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史上最严”高考想到——高 考 之 痛

2012-07-27 08:39 | 作者:冯卫东 | 散文吧首发

高考,曾在知识革命、打倒一切的社会大动荡中,为无数上山下乡青年打开了改变命 运之门。

高考,曾在摧枯拉朽、气象更新的社会大发展中,为共和国事业输送了无数忠诚的建设者。

高考,曾在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的社会大变革中,为中华名族实现伟大复兴培养了无数接班人。

但是,当考上大学并不意味着会有铁饭碗的时候;当上大学并不需要成绩十分优秀的时候;当大学教师变得像推销员一样的时候,或许,这一切正在发生着改变:

从1977年恢复高考570万考生4%的录取率,到35年后915万考生75%的录取率;从1999年高考扩招到2003年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方向;从考生早期“上大学”的初衷变为“自主选择大学”转变,高等教育普及率大幅增长,高考人数在增多,但每年大学生就业问题,却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如今,一些正在需要特殊人才的岗位依然是“人才难求”,另一些的劳动密集型的岗位又无“人才问津”,岗位失衡、人才失衡归根结底是教育失衡的问题。

在社会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教育制度市场化还是人才战略化,高考该不该还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功名心,或是只在高考时分才有全社会高度关注,出现践行尊重教育的社会现象,即便如此,除了能为众考生创造一个比较合理的考试环境外,还有什么。

几年后,当他们走出校园,来到社会的时候,再说就业形式如何严峻,失业率又增长了几个百分点,才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未来正排在学长们队伍后面,被一起归纳为遗留的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教育亟待改革,高考亟待改革,怎么改党和政府的事。

普及全民教育,并不意味着非要普及高考;培养高素质人才,并不是在培养得分王。

高考就是高考,是一种普通的检验学习的方法,而不是一场又一场的政治秀,更不是较量高科技作弊与反作弊的战场。

高考,谁之痛?

国家之痛,一个需要解决13亿人口吃饭问题的国家,把大量的真金白银投在教育上,高考却让这些财富轻松地分配到了手握权柄或者投机商人的腰包。

高考,谁之痛?

父母之痛,多少父母含辛茹苦的把孩子养大,省吃俭用地供他们上学,到头来高考却把他们拒之学业的门外或者培养成了无益社会的“得分王”。

高考,谁之痛?

莫过于那些痛都不知道痛的孩子。

没有被高考迫害的孩子,或许还有,

救救孩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