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2012-05-08 18:07 | 作者:月静江空 | 散文吧首发

读点经典

——写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

作者:杨志城

(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并于1995年宣布将每年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至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此项活动。近年来,党和国家顺势而发,提出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党组织”的号召,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通响应。借今年“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笔者呼吁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挤出时间多读书,读经典之书。

(二)

何为经典?博尔赫斯说:“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

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则说:“经典是那些正在重读的书,经典是常读常新的书。”

我国著名散文家梁衡同志认为:“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

关于经典之所以经得起重复的原因,梁衡同志概括为三点:一是达到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他还说:“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不成经典。”

这大概可算是经典的内涵吧。

至于经典的内容,胡锦涛同志曾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习近平同志则进一步阐述:“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包括历史经典、文学经典、哲学经典、伦理经典等多个方面。”

至于作为哲学经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悉心钻研,努力做到“真信、真学、真懂、真用”(胡锦涛语)。

(三)

提倡多读书、读经典之书,于个人而言,诚如高尔基所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亦如臧克家所言:“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而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得更深刻:“个体自我的每一次伟大的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

提倡多读书、读经典之书,于各级领导干部而言,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诚如习近平同志所说:“领导干部通过研读历史经典,可以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起到“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的作用;通过研读文学经典,可以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研读哲学经典,可以改正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辩能力;通过研读伦理经典,可以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道德品格。”

提倡多读书、读经典之书,于一个集体或单位而言,也是大有裨益的。据一知名智库研究的结果显示:一个单位的学习风气好、热情好,其内部人际关系就单纯和谐一些、管理民主一些、与群众关系缓和一些、决策质量高一些、工作效果也好一些。

提倡多读书、读经典之书,于国家而言,诚如刘宏毅博士在《千字文讲记·序》中强调的那样:“一个国家经济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文化与传统的消亡。只要有文化在,国家亡了可以复国,民族衰了可以振兴;如果文化消亡了,这个民族就永远没有翻身之日了。”

提倡多读书、读经典之书,于整个中华民族而言,意义更大。汤一介先生早就提出:“任何一个民族文化必须扎根在自身文化的土壤中,只有对自身文化有充分理解和认识、保护和发扬,它才能适应自身社会合理、健康发展的要求,它才有深厚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的能力。一个民族没有能力坚持自身文化的自主性,也就没有能力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以丰富和发展其自身的文化,它将或被消灭,或全盘同化。

对于为什么要读“经典“,刘宏毅博士在《三字经讲记》中说得更直白:古人曰“一日不读圣贤书,面目全非”,我们一百多年不读圣贤书了,结果是十几亿中国人灵魂游荡,找不到自己的归属,失掉了文化本位的根。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努力接过尚健在的老一辈人手中中国文化的接力棒,让中华文化断送在我辈手中,我们就真的愧对祖先了。

由此说来,提倡多读书、读经典之书,善莫大焉!

(四)

对于经典之书,我们应持什么态度呢?

袁行霈老先生曾教导我们:对于国学应当抱三种态度,即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前瞻的态度。所谓分析的态度,就是要分清国学中的精华和糟粕,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所谓开放的态度,就是要处理好中外的关系,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既要吸取世界上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也要让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走向世界。所谓前瞻的态度,就是要正确的对待古今关系,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建立具有当代形态和新瞻意义的新国学。

这里仅说到对待国学(文学)的科学态度,其实对待历史经典、哲学经典、伦理学经典等诸多方面,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对待经典之学,笔者认为,还应持主动的态度。朱自清在《经典常谈·序》中说道:“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叶圣陶先生则强调指出:经典训练不限于学校教育的范围而推广到整个社会,是很有必要的。历史不能割断,文化遗产跟当今各条战线上的工作有直接或间接的牵连,所以谁都一样,能够和经典有所接触总比完全不接触的好。

(五)

那么我们该怎么读经典之书呢?

笔者粗浅的认为,应该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识要清。即认识要清楚。张大千先生常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告诫弟子:“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须有系统、有选择的读书”;刘宏毅博士在《三字经讲记·结语》中说到:人在一生中要读几部真正的书。我说的“书”,是指四书五经、《左传》、《史记》之类的经典,至少要有一部书垫底,一生的学问才能把住根。《幽影》云“读书最乐”、“有功夫读书,谓之福”;《增广贤文》则说:“欲昌和顺须为善,要振家声在读书”。

二是心要静。即心平气静,不浮躁。《千字文》提到“性静清逸”;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夫才须学也,学须静也。”心浮气躁既成不了事,也读不了书。如果能做到如《弟子规》所言“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于读书而言,则更有益了。

三是手要勤。即要早读书、勤读书、勤思考、勤运用。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三字经》曰“古圣贤,尚勤学”、“彼既仕,学且勤”;《颜氏家训·勉学第八》则曰:“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颜真卿写诗示“勤”: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伟大领袖毛主席常“手不释卷”,堪称勤读书的典范。温总理也告勉大家“一个人一天总可以抽出半个小时读三四页书,一个月就可以读上百页,一年就可以读几部书。”

四是眼要甄。即甄别、鉴别,有选择的读经典之书。经典之书成书时间离我们都比较久远,或多或少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读那些有闪光思想和高贵语言的书,读那些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下来的书。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励你的思考”(温家宝语)。

(六)

《格言联壁》开篇即说:“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张元济先生也说过一句简单朴实的话:“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

阅读对于人类而言,是生命的一种光合作用,生命的质量需要用阅读来锻造,而人的精神可以因阅读而朝气蓬勃、气象万千。

敝人孤陋寡闻,管中窥豹,仍愿同诸君一道,响应温总理于2009年4月23日向全体民众发出的倡议:“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经典之书。

作者单位:永州市零陵区梳子铺乡政府

联系地址:永州市零陵区香樟绿城小区2栋3单元602室

联系电话:15074687199

电子邮箱:yzc0201@126。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