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旧事

2013-11-11 09:45 | 作者:吉祥如意 | 散文吧首发

撕开尘封的记忆家乡的那些陈年往事如封存多年的佳酿的酒香,顿时扑鼻而来,回味无穷……

家乡的县城像一个小盆地,城居中央,四周环山。记忆中,童年时期的家乡县城,绿化得很好,清澈见底的河水和小随处可见,不像现在到处都是高楼大厦、满目的天桥立交桥,以及来来往往的车辆和摩肩接踵的行人;相反,却是一片小桥流水绿树成荫的山林景象尽收眼底:空气中,弥漫着麻酥酥的松香味,荡漾着草木的青气,耳畔是澌澌的水声,簌簌的风声,还有此起彼伏的嗞嗞的虫声。县城周围的巉岩上崩泻出一挂飞泉,水花迸溅,把巉岩下面的山涧滴成一个黛青色的浅滩,浅滩的旁边,流淌出一股清流,扯成了一条围绕着县城的,浅吟低唱着冷冷水声的豆绿色的小溪。

还在我懵懵懂懂的年华,就在那样一个青山绿水的小县城住着的我,常听外祖父故事。外祖父年轻时候染过布,也出门走南闯北做过生意,见多识广,因此,到白发苍苍满口无牙时,故事也多。最喜欢听的,还是关于桥的故事。

(一)

在家乡县城的东北门有一座不知道翻修了多少次的桥,叫童生桥。以前这座桥没有名字,而“童生桥”这个名字为后来的人们所取。据说,“童生桥”这个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至今年事稍长的家乡人都知晓的很离奇的真实故事。

相传还是在解放前,这座桥是一座摇摇欲坠的石拱桥,可是那时没有谁来管这座桥,而人们要从东门去北门,或者从北门去东门都必须要从这座桥过去,因此,哪怕人们也知道这座桥几近坍塌,也不得不从此桥上过,而且,过这桥的不仅有人,还有汽车、拖拉机、马车,还挺多。多年来,这座桥并没有出现过什么怪异的状况——静静地在东北门的穿城河上无怨无悔地立着。就这样,时间长了,人们也逐渐淡忘了这座桥的危险性,每天依然有那么多的人和马车在这座桥上来来往往。直到有一天,这座桥终于耐不住寂寞,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它竟然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那是一个天的上午,没有什么异常的迹象:既没有狂风,也没有暴。人们还是像往常一下各行其是。在叙述这件事的时候,老一辈的人的说法都如同我外祖父一样:当时桥上就一个身怀六甲的孕妇,慢吞吞地从桥上走过。初走上桥时,还没有什么异常的现象,可是等到她走到桥的中间时,只听得“哐啷——”一声巨响,还没有等那位孕妇和周围的人反应过来,她已随着坍塌的两米多高的桥掉入河里。周围的人吓呆了,认为那身怀六甲的孕妇从这两米多高的桥上随着桥掉到河里,必死无疑!然而,上天有时候,也会擦亮双眼,不会轻易让那些不该死的人死,相反会在那一刻释放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佛光,让他们逢凶化吉。跑过去的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个身怀六甲的孕妇,就稳稳地站在坍塌后掉落在河里的烂桥上,居然安然无恙。看着这种状况,被吓呆了的围观的人们马上回过神,同时大呼小叫起来,有几个好心的姑娘和小伙像离弦的箭似的风驰电掣地从马路上冲了下去,问那位孕妇有没有事,听她说没有什么事后,就小心翼翼地把她搀扶着走上了马路。接着,那位安然无恙的孕妇就独自走着路回家了。那段时间,这个离奇的事情就成了没有电视没有电脑的那个年代家乡的父老乡亲们茶余饭后的动人的故事,反反复复不厌其烦的讲述不知道延续了好多年。据说,后来有好事者,竟然到了那位孕妇家,查看孕妇的情况——那孕妇,像没有发生任何事一样,和往常无异。没有多久,孕妇产下了一子,约有八斤重,很健康;桥也很快修好了,并重新取了名字,就叫“童生桥”。这就是童生桥取名的由来。凡是听了这个由来的,没有不觉得不可思议的。

家乡旧事中,还有比这个更不可思议的事情。

(二)

