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吟石碣

2014-05-06 15:05 | 作者:庞锋 | 散文吧首发

在这个天地初萌的清晨,生命苏醒后裸露着的淡淡的幽香里,露珠睡在草叶上,将洁白的身躯毫无保留地袒陈,在一道道阳光的叶缝里。榕树百年根须在地下潜行,它从大地的血脉里听出了绵密的鼓声,那是石碣人开始一天的忙碌声。几只儿栖在树上,用细长的喙,梳理洁白的羽裳,白得好像撕下来的云絮。一阵风吹来,叶子擦着叶子,树枝摩着树枝,夹杂着草尖钻出泥土以及野花睁开睡眼的声音。这些隐秘的声音,不来石碣,是绝然听不到的。

石碣镇与东莞市区一衣带水,隔江相望,是明末民族英雄袁崇焕的故乡,被当代国画大师关山月誉为“东江之珠”。千里东江在这里深情地环抱住这个美丽的小镇,就像一个人,一下子抱住了她的亲人。这种拥抱来自每一个路口,每一个工业区、每一座梁和广场之上。

午后的一阵细,打破了小镇的沉寂。我伫立在人来人往的闹市口,观古塔街衢,避人流车浪,像一朵极小的浪花在其中涌动。这里铺霞泛锦,市肆十里芳华;这里喷泉如树,绿树擎天,鸟儿牵着河流飞翔,花色的风吹佛着宽阔的街道,匆忙的车轮从滨江中路一直铺到崇焕东路。

城际巴士上满头小辫的小姑娘昂起脖子,扯着妈妈的手;酒店大堂里两个黑人打着手势,面对面交谈着;咖啡馆里一对老夫妇对坐着,看街上人来人往;父亲带着儿子在东江边,一言不发地钓鱼;斑驳的院墙下,一只土狗躺在阿婆脚边假寐,近前的脚步声,令它竖起耳朵,睁开一只眼,朝路口望了一下,又懒懒地睡上了。凝望天空,几声风哨,许多暖暖的日光。天空下,人们的表情,如玫瑰般茁放。小镇那种休闲安逸的气息,足以让时间在此刻停顿,让人不知不觉地放缓脚步,心灵的牧场在此刻得到彻底休整。

石碣的美有很多种,有水乡之美、文化之美、经济发展之美……要说水乡之美,这里虽然没有粉墙、黛瓦、乌篷船,但在我这个北方人眼里它俨然是诗意江南了。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行尽岭南山水千里,如同走进缓缓舒展的水墨画。石碣的人文之美,在满是往事的古屋旧宅,更在耕读传家的淳朴微笑里。这里是充盈着英雄传奇的一片沃土,深厚璀璨的文化传承,赋予了石碣厚重空灵的独有气质内涵。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石碣在30年里有过三次灿烂光辉的改革腾飞史,在经历了连续10年年均16.5%的经济高速增长,这座IT名城的经济实力和地位在发生深刻转变。石碣电子产业集群成为“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并成功地从OEM向ODM方式转变,从分散发展到优势整合转变,从“一业独大”到“多业并举”的华丽转型,在东莞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开始显现。它的与众不同,有着充足的理由: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这片不过36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竟有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名镇、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区、国家卫生镇、广东省教育强镇、市文明镇、市文化建设先进镇等多个头衔。

走进石碣,当地人管镇中心的那片区域叫“城”,开车走一圈也就个把小时。漫步在城里,甚至不会迷路,因为这里完全就像中国象棋的棋盘,路笔直而宽阔。东江是石碣的母亲河,贯穿着整个城区。河面平静得像湖,她真的就像母亲一样,隔开了两个争吵的孩子——清净和繁忙。

石碣的美,是一条河的灵动,是一座塔的肃静,是一条古巷的凝寂。石碣的美,可能来自钟亭鼓阁、池馆水榭的袁崇焕公园,可能来自润丰华南最大的蔬菜基地,总之不带任何目的,从老城区一直到江滨新城,随处走走,它都会让您赞叹不已。

