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民友:翰墨烟云沉腕底,山川灵气上毫端

2014-05-08 17:49 | 作者:庞锋 | 散文吧首发

——访中国书画研究院委员冯民友先生

文/庞锋

沈丘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居颍水中游,西临项城,东与安徽界首接壤,是《千字文》作者周兴嗣故里、千年古槐之乡。这里有九孔、兆丰酒、两仪拳、红薯粉、顾家馍,还有槐店回族“文狮子”,真可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享有“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之称。近几年孕育出无数民间艺术之花,在这些争奇斗妍的民间艺术花丛中,有一朵最引人注目的奇葩,他就是中国书画研究院委员冯民友先生。

冯民友,1949年出生于留福镇一个贫困的农家,兄弟姐妹七个,从小衣食不周,苦寒无依。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冯民友从小品学兼优,累获嘉奖,父母亲很少因为功课,为他操心。老师见他写一笔好字,便有意引导他,先颜体,再柳体,然后北朝碑版,摩崖石刻,汉录、秦篆无不揣摩临习,行草书则对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孙过庭《书谱》、李邕《云麾将军碑》等下力尤勤。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李俊秀、李汉民老师苦心栽培下,他的书法突飞猛进,在当地已小有名气。老师告诉他,临摹要缓,重在在神会,不可浅尝辄止,更不可得其神骨,勿图貌似;老师鼓励他,笔墨之事,天资笃、学力深,而胸襟尤要阔大。临池日久,腕力生风,自能神运入妙。

1970年冯民友高中毕业,在沈丘县老城高中任教。怀着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之,在学校工作之余,心里眷恋的还是他的书法。狭小的宿舍成了他艺术创作的地方,除了简单的生活必须品外,笔墨纸砚随处可见,床头案底堆满旧报纸,费纸败笔,随意挥洒,往往得心应手。以至于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换成上等的宣纸,却令他正襟危坐,思遏手蒙了。

1978年冯民友被调到沈丘县师范学校任教。次年又被调任沈丘县第一高中副校长。事业的梦想,使他看到了希望,在心灵深处燃烧着热情,而现实生活又使他抑塞不拔。1980年,父亲撇下两辈人走了。母亲带着他们姊妹七个相依为命。当年,冯民友刚结婚没多久,日子过得恓惶。他身为长子,目睹孱弱的母亲拖着沉重的家庭之舟蹒跚而行,弟妹饿得哇哇啼哭,他狠下一口气,一定要帮着母亲,把日子过好。

有那么一段时间,他觉得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黑暗从四周围拢、涌荡、喧哗,甚至嚣张。光明变得朦胧、孱弱、慢慢缩小,像糖在黑色的水中融化。尤其是在晚上,灯盘上的清油燃烧殆尽,他看见月光透过残损的窗棂漫进屋子,照在空荡荡的墙上。

他一直感觉还在的,好几次都梦见了,爹看着他下地、照顾弟妹,朝着他们温暖地笑。想起这些,冯民友似乎能得到一点儿安慰,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

纷纭的往事,一幕幕在冯民友眼前重现。

太阳很高,没有一丝云,风中挟裹着声声蝉鸣,一阵紧似一阵,谁家的鸡在树荫下打盹。阳光以最明亮、最透彻的方式,在与土地交流,黄土地干得呛人。当暴躁了一整天的太阳,终于平静下来,光线开始变得深沉,远远近近的蝉鸣舒缓了很多,冯民友也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

“洗把脸吧,”妻子打来洗脸水、将毛巾递给他说,“你还是回学校好好教书吧,不用每个礼拜都往回跑,70多里路,远着哩!我和娘能忙得过来!”。

“没事,忙完这茬庄稼再说吧!”他说得那样急切。

冯民友的话,让妻子仿佛嗅到如梦的花香。

带着浓重乡音的冯民友,谈起以往的苦难岁月,泪眼模糊。他内心里深隐着最柔软、最敏感的部分。听他娓娓地讲述,我深知他是从民风淳朴且贫穷落后的农村里一步步走出来的,骨子里仍旧有乡亲们身上那种内敛沉稳、质朴坚毅、悲天悯人的品质,他的胸怀和灵魂感染了我,让人肃然起敬。

对冯民友来说,天就这样过去了。

为了安抚他的情绪,我有意识地岔开话题。当谈起书法篆刻艺术,本来言语内向的他,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听先生谈书画,就好像在听他和他的笔墨在交流。