也就是刚才那位孕妇出生的小孩,各方面都很健康。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这个和母亲共同经历过两次生死的孩子,在他半岁多那年,死神再一次撞上了他。有一天,年仅半岁的这个孩子发高烧不退,到医院住院了半个多月都不见有丝毫好转。不幸的一天还是来了:医院积极为这个和母亲一起经历桥的坍塌,随断桥掉落河中,居然还能生还的小男孩,在医院宣告已经无力回天同时嘱咐家属准备后事的那天下午,他的心跳和呼吸终于停止了——小男孩没有被竭尽全力了的大人们留住,匆匆忙忙就这么离去了。那天晚上,明明还是初秋,却很凉,凉得到处都透出丝丝寒意;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照耀的夜晚,是漆黑的,就连家里的煤油灯也无精打采地叹着气散发出晦暗的光芒。在那个凄惨的夜晚,小男孩的母亲悲痛欲绝。在一家人都悲悲戚戚中,小男孩的舅舅用一张厚厚的大草席把小男孩裹起来后,扛着锄头在小男孩家的自留地里挖了一个不很深的土坑,把被那厚厚的草席包裹着的小男孩尸体放在坑里,再把土轻轻地覆盖上去,并在外甥的坟上栽上一棵小树,以作标记。就这样,简单埋了。那几天,天气阴阴沉沉,天空灰蒙蒙一片,满天是厚厚的、低低的、灰黄色的浊云,仍然没有狂风,也没有暴雨,更没有暖阳。

在小男孩被埋了的第三天早晨,秋日的太阳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脸,它的温暖的光芒也驱散了几天以前的乌云,于是,大地上失去生机死气沉沉的一切生灵都随着太阳的召唤从沉睡中醒来,并重现出勃发的生机:小草挺拔了纤弱的身躯,任凭和煦的秋风亲吻和抚摸;花儿睁开了惺忪的睡眼,绽开了她少女的腼腆的情窦;喜鹊呢,着一袭黑白花衣,唱着喜歌在栽着小树的蓬松的土壤上跳来跳去,犹如发现了天大的喜讯,要给人们报喜似的……

一个肩上扛着一把锄头的农嫂,像往常一样到自家的自留地里打猪草喂猪。突然,她听到了一阵婴儿的啼哭声。这啼哭声很低沉,不像平常听到的婴儿的啼哭声。但是,亲手抚养了那么多孩子的她坚信,这的确是婴儿的啼哭声,这婴儿的啼哭声到底是从何而来?这里都是这个村的村民的自留地,没有住房,怎么会有婴儿啼哭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细心的农嫂循婴儿啼哭声仔细寻觅,终于,她找到了那婴儿啼哭声最响亮的地方——在旁边花姐家自留地中,那儿栽着一棵小树,花喜鹊在那上面跳来跳去的土里。她听隔壁家的花姐说过,花姐家前几天夭折的小儿子就埋在花姐家的自留地里。而花姐家自留地就在农嫂家自留地的旁边。她看着花姐家小儿子的“坟”,听着“坟”里的婴儿啼哭声,平时胆子特别大的她,也被立即吓呆了,心里嘀咕着:难道青天白日的也会闹鬼?——这究竟是闹鬼还是怎么回事?一向办事风风火火的她,扔下锄头,一溜烟似的跑到了花姐家门口,并大声向正在农院中喂鸡的花姐讲了事情的经过。听了快嘴的农嫂讲了这个奇怪的事情后,两个农妇急急忙忙地从家里向那块发出婴儿啼哭声的自留地跑去。农嫂大喇叭一样的声音已经惊动了村子里在家呆着的人们。大家都跟着两位农妇到了那块发出婴儿啼哭声的自留地里,在那儿,婴儿啼哭声依然。大家都提议刨开“坟”来看里面到底是什么状况,花姐说让她亲自动手(这种事情别人做,她不放心)。花姐没有用锄头去刨土,而是直接用手刨开儿子的“坟”。因为儿子的舅舅盖在包裹着外甥“尸体”的草席上的土很少,所以,很快就刨开了草席上的土而露出了席子。此时,草席下面的婴儿啼哭声更明显更大声了。跟着两位农嫂来围观的乡亲们都七手八脚地帮着花姐把还在裹着的草席里的孩子,连着草席一并抬了出来。大家把草席上的土抹去,再小心翼翼地一层又一层地把裹着的草席舒展开来。只见到,“死”了的小男孩居然活过来了:乌黑发亮的眼睛好似天上的闪烁着的星星,正眨巴眨巴地看着众人,像是在和人们打招呼说自己没有死呢;小脸蛋上还红润润的,再摸他的额头,在医院住了那么长时间的院都退不下来的高烧,也退了!小男孩的确是起死回生了,真是奇迹啊!