近几年来,无数次往来于这座城市,从最初的陌生、好奇、到渐渐熟悉、喜欢。呆久了,发现自己的脉搏心跳已然与这座城市契合,心也渐生依恋。

还记得,17年前初到东莞,进入石碣,那种流年似水、满目疮痍的感觉如黑白影像接踵而来,一些老商号和祠堂的标志依稀可见,在阳光照不到的墙壁上,爬满了郁郁葱葱的爬山虎。站在船舷上,潺潺的水流,在身后翻涌。两岸低耸、散落的民居如一幅远古的图画。逆流而上,水边时不时惊起一滩水鸭。很多时候,我们讲述一条河,一座桥,一座塔,其实是在讲我们自己。于是那些不会说话的建筑,不再冰冷无情,瞬间产生了温度。人们到琉花寺、袁崇焕石像前怀旧留影,举起相机,拍出来的早已不再是一张照片,而是一段回忆、一份念想、一个时代的缩影,流淌出的是这座城市的特色、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那些远去的美食,糖环、麻葛;那些消逝的人事,袁崇焕,熊飞;那些漫漶的时光,午后、暮色、雨;那些令你流连忘返的地方,花溪银塘、神仙床、许公岩、铜鼓角……在时光照耀后都有一种惊艳的美,我甚至嗅到了阳光的味道!它独特,温暖。像流动的水轻吻,像温柔的歌吟唱。

夕阳如霞。在清冷的空气中,而今行于宽廓绵延的绿道上,脚步扣在满是雨痕的柏油路上发出清脆的回响。东江从桥下汤汤而过,一些水草和鱼清晰可见。南堤上水绿交融,林茂草萋,思绪萦绕于林木之间,仿佛疲惫的灵魂才终于找到了皈依之所。

凭栏远眺。三两颗星星,次第闪烁,落日渐淡渐隐,似失血之唇。苍茫在色中滑翔,夜幕缓缓上升,像一只鸟。起风了,林间有萧萧的声音,清亮亮的河水拍打在岸边上,“哗——哗——”声时近时远,从小草的微语里,我听到了秋声。东江上最后一抹冷却的夕照,终于让黑夜删除了万水千山,青霭的暮烟吱吱地响起,我仿佛看见翻江倒海的马靴和腰刀整束待发,河对岸被一团团乌气笼罩着,摇曳的篝火,因彻夜的慌乱而熄灭。

我独步在无边无际的月光中,如同走在岁月的阡陌中。如果说老城是石碣的灵魂,那么东江则是它流淌的血脉。石碣在世纪交替,岁月轮转,在生生不息的时光流变中,在铜岭之巅的榴花赤焰里,在深深庭院的残垣断壁中,凝结的是古镇积淀了千年的品格,坚守与开放兼容,传统与现代互动。

这是一座“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城市,是异乡人容易实现想的地方。一座城市的梦想源于人的精神,在中国的诸多城市中,石碣是一个特别的梦想之城!回想30年前,石碣人和新莞人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在这里筑梦、赢得财富,安居乐业。一个人的成长如果说是个案,那么一群人的成长就一定和这个城市有莫大关联。石碣的今天,正是靠一个一个的梦想创造奇迹,从“无”到“有”,梦想成真。

亚里斯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留在城市,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在这座熙熙攘攘的小镇里,眼中看到的是天南海北的陌生面孔,耳畔听到的是丰富有趣的方言。这样的异乡朋友越来越多。

在滨江花园附近,一家天母蓝鸟咖啡馆里,我就看见很多这样的异乡朋友。他们或坐在门前的伞庭下,或半依半躺在沙发中,就那样随意地、舒心地交流生活中细腻的感悟,分享彼此隐秘的情感。咖啡变成了介质,调和着人们的关系,拉近彼此的距离,人与人之间,且且珍惜。

在这里,我认识一个叫Echo的女人,两人聊了起来。

她是江西人,是石碣一家电子企业的老总,丈夫Paul(保罗)是个德国人。

我问她,为什么如此坚定的选择留在石碣?

她说,自己和这个城市的交集很深。十年前,她在这里认识了丈夫,收获了他们的爱情,和这座城市一起建筑幸福。她在这里生活,在这里工作,在这里筑梦,在这里拼搏,已然把最美好青春献给了这座美丽的城市。

这个回答让我有些感动

是啊,小镇的美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里,人就是城市的心。城市有爱,温暖如家,家在此,心在此,爱筑万家。

【作者简介】

庞锋,男,1971年生。陕西礼泉人,现居广东。国际华语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东莞市作家协会厚街分会秘书长,《鳌台》文艺编辑,广东作家网论坛版主,贵州作家网编辑,观音山文学社会员,专栏作家,资深媒体人,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从事过期刊编辑、首席记者、报纸评论员等职业。迄今已在《人民文学》、《文汇报》、《散文》、《语文报》、《杂文报》、《作家天地》、《中国青年报》等数十家报刊,以及散文吧、散文网、榕树下、红袖添香等原创文学网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400余篇,150万字,作品曾多次在国内获奖、评介,散文、诗歌入选40多个版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