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地软

2013-07-02 17:10 | 作者:天涯碧草 | 散文吧首发

几天的连阴过后,一大早,太阳公公像还没有睡醒一样,时而露出半个脸,时而又躲进云层里。漫步走出小区,卖早点的师傅还没有收摊,看见我微笑着招呼,映入眼帘的是早点的品种介绍,但更吸引我的是新品种——地软包子。

地软,又叫地耳、颜色和形状都非常象黑木耳,有关资料介绍它是一种菌和藻的混合生物,主要生长在阴凉、潮湿的坡地上和河沟边。生长范围很广,适应性很强。色味形俱佳,口感甚佳。似木耳之脆,但比木耳更嫩;如粉皮之软,但比粉皮为脆,润而不滞,滑而不腻,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又清热明目,收敛益气,有一定的药效。

脑海中立刻显现出一幅幅图画……

日的雨后,约上几个小伙伴端着小盆子,去村外的窑背上捡地软。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花草就像洗过澡一样亮丽,偶尔还能看到阴坡处草叶下暗藏的水珠滚动。

蹲下身子,就可以看到一层绿茵茵的地软平平地躺在那里,地软只有在夏日的雨后才有,太阳照的时间稍微长点,又不见了踪影。这就要求雨一停就赶紧去,手还要快一些,不然捡的会很少的。

一拨孩子有说有笑,两只小手却一点也不停歇,这里的地软又多又大,捡拾的人也多。手快的一会就开以捡满小盆子,手慢的只好捡一些小一点的。等到要回家时,看看条绒布鞋上被残留的雨水打湿的鞋面,鞋底上的泥团,即使家人唠叨一顿,但想着可以吃到香香的地软菜,还是挺高兴的。

有时遇上连阴雨,天一放停,村里的妇女还会结伴去距离村子五六里路的塬上,她们挎着竹笼,带上点干粮、水,这样的收获更大。

捡回来的地软可要反反复复地冲洗,这就成了母亲的活了。只见一向做事利索的母亲端来一个大盆,把捡回来的地软一股脑儿倒进去,地软沉入了盆底,那些小柴棒就浮上水面,母亲打捞起那些柴棒、叶屑,如此反复几次,水清澈了许多,但是叶屑还没有完全干净,剩下的全是紧紧地贴在褶皱处的,这时母亲就把地软从水里捞出来晾晒在草席上,蹲下来一点点的用手去摘捡。

于洗干净了这些地软,就可以晾晒在屋檐下,等着阴干好后食用,嘴馋的我们还会偷偷地吃那湿漉漉的地软,放入嘴里轻轻嚼一嚼,脆脆地,满口都是清香。

阴干好的地软食用方法很多,可以炒鸡蛋、炒肉(在那时是连想也不敢想的一道菜)、拌豆腐,但最好吃的要算和豆腐粉条包成包子。做法简单,用开水将干地软泡软,淋干水分,拌上小葱、豆腐、粉条即可,蒸熟的包子既软乎,又有一种特殊的爽适感,直到现在,我都喜欢。

现在很少回老家,即便回家遇上下雨,也不会再去捡地软,村子里的老人说现在很少见到这些野生的东西了,再说现在的条件那样也好,谁还稀罕吃这样呀。

是呀,流逝的日子再也不复返,但那时的情景却深深地留在记忆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