小男孩的外婆听到已经死了两天的小外孙死了埋了几天,竟然又活过来了,高兴得一口气从十多里的家赶到了女儿家,她要亲眼看看自己死而复生的小外孙。风尘仆仆的老人家,赶到了女儿家以后,对着小外孙仔细看了又看,愉悦再也藏不住了:“这孩子经受了两次灾难,都没有死,死了也能活过来,命真大!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将来一定有出息!”

死了的婴儿,谁也没有想到能活过来,简直是千古奇闻。后来,很多人就这件奇怪的事咨询了医学专家。专家是这样解释的:婴儿发高烧不退,引起了呼吸衰竭、循环衰竭,于是出现了呼吸、心跳、脉搏都很微弱,微弱得用听诊器等医疗检查器械也检查不出还有生命体征,所以医学上就理所当然判断为死亡。而小男孩“死亡”后,家人用厚厚的草席包裹着他埋在有一定湿度、一定空间、适量空气的土壤里,是他起死回生的原因:由于他是被厚厚的草席裹着的,故土里还有一定的空间,这点空间可以容纳适量的空气,又加上覆盖在草席上的土很蓬松,那几天又没有下雨,这就保证了土里的空气和外界的空气能够对流,不至于让他窒息;秋天清凉湿润的气候,又正好可以清凉小男孩未退的高烧——相当于酒精擦浴身体表面等物理降温。如此,不但给“死”了的小男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存条件,而且同时也治好了他的病。

这种解释似乎有点牵强附会,也有点“事后诸葛亮”,不太令那个年代的乡亲们信服,而唯一能够让大家信服的,却是佛教的因果循环或因果报应。乡亲们是有根据的,为什么呢?这还得从小男孩的爷爷说起。

(三)

小男孩的爷爷是位铁匠,一位专门打镰刀的铁匠。据说,这位老铁匠师傅,不仅铁匠手艺精湛,而且心地善良。每天到他的铁匠铺里买镰刀的人都很多。然而,老铁匠师傅没有收到多少钱,因为他知道他那个年月的乡亲们都很穷,没什么钱。来请他打镰刀的人,有赊账的,有用玉米、土豆来换的,可就是很少遇到用现金来购买镰刀的,固然很少收到了钱。因此,尽管他手艺精湛,每天打镰刀忙得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也未能让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并且还有点拮据。就是因为如此,少不了被老伴——小男孩的奶奶责怪。但小男孩的爷爷也不计较,不止一次地向老伴解释说这是“修阴功,积德,是在为子孙后代造福”,继续实施他的仁心。小男孩的爷爷不但打镰刀帮助穷苦的乡亲们做农活,而且还时常做好事。有一次,老人家进城赶集时看见有一个人提着一条长长的娃娃鱼正在吆喝着卖。小男孩的爷爷走过去用自己准备买酒喝的钱买下了那条长长的娃娃鱼。和师傅一起进城赶集的徒弟问师傅买这条娃娃鱼做什么,师傅告诉他是买去做药,然后就故意支开徒弟,悄悄把那条又长又肥的娃娃鱼放到了东北门的石拱桥下的穿城河里(刚好就是好多年以后他儿媳妇和孙子掉落的那条河里),而这个石拱桥就是坍塌以后被人们重新修好的取名为“童生桥”的桥。

那个年月的乡亲们都说,小男孩在娘胎里和母亲从坍塌的桥掉到河里都不死,逢凶化吉,甚至死了埋在土里都能起死回生,就是他爷爷老铁匠师傅打镰刀帮助农民做农活,以及经常花钱买野生动物放生“修阴功,积德”所致。这一因果循环的说法和这个故事连在一起,比起医学专家的解释具有说服力,同时也足以说明家乡人的处世行为和淳朴的民风。就连家乡的少数民族,比如彝族同胞同样如此,都以一生向善为处世原则:一生行善积德,不做坏事;为人诚实守信,做事有始有终。

