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桃熟了

2011-09-24 08:50 | 作者:山野听风 | 散文吧首发

八月底,九月初,是肥桃成熟的季节。

成熟的季节,桃园里显得格外忙碌。壮劳力们刚搭完看护的窝棚,又将桌凳从家里搬来,还把水盆、毛巾等用具洗净、摆好,一切停妥后,才蹲在地头,抽支烟,喘口气;婆娘们也不闲着,一会儿打扫打扫角角落落的卫生,一会儿又拾掇拾掇树下及坡上的杂草,还忘不了和隔园的邻居说说自家的趣闻,道道果园的辛苦,估摸着今年的收成;孩童们离开学还有一段时间,所以,也在园里钻来钻去、忙东忙西的,享受着难得的悠闲的时光

每年的这个季节,都是桃农们最期盼和最高兴的时候。望着即将丰收的果实,就像临盆的母亲一般,虽说累点、苦点,但掩不住内心的喜悦。

此时此刻,如果你来肥城,定会大开眼界。这里的桃园面积很大很大,有十多万亩,曾列入吉尼斯之最,共涉及三个乡镇,8万余人。品种也很多很多,什么五月鲜、莱山蜜、九月菊、大红袍、中华寿桃,几乎每个月都有桃子可吃。当然,当家品种还是肥城桃。肥桃熟了,盛大的节日也就开场啦。君不见,村内村外,田间地头,到处彰显着醉人的秋色,舞动着欢快的脚步,洋溢着朗朗的笑声,传送着迷人的故事

是的,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当你还沉浸在“至推窗花拂面”的时候,哪想眨眼间已是“秋来入园桃碰头”了。

肥桃熟了的时候,秋高气爽,满园飘香。登高远眺,桃树高高低低、错错落落分布于丘陵、河谷、山间。满目葱茏,不见首尾。低头细觅,枝桠空隙处不时显现或红或黄的桃子的脸蛋儿,正笑盈盈地张望着天南地北的客人。扑鼻的芬芳,匀合着诗意的秋韵,追逐着来来往往的大车小辆。

不论你买不买桃,热心的桃农,总会拉你到小屋旁、桃树下,拿一个准备好的香喷喷的大肥桃让您先品尝一下。当然,实话实说,这个桃子或许是自然坠落的,或许是有点伤残的,但绝对是干净的且口感不错的。树上的桃太金贵了,金贵的不化钱你都不好意思品尝啊!

肥城桃从来就不按斤两卖,一般论个。譬如,今年遭遇倒春寒,挂果少,产量低,加上投入大,价格就显的高些。一般直径90CM的(约500克)约8元钱一个。来这里,你可以遍寻桃林,挑选心中的“桃王”,亲口品尝一下。如果送人,桃农们会把你选好的桃子,精心地套上隔网,放进比较精美的极具桃文化底蕴的礼品盒内,然后红丝线一扎,既美观又大方。当然,如果是大客户,你也别担心打不起装来,找到肥桃销售协会,村里的喇叭会立马响起来:“北京的客户,95以上的,果形园润、光泽鲜艳、无疤无痕的,10元一个。”于是,桃农们便按照客户的标准,拿着卡尺在各自的树上精挑细选,然后肩挑人抬陆陆续续从不同的方向,汇集到临时搭建的交易市场上来。小心翼翼地从篮内拿出,轻轻地擦拭一番,再装进箱,送上车,就像打发姑娘出嫁似地,极尽耐心与细致。秩序井然,气氛热烈。一批走了,一批又来……

金秋时节,桃乡处处景色怡人。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好者,举手投足处便会拍得一幅精彩的画面。你看,五颜六色的太阳伞把七八公里长的肥桃路炫染成一条弯曲的多彩的河流。伞下,姑娘媳妇们一边把肥桃摆成不同的造型,一边和购桃的老板们谈着生意。她们都是自家桃园的窗口,是优秀的营销大使,做买卖的娴熟度一点不亚于大商场的售货员;拿着斤八重的软软的肥桃,几个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不知道如何下口,习惯了刀叉的他们,没有了“武器”,绅士风度也没得发挥,索性随乡入俗,大口地啃了起来,一边啃,还一边不忘伸大拇指;简陋的窝棚下,白胡子老爷爷坐在石墩上,一边用桃木枝子烧着吊壶,一边陪客人吃茶、聊天。诚然,年复一年讲的是他爷爷的爷爷口口相传的老黄历:肥桃已有1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王母娘娘可怜一个叫王二小的子而投下了一颗蟠桃核……,当年慈禧太后品赏后,一高兴就赐名为佛桃……

