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浮的人性

2012-08-11 20:30 | 作者:郑华 | 散文吧首发

常言道“无风不起浪”。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存在着耐人寻味的事实,让人感到似是而非,又不得不承认现实的存在。就像任何波浪都离不开水一样,在海洋大河中波浪只是跟着水的大小及风力的大小而掀起,随着地理环境和风力的变化,波浪会随时涨起或消失,水是永存的,海洋照样存在。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一个个体的消失,对于地球来说没有什么变化。宇宙中的一个形体损落,宇宙还在。

一个人在所有人眼里总是千变万化,而在千变万化的人面前总是显得自己无聊。睡眼看世界与晴空万里的感觉总是有发自内心的感慨。若是写下真实的感觉,记录永恒的焦点,一成不变的深层次的意识,对人、对事、对物、对环境总是看到落伍的变化。

每个有良知的人都有一个良好的心愿,那就是为了众生而献出自己的真、善、美,而不是利用诽谤来造作。常言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间不到。”这是善良的人们一种祈祷的最终信念。其根源在于无能为力时的意念。其实,天下还是善性多于劣性。要不是有善恶的划分,天下岂不是混乱人性,灾难重重?岂不是灭绝人性,众叛亲离了吗?

历史上曾经有过多少是非曲直,至今都在褒贬唱咏。对于那些曾经的作为,给后人留下的是喜、是忧,当时的作为怎么也没有想到对于这个世界有那么大的影响。

人类总是在自己活动的范围内相信自己的一切所作所为,其实,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所说、所做的一切,总是在被接受外界的制约下通过感触后才产生了理智的幻象。这样说,也许会有人提出来很多意想不到的理由来反驳这一结论。说白了,我们可以细心的想一想,在一个人专一做到的事情时,总是专心为之苦思冥想,千方百计的接受外界的许多知识,通过自己反思、汇总,得到了某些灵感,才产生了某些聚焦点。如果,在未接触某些知识之前,是否也有那些思路的再现。比如:一个初生的孩子只是哭、只会闹,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就是父母也只是在接受长辈或其他有经验的人那里学到了某些关于救助方法来欺骗孩子,不让其哭闹。这就是经验、教训的汇总,才有了哄骗的结果。这些就是一种抚养孩子的最好经验之谈。

再如:一个人在接受了一些专门训练后,心无杂念,专心为某一件事去努力的进取,总是比那些不专一的人有成效。这是人类的本性使然,也是最基本的本性在起作用。就像动物中猫类一样,就是在睡中也有警觉,看似放松,实是专一,专一与放松总是那么的接近,这也是一种真实的再现。

在许多的现代生活里,眼花缭乱的纷繁带给人们盲从无至,让人无所适从。不但工作环境、方式、方法改变了,就连生活节奏也改变了,让人不知所措。

人生中,所说的话有许多是虚假的,所做的许多事是虚假的,可是,有些明知道是虚假的,为什么还要千百次的重复那种虚假,这就是人类本身在不自主的情况下,为了生存的需要,为了生活的需要,为了迎合人类自身的弱点来欲盖弥彰。

如果在人类自己完全放任下去,不能控制自己的时候,海啸、地震、核爆炸等等会摧毁自己所辛苦建造的安乐家园,那可悲的现场就不是历历在目,而是每个人都是亲身经历的享受。

那么,人性就是一种奇怪,唯心的言行让人不可思议,总是给一种幻化物镜与浮云相提并论。也许会有超神入化的意境来重塑未来与现实的碰撞。要知道,超神入化的境界不是一般人都能进入的,“知足常乐”也不是人人都能享受的,由于常人本来没有“足”,怎么去“知”。人是要保持日常生活才能活着,就连日常生活都保证不了,何来“知足”?这给“欲”的思念相对应,没有欲,是没我,无我的心态是要经过千锤百炼的克制才有的境界,“虚怀若谷”是让人警觉,一旦内心空无无物,饿死的不都是穷光蛋,有些物质丰厚的人也会因某些原因而被饿死。“天下由来轻两臂,世间何苦重连城。”(木月禅师)的感叹就是人性真实的写照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