说起彝族,又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与彝族同胞有关的故事——家乡财神庙修建的故事。

(四)

家乡的财神庙,是全世界遗留下来的两个神庙(一个是日本大阪的天寿阁,另一个就是家乡的财神庙)之一。日本大阪的天寿阁,到当代已经是钢筋水泥结构,不是真正的古建筑,而且,据说已经拆了;而家乡的财神庙至今仍然是土木结构,是唯一没有用到一钉一铆的庙宇,是地地道道的古建筑。家乡的财神庙,建得很奇特:该庙的平面图呈“凸”字形,彝族同胞视为变化了的虎头形。在彝族同胞的心目中,老虎,是百兽之王,亦是能趋吉的吉祥物;土红色,是避凶的颜色。而对于老虎而言,黑虎在老虎中的地位又是最高的,所以说家乡平远的财神庙是以黑色作为基调,而以土红色为陪衬。其前后尺度并不一样:底层屋面基本上为庑殿顶,但是后部两角又有构思奇妙的改观;屋面的第二层、第三层和第三层均为逐层内收的歇山顶;而第二层的后面又别出心裁地拉长,使其与底层的屋面相连接。木雕、灰塑图案,多处突出汉族文化称之为“如意纹”的黑虎头纹。

远远看到财神庙时已被震慑,令人肃然起敬,心如潮涌:那厚重的结构,古朴的色调,由几十棵又粗又长的木柱子支撑起的屋顶,从正面看显然是四层,从背面看似乎又是三层,给人一种前高后低的视觉错觉艺术美感。而每一层屋顶,高高翘起的屋檐,好像一只只展翅欲飞的凤凰,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每一个屋角上都吊着一个小小的风铃,如有微风拂过,你会听到“叮铃铃”的铃声,酷似庙里的僧人诵经时不断地摇动着的小玲。庙的左前边,是一棵枝繁叶茂的青树,可能有一百多岁了吧。每逢到夏的时候,风吹过,都会从树上吹落下许多白色的冬青花,撒得树下白一片。庙门上是篆书雕刻的“财神庙”三个金色的大字。一踏进庙门,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金黄色的大鼎。大鼎里,是庙里的道士和游人们上的烟雾缭绕的大香。静谧肃穆的气氛中,古色古香、香气萦绕的庙的大厅里,供奉着庄严而神圣的财神赵公明的神像。神像的右侧,是一条又长又窄的木制楼梯。沿着楼梯向上,到了财神庙的楼上,你可见庙的墙壁上挂满了本土的诗词家书画家的作品。

家乡的财神庙,不但具有彝族视为虎中地位最高的黑虎的头形的独特造型,所处的位置更加独特。大家都知道,财神一般情况都是供奉在家里,而家乡的财神庙却是建在城中央,也就是说财神是供奉在城中央。现在的人们普遍认为,这是说明家乡修建财神庙的目的,就是为了家乡人能够共同致富,因而,把财神庙建在城中央。其实,从健在的老人们口中得知,建造财神庙的真正初衷并非如此。

听外祖父说,我们的祖籍都不是这里的——大多数的平远(家乡原来的地名就叫平远,健在的老人们都习惯这样称呼)人都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从外省迁移过来的:有的是为了躲避兵灾等灾难,有的是被当时的官府充军发配到当时还很边远的平远的,也有的是因为其他原因而来的。我想,可能果真如此。记得还是在读初中,我们班主任老师在给我们上语文课的时候也曾经说过我们大多数的平远人都并非本地人,而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被捆绑着发配到那时还人烟稀少的平远。他还幽默地说,正因为我们的祖先是被捆绑着来的,所以,受遗传的影响,我们平远人都习惯于背着手,就是这个由来。当然,老师是开玩笑的——背手是个人习惯问题,有很多外省人也有背手的习惯,和遗传肯定没有关系,和家乡祖先们的迁移更没有关系。不过,大多数平远人并非就是土生土长的,而是在明末清初时从外省迁移过来的,这在平远文史资料上有记载。比如说,我的祖籍就是江西。汉族的家乡人,以及家乡的京族、回族、水族等这些少数民族,祖籍有江西的、湖南的、湖北的、江苏的、浙江的、河南的、河北的等等;只有彝族、穿青族、苗族、布依族等家乡人,祖籍就是平远,是土生土长的平远人。外祖父还说,当时被官府发配到平远充军或逃荒躲难到平远的祖先们,来到这里住了一段时间以后,基本上还算平平安安顺顺当当,就是到了夜晚,小孩们都经常哭闹不轻易入睡,而大人们睡着了时常会做恶。于是,那些精通地理风水的祖先们拿着罗盘开始研究家乡平远的风水:你别说,这个人烟稀少的平远,风水还可以,是个适宜居住的好地方。不过,周围是山,中央是城的平远城,却被城外的那一座似大老虎的蜜蜂山时时刻刻虎视眈眈地盯着,让平远城仿佛每时每刻都有被城外的这只“大老虎”吃掉的危险——难怪小孩夜间啼哭不睡觉,大人睡觉不踏实常做恶梦。看来,得想想办法让老少爷们都能安宁。就这样,风水先生们合计应该在城中央建一座财神庙,以此镇住蜜蜂山这只“大老虎”。清朝的康熙初年,在城中央建造财神庙的想法和目的得到了当时政府的许可,就这样,决定由一个当地的彝族老工匠主键。