桃乡的故事很多、很美、也很动人。古老的传说当然都是道听途说,谁也没见过,但送给党中央、毛主席送桃的事确实实实在在的。上世纪50年代初,这里的农民刚刚分得了土地,种田的积极性倍加高涨,肥桃生产也获得空前大丰收。为感谢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尚里村支部书记李志文代表自己互助组的17户桃农,挑选了13个(一斤以上的)大肥桃寄给了国务院转交毛主席,以表达对党、对社会主义的深厚感情。当时的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写了回信,并寄来了30钱,以示谢意。肥桃的香味飘进了中南海,农民们敲锣打鼓高兴了好几天呢……

肥城桃为什么称群桃之冠?“历代贡品”会不会徒有虚名?民间的闻传,似乎不能全部当真。于是想从史志中查个究竟,果然有所斩获,不由得你不信。

种桃的历史,最早始见于《春秋左传》。鲁襄公17年,齐国与鲁国交战,齐兵分两路,围住鲁国的两翼:一是房,一是桃,即齐人围鲁北壁。当时鲁国边境已到达现今济南长清一带,所以齐人所围之“桃”,应该是现在长清南面的肥城(今有肥城北部的齐长城作证),可见当时“桃”这个地方已经大量种植桃树了。1726年(清雍正四年)的《山东通志》记载:“桃产肥城者佳,临清次之,分销各处。”时隔89年后的1815年(嘉庆二十六年),《肥城县志》载:“桃味美,他境莫能及,惟尚里、凤山、固留诸社出者尤佳”。至此,桃誉渐高。又隔了93年,至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肥城县乡土志》载:“远近千里外莫不知有肥桃者”,“东西洋诸国亦莫不知有肥桃者”。看来,当时的肥桃,不仅国内驰名,且已蜚声海外了。

另据《老残游记下编》(民国十三年(1924)由上海百新公司出版。)其书第二十四章写主人公老残漫游泰山,邂逅以营逆旅为业的高士叶老人,引发了一场关于肥城桃的对话:

……清虚又道:“闻贵处还有两种珍品,一名桃花鸡,味极香脆。一名肥桃,甘美异常,想与此鱼可为鼎足矣!”叶老尚未回答,老残插言道:“……肥桃却是珍品。”叶老问道:“补翁到过肥城吗?”老残答道:“肥城却是没到,是在济南吃过的。”叶老道:“此桃未熟之先,坚硬如木。已经八九分熟,即宜速摘,不然至就自己堕落。成熟之桃,大似钵盂,皮薄如纸,食时必先将桃放于盘内,用筷子在桃的上面戳一小孔,以口就孔吸之,液汁甘芳,直透胸臆,吸尽时只馀指顶大桃核一枚,棉纸厚一张桃皮而已,真仙果也……。”

怎么样,极品肥桃,吾言非虚吧?

斗转星移,说话间到了本世纪初,肥城与日本一宫町结为友好市町。心仪肥桃品质已久的执事在品尝后,执意要引进肥桃树苗。此事非同小可,随逐级请示。最后上级决定以交换的方式,分别增送对方10颗桃树苗。肥城种的日本的桃苗,当然没有肥桃的味道。听说,日本人对肥桃桃苗,做了深入的研究和精心的培育,并专门开辟了一个园子,注明“中国肥城桃”。遗憾的是,桃子的形体和口味与正宗的肥桃已天壤之别了。俗语说的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没想到连肥桃也走了“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老路了。

曾几何时,桃乡人习惯于将桃“送出去”。由于糖分含量太高、肉质松软,桃子不便于储存和运输,所以往往六、七成熟就得采摘。因此,送出去质量不算是上乘的。如今,桃乡人一改旧的思维方式,采取请进来的办法,每年都搞金秋品桃会。于是乎,车多了,人多了,欢声笑语多了。熙熙攘攘的人流,五颜六色的服饰,南腔与北调,还有哪桃园内让人忍俊不住的肥城普通话,构勒出世上桃源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成然,游客们也不单为肥桃而来,有的也是喜欢的这里幽雅清静的自然环境和淳厚祥和的民风民俗。不是吗?当你脚踏这片肥沃的土地,当你接过桃农用心煮就的热茶,当你凝望着将树压得弯弯的肥桃儿,当你带着爱人、孩子,亲手将自己的劳动成果放进小提篮里,思绪如白云般悠悠飘来,甜美的桃汁也会化作恣意的随想,霎时,心胸倍感感温和暖洋起来,澎湃豪迈起来,那是一种慰藉,是一种幸福,一种感恩戴德……

肥桃熟了,桃农笑了,收获的季节到了。多情好客的桃乡人,正翘首期盼着远方朋友的光临!

2011年9月22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