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由来及赤壁的诱导

2012-06-09 15:32 | 作者:郑华 | 散文吧首发

“唐宋八大家”重要作家之一的苏轼,是有一定的天赋,但也有很多奇迹是在忧愤之后发挥出文学创作尖端的。对于他来说,如果没有生活坎坷的阅历,不一定就有很多名作的出现,是天意?是本性?是偶然?是原貌?

一、“东坡”的由来

元丰二年(公元1079)六月十八日,中央御史台将苏轼像盗贼一样进行逮捕,从湖州押送汴京,其罪名是说他写的诗中有反新法、反皇帝的内容。一个士大夫知识分子就这样成了阶下囚。

后来,在仁宗皇后病重期间,神宗皇帝为了祖母安康,想进行大赦天下,仁宗皇后听说后,在冥冥之中说:“不须赦天下凶恶,但放了苏轼足矣。”又说:“过去仁宗举贤良,回宫时非常高兴地说:‘吾今又为子孙得到太平宰相两人’。他所指的就是苏轼和苏辙。现在难道你就把他杀掉吗?”就是这样也没有免去苏轼的活罪。也许没有宰相的命,只干了几年知州就被所设的“文字狱”套了进去。也许,如果苏轼没有较高的文化功底,没有忧国忧民的意识,就不会得罪那么多人,也不会造成这不白之冤了。

贬官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是苏轼首次尝到了被流放的滋味。“全家占江驿,绝境天为破”。在炎热的天住在临江的破旧驿亭内,全家人迎接的是西照火热的太阳,没有柴米油盐,没有乘凉的地方,实是愁杀人也。苏轼给好友秦少游的信中:“初到黄,廪入即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此贾耘老法也。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予虑。以此胸中都天一亊。”从以上看苏轼已得不到皇粮的供给,只有自己做个小气鬼,按天计算仅有的钱去花费,以解囊中羞涩。

“四邻相率助举杵,人人知我囊无钱。”在黄州的生活贫困现状四邻八家都有所知晓。一方面有亲情好友的接济,一方面有黄州百姓对这个大文豪的同情与支援。在他临皋亭住室旁又筑一屋叫“南堂”。

在第二年,生活更感紧迫。老友马正卿看到了这一点,就为他于郡中请求过去驻兵的营地数十亩,允许开垦,增加一些收入,以解饥荒。就是在这荒废多年的茨棘瓦砾之场,开垦起来。亲自动手,忘记自己曾是高官,放手与蓬蒿瓦块斗争,同时也与大自然斗争,与人的内心世界斗争,在那有限的土地上给这个大文豪增添了无限的乐趣。在一个诗人的精心培育下,这块地上种有麦子、稻子,还有枣树、桑树、栗、竹、蔬菜,还有鱼池等等。这里就叫“东坡”。

1082年是开辟“东坡”第二年初,自己修茸了几间草屋,由于在大中完工,命名为“东坡雪堂”。“雪堂”地处高垄上,与四望亭相直,周围有亲手种植的柳、松、桃花茶等,正南有一小,东面有一暗井,它是苏轼浚通的,西面有一片竹林,属于他的邻居古耕道,被称为“南坡”。自称为“东坡居士”,寓意其象征着自己开始在茫茫的大地上寻找着定位。有无立足之地,有无命运的盛衰,有无上苍惜别,有无人道怆然,真是“东坡辛苦亊,志在困危中”啊。当一个天赋充盈,文采超负的大家在困危中是何感想,在他行动的表现中可见一斑。对于《汉书》的熟悉程度可达到任举一个一字题就能背出几百字的一大段来,竟无一字差缺。还在深灯下朗读杜牧的《阿房宫赋》反复吟咏,使得伺候他的老兵都学会了。勤奋苦学的精神对于四十七岁的人来说是一种精神支柱。何况又是被皇帝即打又压开除各种公职的罪人,是何等的开明。

这里算是苏轼的世外桃园了。除陶渊明、杜甫之外,实是罕见。他把这一点作为自己生活态度的转变,企图把自己的立足点放在“弄水挑菜”的躬耕生活之上。这些比在狱中想死去的念头舒展多了,对于士大夫知识分子来说,这是一种具有相当勇气的追求;对于一个钦犯被贬之徒这是一种宽容

就是这种生活道路,也是在白居易后才有的。因为白居易在公元815年被贬江州,又迁忠州时,极“东坡”这个地方,所以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听到琵琶娘的声音而叹:“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系,谪居卧病浔阳城。”与苏轼《海棠咏》的“天涯流落俱何念,为饮一尊歌此曲。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哪人触。”的心声是多么的相似。