彝族老工匠日日夜夜呕心沥血边构思边指挥建造,可是终因积劳成疾,财神庙才建造得一半,彝族老工匠就逝去。没有儿子只有女儿的他,临终时告诉女儿:做人,要诚实守信;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要辜负平远的乡亲们对他们彝族人的信任,嘱咐女儿要把没有建成的财神庙建完。彝族老工匠交待完后撒手西归。就这样,女儿继承父志,锲而不舍,经过了不知道有多少个风霜雨雪的日日夜夜,流过不知道有多少的血和汗,终于,漫长而艰辛的等待中的坚持,总算盼来了春寒料峭的空气中散发着树枝抽芽的清新的气味,土地复苏了,残雪已经消融,露出了那黝黑、肥沃的地表。在一个春暖花开,莺歌燕舞的早晨,财神庙建成了。那财神庙,屋脊、屋檐、翼角等醒目地位饰以白灰,线条明快,清心悦目——彝族老工匠设计时认为是黑虎的耳朵和眼睛。如若从侧面观察,形同一只老虎中地位最高的坐着的黑虎(正是蜜蜂山那只“大老虎”的克星),俨然“虎虎有生气,虎坐城中,守住家乡,守住家门”。自从平远城中央建了财神庙,平远城果然安宁了:小孩夜间不再啼哭,大人睡觉时也不再做恶梦了。

外祖父在讲这些家乡旧事时,反反复复地说,“一方人造就一方事,一方事影响一方人”,有了行善积德的老铁匠师傅生前做好事造福子孙,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彝族老工匠父女建造的让平远的家乡父老永远受益的财神庙等等这些事,大多数家乡人不断效仿着,故而像这样可歌可泣的家乡故人都是大多数。可是,尽管早已不在人世间,也有极少数的家乡人的所作所为让在生的平远人们不敢恭维。这其中,艺术色彩较浓,却让人哭笑不得的,要数平远的一个小人物,也是平远名人的柯四爷了。

(五)

柯四爷是个木匠,年轻时手艺很一般,人却很鬼精灵,善于偷奸耍滑,精打细算。凭着他的一肚子坏水去算计别人,以坑蒙拐骗的手段去赚钱,在由天命之年步入花甲之年时已经有一定的积蓄,养老钱绰绰有余。就是由于如此,柯四爷基本上闲人一个,闲得不知道如何打发时间,于是乎,柯四爷选择了用捉弄人的方式快乐自己取悦旁观的像他一样的闲人的方式来消遣时间。时间长了,乡亲们都深知他的德性,当面称呼他“柯四爷”,背地里都喊他“鬼老者柯四爷”。

有一天,鬼老者柯四爷家那条街上的憨嫂正坐在自家门口用箩筛筛面粉。无聊至极的柯四爷老远看着憨嫂的样子,一个恶作剧的念头陡然升起。无意中知道憨嫂的男人一大早就和自己的邻居去晒沙坝捡河煤的鬼老者柯四爷,火急火燎的跑到老实巴交的憨嫂面前,装着很着急很关心的样子向憨嫂大声嚷道:“憨嫂,你家憨哥早上是不是去晒沙坝捡河煤去了?”

