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华,玉华

2011-05-02 22:25 | 作者:晓风寒 | 散文吧首发

乍暖还寒嫩阳天,放飞,一行三十多人同往。经荣塘过丽村到荷湖,车子停下的时候,陌生的驴友在菩提的组织下初晓名字,“屋檐下的”与“围墙上的猫”恰好成了一副对联,横批就是“缘”。缘和菩提倒坐着,我在的身旁,感觉她的热情,因为她刚从鹰潭回来叫人替班,又上玉华寻踪。关于玉华之前我们都只是闻其名,08年冰雪灾的时候,市里组织各乡镇干部上玉华抢修电缆线,回来时看见归来的几乎个个成了泥人,是想象不出的困厄。每到烟花三月的时候,我们大都冲上罗山看茶山看云雾,车子停在殿上,再爬一个小时,下来品尝农家乐,带些生姜乳豆腐什么的回去,那倒是游春的好所在。至于玉华,仅有的印象都是卡夫提供的。若从名字想来就该是珠圆玉润,罗翠列秀之所在吧。

下得车来,一行沿着山路前进,但见溪流淙淙,卵石恣意。牛儿自在,田塍弯弯,盘曲而上,蒺藜、块垒、牛粪随现,哪有什么专门通道,景致也如平常山野。脚下反倒是磕磕绊绊的,海风索性就地取材拣了竹竿当拐杖,到了一处草甸的时候,停下补充给养,摆开石席,朋友干杯,我们就在这休整吧。请把我留在这春光里、春光里……庙在何方啊……我们平时哪里进行过如此艰苦的长征……提着拐杖,带着墨镜,还有舍不得放车里的马甲,网名“不见白蛇”一副楚楚动人的绅士模样结果被大家叫成了可“小白蛇”,真是有口莫辩。“谁还背不动,全放我包里就是。”剽悍的海阔天空一身迷彩如履平地。卡夫断后,一路不停鼓劲,不能停不能停……菩提背个大包,着实叫人佩服。“可怪了怎么没有树呢,尽是荒草石头,也没有花,我们来得真不是时候。”大伙议论纷纷不知是沮丧还是发泄。其实到了一定的海拔,地理位置气候关系本就如此。队伍就这样参差不齐,绵延几乎有五里长了。

到了,终于到了,灰色的石快里冒出了灰色屋檐的形状,前面的女孩惊喜地出了声。向右望去黄色山路在绿林中蜿蜒时隐时现,村庄变小了,群峰如屏环矗,原来我们走的是非主流。

推开滞重的紫玄宫门,天风浩荡,烛影摇曳。快关,膜拜者急切声音,一跪一叩,里面阴沉肃穆,感觉袋子也沉甸甸的,我把相机掏出想放包里,结果只听咚的闷声,捡起一看,镜头跌歪了,仙人也误读吗?不能拍的这地方,旅伴看到我鼓弄着连忙告诫,就这样站在“希望”(玉华山原属希望乡)之颠,郁闷升起,下拐进三仙祠,:不要装水,功德钱香火钱是两样分开放!原来山顶的浮丘公也因为高而更多了一份威严。几个年轻人在叱咄声中望圣水而止步。要掏钱才灵的,像我等心中无佛无神无道无鬼之人,干脆穿宇而过罢。迎风伫立,遍山是石,姿容各异,如猿如猴如龟如蛙,崔嵬密麻,夹杂荆棘。偶然石溪里一片绿苔,仿佛不经意间泄漏的一个春,来时山下随处可见的翠色,在海拔一千多米的山体上却姗姗来迟……只是萎黄干赭,怪不得道长口戾,无声之啁啾,无山花之怡情。只有石,菱角分明,兀立在苍天之下,无数块垒堆成玉华的强健与浑厚!勒石也是正反相刻的1998几个字,简单朴拙,好在洞门石级前有石栏,庙侧有一平坦处,容人顾盼含情脉脉……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卡夫告诉大家,把鞋带绑紧。其实下山的速度更快,归来宁静的向往绝对不亚于风景的期盼。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像我们这样的过客大约只适合于暂的勾留,在偶然的疲累中忘却红尘俗务,终究做不到人家的修身静坐境界。走的是返程路,尽管脚板生疼,腿弯紧痹,回去这一切怕还是骄傲的口碑,毕竟我来过。队伍最前头的是69岁的老爷子,最小的只有五岁半,牵着妈妈的手,哼哼唧唧生怕摔跤却也是小男人风采。不见白蛇这时候给我们听的却是纯正的国粹,咿咿呀呀的京腔抖落一路阳光。车厢里他和小胖又将丰城普通话发挥得淋漓尽致。年轻真好,所有的经历都是彼此打趣的元素,化作笑声消解旅程辛劳。

归来时,天色已昏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