“迷上篆刻,那是近十年的事情。”冯民友说。

已经开始书法创作的冯民友,送字装裱时,师傅提醒他,该给自己刻个图章了,他怕求人麻烦,就自己学着刻。那一方方浸透着历史文化感的印章,向他昭示着中华文化的深邃,那一方方图章深深地打动了他,使他对汉字象形艺术和结构形式的魅力产生了浓厚兴趣。就这样,冯民友在篆刻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冯民友对篆刻达到了痴迷的程度,经常是一一夜不睡觉。他说,篆刻初入易,深入难,要成名成艺更难。篆刻酝于篆而成于刻,精湛的刀法是佳印的关键,即便是在字法、章法上已经有了很好的构想,若无过硬的刀上功夫,构想只能是空想,因此,刀工是印人的硬功。

他一方面深入研究中国印学,追本溯源、宏览百家、摹习经典;另一方面,以极大的热情和心力从事篆刻创作。后来,随着刀法越来越纯熟,不但篆刻的速度越来越快,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了。

2005年退休后,他又多次参加全国举办的书法、篆刻培训班学习。期间又得到书法家窦全悟、李如一、篆刻家张慕石等悉心指点,他的书法和篆刻艺术日臻成熟。他将笔情刀趣聚于方寸之间,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以中原地域文化为营养,不断润泽其篆刻艺术,丰富其艺术人生,一步一步走进了书法篆刻艺术的殿堂。

冯民友先生慢声细语,面呈微笑,那淡淡的微笑显得格外慈祥和健康,他的字和他人一样很敦厚。他的字笔力厚重,筋藏肉莹,气韵浮动,其势如凤舞翔鸾,摄人心神。他左右笔皆能书,以左笔见长,作品气势雄浑苍健,胎息清雅高古,有金石之味与书卷之气。尤其是当你亲眼目睹他挥毫书翰,那种时而气吞山河的挥洒、时而委婉凄约的飘逸,你无法不被他笔下流淌的线条和律动所冲击、所激励、所震撼。他是用灵魂写字的人,因为他在写着自己对艺术的虔诚,在写着对理想的执着。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似乎能让他解读出汉字中隐藏的艺术密码,手里的笔似乎也更有了灵性。

2006年4月,在“首届全国毛体书法大赛上他的作品荣获三等奖;2006年6月,在第二届“金鼎奖”全国书画大赛上他被授予“书画艺术”金奖;2006年10月,在首届红色之旅“井冈山”杯文学艺术大奖赛上他又被授予“文学艺术”金奖;2008年7月,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暨当代书画名家邀请赛上他又荣获一等奖;2009年4月,在“今日翰墨”中国书画家作品邀请赛上获金奖;2009年9月,走进上海第五届“中华杯”共和国六十华诞全国书画大赛获银奖;2009年10月,在“和谐杯”全国书画摄影艺术大赛上他的作品又荣获金奖。

冯民友把毕生精力奉献于书法篆刻艺术。他现任中国书画研究院艺委会委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豫东印社副秘书长,沈丘县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沈丘县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是一位造诣较深的左笔书法家、篆刻家。他的作品在全国书画大赛中频频获奖后,多次应邀为广东省东莞市河南商会、韶山毛泽东纪念馆、中共河南文献研究会等创作巨幅左笔书法作品,在业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广东沿海一带,很多喜书法的人能为收藏和悬挂一幅冯民友的左笔书法作品而倍感惬意。

冯民友为人低调,品节既优,人皆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冯民友的母亲年逾八旬,瘫痪十年,行动不便。为了照顾母亲,他几乎不出远门,也不多嗜好、更不喜客套应酬、烟酒不沾,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沉迷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遍临诸家,心摹手追,苦心孤诣,孜孜不倦追寻着汉字艺术的乐趣。冯民友大隐于世,独享平淡生活,收放之间,尽显大家风范。他的行被乡亲们广为传颂,很多媒体想去采访他,都被冯民友婉言谢绝了。

他深情地说,“我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也没有舍己救人的事迹,我只是一个爱舞文弄墨的教书匠,母亲没跟我享过啥大富大贵,照顾母亲是我们做儿女的本分,我只是做了一些自己该做的事。”

他对书法、篆刻的热爱,令他的生命里充满了和煦的阳光。冯民友说,他之所以几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早过花甲之年,仍旧不能放下笔,全出于两位李老师之赐,他毕生难忘。