“是啊,四爷是怎么知道的,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丈夫只要一出门干活就担心起的憨嫂,心中顿时生起一种很不好的预感。

“怎么知道的?我刚从晒沙坝来——你还不晓得么?你家憨哥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喝的酒,喝醉得一塌糊涂。喝醉了么,你就悄悄回家去休息得了嘛。哪个晓得你家的这个鬼人居然逞能继续下河捡河煤。而且,他竟然傻不拉几地穿着一条裤到老包桥上边有个漩涡的那个响水洞旁边捡河煤。可随想,一个漩涡就把你家的这个酒疯子卷进了响水洞里,半天都没有出来。最后,还是和他一起去捡河煤的那几个人下河去把他的尸体捞了出来的。”鬼老者柯四爷开始用他的那三寸不烂之舌忽悠憨嫂。

“你说什么?我……我家的那个短命的落河淹死了?”憨嫂惊慌失措地问柯四爷。

“是啊,落河死了。你还筛什么面啊——还不赶快去看看!”柯四爷心里鬼笑地回应着憨嫂。

“呜呜呜……天啦,怎么会这样啊……怪不得这几天我的眼皮一直在跳。这叫我这么办啊……嗯……四爷,我……我马上去……可是,四爷,你老人家这方面是有经验的,我……我该怎么去呢?”憨嫂简直语无伦次。

“该怎么去?哎呦,急死人喽!快点把你家这扇门板拆了,拿去给他停尸,好让他的那几个工友帮着把他抬回家。”柯四爷装得很贴心的样子。

“呜呜……我的命为哪样会这样苦啊……呜呜……也只有这样了……听你的,四爷,我马上拆门板。”可怜的憨嫂几近崩溃。

“你快点拆门板,我得赶快去多喊几个人帮忙,憨嫂。”柯四爷是想接着去骗憨嫂的丈夫憨哥,施行他骗人的第二个步骤。

“太感谢您老人家了,四爷……呜呜……”可怜的憨嫂一边呜咽着一边用颤抖着的手拆着门。

鬼老者柯四爷忽悠好憨嫂后,又屁颠屁颠地跑到晒沙坝。到了晒沙坝,看见憨嫂的丈夫——憨哥,正在穿着一条补满补丁的短裤和几个像他一样的工友顶着烈日弯着腰捡着河煤。家乡是个煤矿资源丰富的县城,按理说,乡亲们烧煤应该不成问题,可是,在那个政府不作为的民国时期,乡亲们不光是烧不起煤,只能捡从煤矿山上被河水冲下来的河煤来烧,而且,当时生活也成问题,地主恶霸却富得冒油,贫富悬殊的现象相当明显,还被那时家乡穷人的孩子们编成了童谣:“你住高高楼,我住矮屋头;你穿绫罗衣,我穿补布衣;你坐大洋车,我骑老水牛。”身为平民,非但没有同情心反而想方设法捉弄贫穷的乡亲们的鬼老者柯四爷大声地向憨哥喊道:“憨哥,你家茅草房起火了,你还不赶快回去救火!”

“你说哪样,四爷,我家房子起火了?”忠厚老实的憨哥着急地问柯四爷。

“是起火了。你家的那个傻婆娘真的傻,我还没有见过这么傻的婆娘——家里那么多东西,一样都不拿,就只拆一扇门板背起来。你说她傻不傻?”习惯说假话骗人的柯四爷脸不红心不跳地继续骗人。

“你说哪样,四爷?我家房子起火了,我家婆娘就只拆了一块门板?真的吗?真的傻!唉,我怎么会找到个这么傻的婆娘!四爷,你帮我看好我的工具,我必须马上回去救火,并多搬点有用的东西出来!”善良的憨哥做梦也没有想到柯四爷会骗他。

于是,顾不上穿上衣服、仅仅就穿着一条短裤的憨哥和背着门板的憨嫂,一个往家里跑,另一个往河里跑,在半路上,这一对被鬼老者柯四爷折腾得够呛的夫妻相遇了。憨哥看着背着门板汗流浃背的老婆憨嫂,而憨嫂看着只穿着一条短裤的丈夫憨哥。憨嫂心里嘀咕着:这个死鬼还活过来了,没被淹死?没死就好,太好了。憨哥却首先怒气冲冲地训斥着老婆:

“你这个憨婆娘,家里虽然穷么,也不至于穷得只剩下一扇门板吧。我们家房子起火了,那些个锅碗瓢盆箱子柜子被褥床单你不搬,就只拆了这块没有用的门板,你说你傻不傻?”

