聚集到一起串门子到接了先人的家里面烧香,每到一家都会有一个带头的点稥,家里的主人会溜下炕作陪,烧完香磕个头,相互说几句祝福的话,然后再去下一家烧香。

大家一起看着春晚守岁到十二点,然后家家户户开始放鞭炮,烟花,顿时火光冲天,兴奋异常。这时家里的老人、女人、小孩都去睡觉了,而男人们还在守岁,一般守到凌晨两点多才会散去,而精力旺盛的小伙子们会聚到一起斗地主,打麻将,一直玩到天亮。

拜年 迎喜神

大年初一,四五点钟,家里接了先人的男女主人都要早早起床给先人献饭,献完饭还要放一串鞭炮。因为起床尚早,献完饭再去睡个回笼觉。大年初一的早饭比较丰盛,家里条件好的,鸡鸭鱼肉样样齐全,再不济也比平时吃的好很多倍。

小孩们穿上新衣服兴奋地给爷爷奶奶拜年,然后给妈妈拜年,最后去邻居家,跟邻居家的小孩结伴串着门子去拜年。

吃过早饭,村里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到碾麦场上迎喜神,确定了喜神的方位,再放一串鞭炮,这时,大家都会把自己家的牛、羊、马、驴牵出来,在牲口的头顶和耳朵上扎上漂亮的花,打扮的像个要出嫁的大姑娘一样,然后赶到碾麦场上,放两串鞭炮,一阵噼里啪啦吓得牲畜们齐声尖叫,一顿狂奔,天也不怕牲畜们糟蹋庄稼,而且牲畜们都有灵性认得自己的家,所以也不怕走丢,但有些牲畜一放出去就被吓得跑到自己的棚圈,有些还要跟别人的牲畜逗留一番,才会晃晃悠悠的回去,有些胆小的吓得连自己的家都找不到了,要等着人去牵,头上的花花已经被树枝挂地惨不忍睹,小牲畜委屈地像新媳妇被人糟蹋了一样。

大年初一是不去走亲戚的,只有本村的男人们会自发组成一个一个的小团队串着场子烧香喝酒。一般留在家里的都是老人和女人。有些年份,村里也会组织篮球赛,几个村子换着来,一般从初一一直打到正月十五,有心的人家还会在屋后搭一架秋千,大人小孩都去玩。

男孩子玩滚弹珠,手都冻得黑黑的,冻裂的口子上猩红的肉都露在外面,但他们玩的高兴,啥都不顾,女孩们跳皮筋、打沙包、踢毽子,游戏多多、其乐无穷、年味十足。

耍秧歌

在很多地方秧歌是用来扭的,而在我们老家秧歌是用来耍的,耍秧歌有两层含义,一是耍,二是唱。

在临近春节前,很多村子就已经着手准备耍秧歌的各项事宜,正常秧歌共分为耍狮子、玩龙、敲锣、打鼓、拉二胡、唱秧歌,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秧歌队,也有齐全的设备。

记得很小的时候,农村整体都很穷,很多秧歌多都用竹棍扎龙骨,用白纸糊龙身,最后用毛笔在上面画上龙鳞,这些巧活都得有能干人去干,因为家乡的秧歌都是晚上进行,所以龙身里都要点上黄蜡,却经常被寒风吹灭,因此掌龙的人玩一次龙都要点好几次蜡烛。那时候秧歌队除唱秧歌的人之外其他人员都没有专业的服装,但人们依然玩得非常快活。后来日子好过了,很多村子对秧歌队也舍得花钱了,购买了新龙、新狮子,龙手、鼓手等人员也都有了自己专业的服装。秧歌队也越来越像样了。

秧歌场上摆满了各种摊位,汽水、瓜子、冰棍、各种玩具等等应有尽有,简直成了小孩子的天堂

秧歌前半场是耍,耍秧歌的都是各村的年轻健壮的小伙子,小伙子们使出浑身解数,各领风骚,秧歌场上掀起一次又一次高潮,年轻小伙子打口哨,大人小孩尖叫、鼓掌,这边鼓声低落,那边鼓声又起,此起彼伏,好不快哉。各村的耍完后,秧歌进入后半场,也就是唱的部分,每个秧歌队都会准备一到两段秧歌,然后轮流上场,演员们都早早画好油彩妆,敲锣的、拉二胡的、打快板的、摇铃子的都担当乐队,比较有名的秧歌有《买水》《两亲家打架》《转娘家》《胖蜡官顶灯》等等,这些秧歌都是按照民间的故事改编的,寓意十足,用陇西方言的腔调唱出来,别有一番风味。

农村的秧歌都是一个村子转到另一个村子,到了正月十五就基本结束了。而元宵节当天县城会举办灯会,离县城近的村子都会带上自己的秧歌队去扭秧歌,县城的秧歌比较新潮,有旱船、大头娃娃、花环队、腰鼓队、毛驴子……最吸引人的是踩高跷,一点的高跷有半米高,长一点的达一米,演员们踩在高跷上还能跨大步、翻跟头,让人看得触目惊心。秧歌队分成好几组在各个街道上巡游。观看秧歌队的人摩肩接踵,很多人将小孩架在脖子上观看。

在陇西县城有一座鼓楼,听说是北宋仁宗年间的建筑,县城的秧歌台一般搭在鼓楼的不远处,台子是用两辆东风车车厢拼在一起而成的,因为人们都想随处逛逛,所以县城唱的秧歌看的人不是很多。

夜幕降临,整座城市变成灯的海洋,各式各样的灯火将这个小县城妆点得五彩缤纷,烟花此起彼伏,让人有一种陷入仙境般的感觉。

夜深了,也沉了,第二天起来一切都像做梦一样,太阳也暖和了,人们开始新一年的劳动,年味也随着人们的忙碌渐渐淡去。

很多打工的兄弟姐妹也开始准备出门了,明年我们还是要回家过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