退休后,沈丘县委办了一个书法培训班,请他去讲课,冯民友欣然应允。他奖掖后进,如海胸襟,慧眼识骏,培育了一批批书画人才,桃李天下满园芬芳。他认为: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他教学生习帖时,意在笔先,气韵在胸。劲腕、以气贯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写字力求楷如立,行如走,草如飞。无论临碑临帖,都要认真临摹,临其意、摹其形,最后才能“得意而忘形”,不受一家体所囿。既专工又博学,融会贯通,把前人的精髓化入自己的作品中去,才能达到“自可背羲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的境界。

2013年节后,他托东莞市河南商会秘书长、书法家李中魁先生给我捎来一幅中堂,左书李白的《将进酒》。这幅中堂无论分行布白、参差避让、浓淡枯湿,还是落款钤印,都极为讲究。铁点银钩,锋纤往来,在尺幅之内宛转屈伸、玲珑飞逸,有悬针垂露之踪,扬波腾气之势。我甚是喜爱,憾其尺寸太大,仅作收藏,不能悬挂于厅堂之上。

当我得知李中魁先生还收藏了他一本朱迹时,很感兴趣,便借来一阅。他的篆刻作品大气磅礴,“方寸之间,气象万千”透出的精气神给人一种震撼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感染力。“拈笔古心生篆刻,引斛侠气上云空”冯民友的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很显然,冯民友先生的精湛篆刻与他扎实的书法艺术功底分不开。

2009年,是祖国建国60周年,也是冯民友耳顺之年,这让他心灵一颤:

他要篆刻三幅伟人肖像为祖国献大礼!

冯民友查阅了有关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的大量史料,他说了解人物背景对篆刻很重要。因为人物性格不同,用刀深浅也不同,有些人性格细腻,刀法就要轻一些,而有些人性格粗犷,刀法就要重一些。因为石头本身就脆,方寸之间下刀无数,一刀刻不好,满盘皆输。尤其是篆刻头发丝,刀刀揪心,每一刀都得慎之又慎,生怕出丝毫差错。

冰冷的寿石里,有他燃烧的激情,他的崇敬之情在石头上温情流淌,冯民友将积郁在心中多年的情愫,倾注在刻刀下。两个月后,三幅伟人肖像篆刻作品,在冯民友夜以继日的精雕细刻下终于完成。

冯民友一脸灿烂的笑容,他如瓶泄水,将自己对篆刻、书法的理解和对生活的理想娓娓道来。每当提起这些,他的眼中就会闪动点点星光。他遂觉得,自己的心像一张新帆,其中每一个角落都被梦想的大风吹得那样饱满。

中国军事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副部长、毛泽东嫡孙毛新宇看了他的部分作品后,亲切地称赞:“冯民友先生巨幅毛体左书《沁园春.》大气磅礴,字里行间有山石突兀之感,群山起伏奔腾之势,写出了毛主席的词意。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的肖像篆刻作品,此次荣获金奖,众望所归!他的作品苍劲朴厚、虚实相生,流美隽秀、气息和畅,能够很好地抓住伟人的神韵和风采,是雕刻历史表情的人啊!”

他在掌声中走上领奖台,眼中噙着欣喜的泪;他接过金色的奖杯,心里垂着沉甸甸的喜悦。

翰墨烟云沉腕底,山川灵气上毫端。冯民友先生之所以受人尊敬,不仅仅是因为他有渊博的艺术涵养,更重要的是他有着高尚的人格和品德。他胸蕴儒雅,心无旁骛,用了半个多世纪,追求自己的艺术人生。这是一种境界,一种人生难得的境界。他追求一种无穷极的美,他希图在这样的美中,得到人生的大感悟,从而寄托自己的大怀抱。

【作者简介】

庞锋,男,1971年生。陕西礼泉人,现居广东。国际华语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东莞市作家协会厚街分会秘书长,《鳌台》文艺编辑,广东作家网论坛版主,贵州作家网编辑,观音山文学社会员,专栏作家,资深媒体人,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从事过期刊编辑、首席记者、报纸评论员等职业。迄今已在《人民文学》、《文汇报》、《散文》、《语文报》、《杂文报》、《作家天地》、《中国青年报》等数十家报刊,以及散文吧、散文网、榕树下、红袖添香等原创文学网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400余篇,150万字,作品曾多次在国内获奖、评介,散文、诗歌入选40多个版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