“你……你……你没死啊?我是听说你被河水淹死了,才拆了家里的门板来给你停尸的啊!——你说什么房子起火了,没有啊,这是哪个说的我们家房子起火了,这到底是哪个缺德鬼说的啊?”委屈的憨嫂奇怪地问丈夫,但是看见丈夫没有死,心里也很高兴。

“我们家的房子没有起火,真的吗?太好了,太好了!——咦,你说我被河水淹死了,才拆了我们家的门板来给我‘停尸’。这又是哪个缺德鬼说的?”知道是他们两口子都被人捉弄了的憨哥,顿时肺都气炸了。

“哪个说的?就是那个鬼老者柯四爷说的你喝酒醉捡河煤被河水淹死了,叫我拆了门板来抬你的‘尸体’回去啊!”憨嫂气急败坏地告诉丈夫。

“这个缺德鬼柯四爷太缺德了!——就是他骗我,说我们家的房子起火了,你什么也没有拿,就拆了一扇没有用门板。所以,我这才急匆匆回家去的啊!”憨哥知道错怪了老婆,也赶忙向老婆憨嫂解释着。

“这个柯四爷鬼老者,太缺德了!”“真的缺德,太缺德了!他会遭报应的!”夫妻俩义愤填膺,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诅咒着这缺德的鬼老者柯四爷……

柯四爷这一生做的缺德事,又何止这一桩呢?更可恨的,是有一次为了取悦新上任的县长而捉弄一个算命的盲人的事。还是在那个民不聊生的民国时期,柯四爷经常讨好当时的上层人物。有一天,那个新上任的县长,听说平远县城里有一个机智的老头柯四爷能够即兴“创作”诸多的笑料。这位不为民办事,成天只想寻花作乐的父母官叫秘书去把柯四爷找来,让他来讲一个字的笑话,若是真的能让自己笑,就会赏柯四爷一个大洋。那个年代,一个大洋可以买一斗米。

柯四爷听了县长的秘书布置的任务后,心想:生意来了,这可是送上门的好事啊。可是,这一个字的笑话,怎么讲呢?想着想着,鬼老者柯四爷来到了月华桥上。月华桥上,有卖狗皮膏药的,有一帮人围起掷骰子赌钱的,有几个老朋友边吃着臭豆腐干边猜拳喝酒的……凑热闹的柯四爷这个时候无暇顾及这些,一门心思想着如何讲好这一个字的笑话。蓦地,一阵吱吱呀呀的二胡声吸引了他。柯四爷一双贼眼扫过去,就只见:月华桥上的那几棵没有人照管的衰柳,乱发似的垂吊着,只剩几片发黄柳叶的干枯的枝条,在透着燥热的微风中有气无力地摇摆。没有水分滋润的柳树同样失去了绿色,那纵横交错的鳞状柳树皮,好像一个食不果腹的人脸上刻画着的焦虑。在这样的一棵柳树下,算面的王瞎子在拉着二胡招揽生意。柯四爷慢悠悠地走了过去,问王瞎子:“老王,有一桩两个铜板的生意做不做?”那个时候,两个铜板可以买两个包子。正在愁着没有生意的王瞎子饥肠辘辘,听到柯四爷这么说,求之不得,顿时高兴地问柯四爷要他做什么。鬼老者柯四爷告诉王瞎子,叫他不用管,只要跟着他走,到了目的地,柯四爷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即可。一大早上都没有吃饭的王瞎子,也不管柯四爷会让他做什么,心想只要能够得到两个铜板买两个包子充饥,除了叫他去死,干什么都行。柯四爷很快就把王瞎子牵到了县长休息的庭院里,到了正坐在藤椅上搂抱着姨太太的县长跟前。等着柯四爷讲一个字笑话的县长,等了半天看到柯四爷牵着一个瞎子来,纳闷着对他说:“这就是你讲的笑话”。鬼老者柯四爷给县长递了个眼神:“县长,别急!”。县长休息的庭院刚好有个水池。柯四爷把王瞎子牵到了水池的边上,对王瞎子说:“跪——”俗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王瞎子听到柯四爷喊的这个人是“县长”,心想:我还以为是喊我来做什么,原来是喊我给县长下跪。县长,就是父母官,我瞎子给父母官下跪也不丢人。想罢,王瞎子就地一跪。谁知道,只听“扑通”一声,自己感觉是掉到了水池里。落到水池里的王瞎子,慌慌忙忙伸出双手向四周乱抓,口里直呼“救命啊,救命啊……”在一旁搂着姨太太、大腹便便的县长看着柯四爷牵来的这个瞎子,也不管自己站在什么地方,只听柯四爷只讲了一个“跪”字,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往下一跪而落入水中两手乱抓,并大呼救命,立即和姨太太笑得前仰后和……柯四爷把落汤鸡似的的王瞎子,拉了上来。自然得了县长答应赏赐的一个大洋,而却只给了王瞎子两个铜板。

