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道(原创)

2018-03-13 06:21 | 作者: 颜筋柳骨 | 散文吧首发

人 行 道

闫 会 作

如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的话,我觉得人行道就是一个城市的情怀。

曾经一个时期,我们的发展速度确实得过于缓慢,慢到几十年都感觉不到有什么变化。但那个时候,我们的城市有着充分的时间、空间去照顾人的需求。慢慢地设想,慢慢地实施,慢慢地发展,一步一步跟着完善,因为慢一切都显得那么地而从容。仅以出行为例,人行道、自行车道、马路,各有其道,平整畅通,且林带葱葱,绿荫郁郁。那个时候最繁忙的只有自行车道,平日里川流不息,到了上下班高峰,车轮滚滚,摩肩接踵,人流如织。反到是马路上显得冷清,零零散散、稀稀拉拉的汽车而且多半是公交车,占着宽大的路面,自由自在地穿梭奔忙。自行车道虽然也有车流汹涌的时候,但还没有形成“拥堵”这一普适性的城市痼疾。因为,那时候城市里车道和人行道虽然也隔开,但随处可见的人行天、地下通道,让人们不必冒险去横穿马路。还有就是那时的公车也少,相当一部分决策者们都是走路或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人,哪里拥挤、哪里横穿马路人多、哪一段人行道不畅等等,不需要调研、论证、现场办公等形式和程序,很快就能上达到决策层,并很快得到改善。城市中人行道、自行车道,条条通畅;横穿马路上有天桥、下有通道,处处便捷。那时的城市虽然楼房不高,马路不宽,街景不靓,更没有私家车,出行却很方便,居民生活悠闲自在。因此城市对所有人都具有难以抵挡的诱惑力和吸引力,大多数人的想就是过上跟城市里一样的生活。

近几十年来,我们的发展速度快到不仅让世界瞠目,也让我们自己灵魂和精神都有些跟不上了。尤其是我们的城市突然之间变得高大亮丽起来,扩张变化的速度快到令人无所适从、望而生畏的程度,人口更是爆炸式膨胀,比世界上一些国家人口还多的城市随处可见。这种爆表式的扩张速度,让城市的规划建设只能一味的埋头去追赶适应,手忙脚乱地跟着城市高大新奇的步伐快跑,以至于都顾不上关照人的基本需求了。在富丽堂皇的表象下,千篇一律,百城一面,没有风格、个性和特点成了城市最大的特点;居不易、行不畅、食不安几乎是一些城市无法绕过的现实和日趋严重的发展趋势。越来越高大上的形象下,城市却不能给人舒适便捷、幸福快乐的生活享受,而是充满了压抑、冷漠和不便。逢涝成灾、大成海成为一些城市年轮一样的新闻;水质不佳、空气不净、食品不安全、药品不放心等等,已是城市常见的困惑;天不蓝、山不青、日月难见,雾霾常伴也曾经是常态,以至于久居城市的人猛然看见一次蓝色的天空、真实的星星月亮都会感叹高兴好几天。而出行之难大有超越古人感叹的“蜀道”之难,拥堵成了很多城市日常景观,甚至个别区段的高速路有时也成了超长的停车场。驾车走不了,不驾车也不好走,公交、地铁没有个好身板根本挤不上去。想步行也不容易,人行道不是窄就是断,不时还有杆子、墩子、桩了、牌子阻拦,要不就是横七竖八地地停放着各色车辆,让人走路如同越障碍,步步闹心。街面上随处可见抢道抢行,互不相让的情景。开车的抱怨行人不守交通规则、不懂礼让,素质太低;行人指责开车的横冲直撞、胡乱停放,缺乏公德。结果是堵车、堵心、堵气,堵得大家怨声载道。而与之相悖的是,一面人人抱怨拥堵,一面是家家争先买汽车,一些行业、机构,包括所谓的“专家”们还在卖力地鼓动大家买汽车。于是越堵越买车,车越多越堵,一些刚刚拓宽的马路没有通畅几天又开始堵上了。不光路堵,停车场也处处紧张,但凡有一点空余之地,就有人架上杆子停车收费。房前屋后、街道两边、林带空隙、人行道上,到处都停满了汽车。