“心衰面改瘦峥嵘,相见惟应识旧声。”“畏人默坐成痴钝,闻旧惊呼半死生。”这是苏轼在亲人面前的苦诉,也是对人生、对前途、对事业、对政治的渺茫而发的感叹、悲惜、失望、愤怒、恼恨,七上八下的复杂心态在这都有所产生。“也拟哭图穷,死灰吹不起。”的状态是什么也不行了,悲哀、自卑、矛盾等一起践踏着这个曾经自信、豪慢的文学巨匠。

二、赤壁的诱导

苏轼经过一段愁苦与忧闷抗争后,心绪有所安定。在他劳动之余与当地老百姓及友人频繁的往来,暂时忘记那种使人难以忍受的政治斗争,严酷的事实,走出那狂妄的争权夺利的浪潮,进入大自然的怀抱,进入人生自然的流向,过着一般平民的生活。从中寻找欢乐,寻找希望,以一个浪漫主义者,以旷达的浪漫性格,去掉各种束缚,渴望自由、自信、乐观,给一个谪居者增添出多面性。这是苏轼为之斗争的新动向。

一0八二年七月十五日,,苏轼与客人杨世昌等人泛舟于黄州赤壁下,秋夜江色十分迷人,以酒当歌:

桂槕兮兰浆,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在杨世昌吹起洞箫,和着歌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它诱惑幽谷之中的潜龙起舞,又如孤舟之中的嫠妇在低声哭泣。触景生情,这使好多天没有听到过这种洞箫声音的苏轼坠入深沉的思念之中,他不是浪漫的李煜,在国难自己被囚时还想着美女如云、阁楼新装的糜烂生活,而是激起苏轼自足的生活现状。就是在这暂的见景生情的状态中想到的历史上与赤壁同名的赤壁之战景象——那是八百年前,赤壁之战的各路英雄豪杰,互相角逐、鏖战,实使人向往。曹操,孙权,周瑜,诸葛亮等都是雄心壮志的人物,在不同背景下,对祖国、社会和人民做出了不同的贡献,尤其像周瑜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英雄人物,在历史上创造了一次奇迹,实在值得歌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历史绝唱,倾尽了诗人的心声,同时,也挥发出心中的幽怨。《前赤壁赋》的出世,高度流露出作者此时夜游之乐,乐极悲来与因悲生悟。《后赤壁赋》将人带入一个陶然忘忧、随缘自适的空旷原野。极尽忧乐与怅惘的思绪,更让人为之激昂。

其实“赤壁之战”不是在这里,而是发生在江夏西南二百里处,属汉阳县。要是不知道历史背景和不了解地理状况,就不知道苏大学士的《念奴娇》和赤壁二赋是一种错误的诱导。著名作家余秋在《苏东坡突围》里说的真假难辩,信以为真的到赤壁周游了一番,收获还不小。汉阳县也好,嘉鱼县也好,黄州也好,历史总是给了美誉的地方,谁也无法在重来。

这里面有历史雄壮的歌声,有胜利者的呼唤,有幸福的自豪感,有战争、生活、英雄、爱情友谊、智慧的显现,也有作者的失望、惆怅、悲哀、自卑的幻。“人间如梦”就是悲观的写照,是消极人生的表露。以古论今,自我表白,苍然是绝对的,浪漫是暂时的,谁会在囚笼里唱出激动人心的绝唱?谁会在将要死亡时流下欢乐的泪花?震撼人心是悲怒心声。一个曾是有一定影响的巨人,突然间不知为什么就丧失了一切。尽管有言失,只不知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已。

也许,这是天意,不然就不会有这一《赤壁怀古》名作流传至今。艺术的超然,,题材的创新,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举。抒情与议论,爱情与斗争,历史与现实,多么好的一幅巨画展现在人们面前,就是想陷害的人看了这些作品也会感到自愧不如,也会为此感到亏心。更有甚者《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出现,艺术造诣之深,人生与宇宙的无尽,万物与人生的交汇,诱导我们走进旷达秀丽的神幻世界。

今非昔比,现在是苏轼失落的终点。为了现实,为了以后生计,也只有如此活下去了。诱导也罢,故意也罢,应该对统治集团的嘴脸有个新的认识了。可是,一个士大夫知识分子为了名誉、气节,一说进行安排总是认为“细思罪大责轻,君恩至厚,不可不奔。”这就是君臣有节,为国捐躯都不怕,受点屈辱算什么,不然就没有晚年流放海南的悲剧了。

海南省的建立是否与苏轼流放有关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