鬼老者柯四爷如此捉弄人的故事接二连三,传遍了整个民国时期的家乡平远城。少数无知的闲人们,都跟着起哄,夸他机智,这让鬼老者柯四爷得意忘形,继续捉弄别人来博得这些缺知少德者的一笑。而大多数的乡亲们还是明事理的,都指责他,骂他缺德,丧尽天良。

然而,乡亲们考虑他年纪大了,都只是嘴上骂骂而已,没有采取什么报复的行动。然而,鬼老者柯四爷不但不反省思过,相反却继续做着捉弄别人取悦自己的小人行径,直到他六十岁那年,刚刚捉弄完别人回来,得意地翘着个二郎腿坐在他家门槛边的木凳子上,一边吐出烟圈,一边用掏旱烟烟杆烟垢的烟锥子掏着耳朵,鬼脑壳里可能还在盘算接下来该捉弄谁。突然,一阵大风吹来,把他家本来开着的门吹了过来关拢,刚好撞在他拿着烟锥子掏耳朵的手肘子上,那根又长又锋利的烟锥子戳破了他的耳鼓膜也刺进了大脑,柯四爷立即瘫倒在地,再也没有起来——柯四爷死了。可能因为是做的缺德事太多的缘故,柯四爷竟然除了老伴,没有亲戚,更没有儿女。应了被他捉弄了的乡亲们骂他“不得好死,断子绝孙!”的诅咒。真是外祖父经常说的:“人的头上三尺有神灵,人在做,天在看;人善人欺天不欺,天作孽可活,自作孽不可活;人生在世须行善积德,诚实守信。否则,就是白来人世间走一回了啊!”

柯四爷这个鬼老者,整天无事可做,专门捉弄忠厚老实的穷苦的乡亲们,实在可恨。我外祖父在说起这个家乡小人物的时候,对他的评价是:柯四爷,实际上是一个有聪明才智的人,足智多谋,很会捉弄人报复人。但是,他没有把他的聪明才智用到正道上,而是用来捉弄穷苦的乡亲们,以此取悦自己来消遣时间;或换取那些无知的旁观者的一笑和恭维;或是为了讨好当时的上层人物和有钱人,以获取残羹剩饭,实在可恨!相反,倘若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助忠厚老实的穷苦的乡亲们,去惩治恶霸或坏人,铲除人世间的不平,那么,他势必会成为汉族的“阿凡提”,家乡的“济公”。然而,没有利用好自身的聪明才智的柯四爷,聪明反被聪明误,不但遭受了报应:无儿无女无亲无戚鳏寡一生,还被自己抽的旱烟的烟锥子刺死,而且,至今还被人们在听完他的捉弄人的故事后,在笑声中唾弃他,批判他。

时至今日,外祖父已经驾鹤西归好多年;然而,仙逝的外祖父那苍老却厚重的的声音却时常回响在耳畔,于是,那些泛黄的家乡旧事,一幕幕,一段段,又从沉睡中醒来,浮现在眼前。在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中,风云变幻,人事升沉,些许的青丝被无情的岁月漂成了银丝,常常倚窗外望留不住的将逝的夕阳,等待着明朝即将到来的晨曦,参悟的潺潺,回味的潺潺,希冀的潺潺,随着那些家乡的旧事流过家乡崎岖的山野和逝去的旧县城,淌过往昔耐人寻味的峥嵘岁月,宛如一颗颗光芒四射的北斗星,指引着我前行,让我永不迷惘……

二零一三年十月二十九日 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