无城不堵的现状让治堵成为很多城市头疼的难题,也让很多城市为此绞尽脑汁、费尽心机。但拓宽路面是大家都能想到的一招。都以为路面宽了就不堵了,实则不然。现在很多城市都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老城区,一部分是新城区。由于老城区改造,动迁难度大、矛盾多、费用巨,纠纷冲突隐患大、难调解。所以,一般的城市都是在周边辟出几块地发展新区。新城区的规划建设,区块方整,楼房高大新奇亮丽,道路宽大正直,连树也要栽大树、老树、名贵树,锯枝去梢,盖上遮阳网,挂上营养液,煞是壮观。但在人行道的畅通上实在是用心不够,有的是大马路早就修好通车,甚至都开始堵车了,而人行道却还是半截子的断头路,仍在“慢慢完善”阶段;有的是上下多车道,近百米宽的主路,行人却隔路如隔山隔河,无法到对面去;有的红绿灯设置,一个壮年人健步还没有走过马路,灯已经变红了,如此等等。而老城区改造,实际上是以扩大车道为主展开,不外乎拆旧房、迁人员、挖林带、挤占人行道。改造完了,房价涨了,马路宽了,外观漂亮了,可树阴少了,人行道基本上变成了窄、弯、堵、断、滑状态。有的地段仅留了几十公分宽的人行道,有的宽一米左右的人行道上的盲道还不时地拐个弯,明眼人都不好走,如何让盲人行走?就这样的人行道还曲里拐弯,障碍重重,谁都知道马路上不能有障碍,好像人行道上谁都栽个杆子、树个桩子、放个墩子、立个牌子、搭个棚子,就这样的人行道走着走着莫名其妙地就没有了。无路可走的人,只能在路沿石上走钢丝,否则就得在车流中冒险而行。还有让人费解的是,有些地段的人行道,包括有的公园里的公共场地 都是用瓷砖铺面,但逢雨霜冻,即刻变成滑冰场,青年人都手舞足蹈,老人孩子只能望而却步。现在的一些城市大都外观整洁了,街景靓丽了,但人行道、自行车道是越来越窄,甚至是没有了。车辆的拥堵没有治好,行人又无路可走了,拥堵之外又添了混乱。

人无道,行必乱。这是再自然不过的道理。大家都在抱怨横穿马路、翻越栏杆、闯红灯等现象,很多数时候把这些难以纠治的问题,不是归于市民素质,就是归于法规不全,或是执法不严。但客观地想一想,城市是否让人的出行方便、快捷、畅通了呢?我们把高架车道可以一层一层修到七八层楼高,把地铁挖到地下百十米,可人行道连一层都不通畅;我们可以在马路中间或两边一道一道地加栏杆阻拦行人横穿马路,而在过街天桥、地下通道设置完善等方面动了多少脑筋、投了多少经费?路口的红绿灯在为各个方向车辆通行的时间分配上一细再细,可在行人通行上考虑了多少?一个城市可以花力不能及的资金建造一些奇特、怪异的地标性建筑,去争所谓的世界第一、地球独有,却没有心思和经费去疏通人行天桥、地下通道、人行便道……。想走路没有道,想过马路无处可行,想不闯灯必须有田径运动员的身手,当一个人寸步难行时,他不横穿马路又能如何?有多少人愿意在车流汹涌的马路上拿自己的身家生命、家人的幸福去冒险!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不应该成为牢笼和炼狱。城市包容汇聚了人,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设、管理、发展城市。城市是人的城市,这是城市建设之本,也是发展之道。无论是规划扩容,还是建设发展,自然应该以人为本,尽力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创造方便、顺畅、快捷、舒适的生活环境,这是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大道。只有这样城市才能富有人性、具有灵性,在这样的城市生活,人们才会心平气顺,多些平静、温和、友善、包容,少些火气、燥气、戾气。一个城市美不美,并非取决于楼高、路宽等外在形象的方正宽大、富丽堂皇,而在于人们生活的舒适度如何。如今很多城市出现了模仿国外的小区,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克隆复制所谓“欧洲小镇”,其整体的设计、楼房的样式、建筑的风格等等完全可以惟妙惟肖、以假乱真,但就是学不来其中的人文情怀。结果是东施效颦,外形上的富豪区,感受上的贫民窟。我们应该在如何才能以独特的情怀吸引人、留住人来建设城市上动脑筋、用心思,使我们的城市富有生活的气息,处处侵润着人文关怀的温情,而不是漂亮却冷冰冰的水泥丛林。如果说穿衣、住房、吃饭主要靠自己努力来改善,那么道路的畅通则主要靠城市管理者的努力了。

有道是行有道,达天下。如果行无路,则人必乱。解决人们出行的便捷通畅,应该是治理拥堵问题的关节点。只有人们出行便捷畅通了,既能减少人与车争路、争时、争行的矛盾,根治混乱现象,也能降低人们买车、驾车的热情与冲动。如果城市治堵只一味地考虑车辆出行的方便,只能是越拓越宽的街道和路面,越发刺激了人们买车驾车的欲望。人追求舒适的欲望是难以满足的,尤其是在生活条件的攀比上绝不甘于人下的心理,使一些人不得不打肿脸去充胖子。既然城市修好了路,我又怎能不买车呢。这就是车越来越多,路越宽越堵的大众心理。照此下去,以我们人口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修多宽的路,也不能解决拥堵的问题。与其这样,旧城改造大可不必处处考量车辆通行情况,只要满足人的生活便捷需求,衣食住行自在舒适就行,全力保证公共交通顺畅。一旦出行方便快捷了,人们买车驾车的欲望自会有所收敛。而城市的某一个区域路窄了,自驾车辆自然就会回避,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拥堵问题。

无论城市发展得多快多大,让人行得通始终是最基本的前提。一旦人无路可行了,城市发展也就行不通了。城市治堵不妨从畅通人行道开始。路通则气顺,气顺则心畅,心畅则友善,友善则和谐。所以,只要人不堵,其它的堵都能迎刃而解。就此而言,畅通人行道不仅是能力智慧,更是情怀,城市的情怀。

新疆乌鲁木齐市翠泉路新泉小区

手机13364940012

修改 | 删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