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崆峒

2015-01-06 08:48 | 作者:阳关雪 | 散文吧首发

今年天,我有幸游览了闻名的平凉崆峒山,虽说距家乡不是很远,但苦于没机会,恰逢这次出差,顺便在平凉多待了两天,也算遂了一回愿。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崆峒据传为“空同”,在古代本无山字偏旁, 它本是一个氏族部落民族语言的音释;有的学者则认为和道家所说的“空空同同”有关。这样说来,崆峒山实为空同山。

古往今来,崆峒山吸引了众多的风流才俊,文人墨客更是慕名而来,趋之若骛。司马迁、王符、杜甫、白居易、赵时、林则徐、谭嗣同等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华章、碑碣、铭文。山以人得名,人以山显世,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特有现象。崆峒山之闻名,和自身秀色有关外,最为重要的莫过于黄帝问道这一千古盛事了。相传,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亲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黄帝问道一事在《庄子·在宥》和《史记》等典籍中均有记载。“黄老之术”、“无为而治”从此成为中国治世的要旨,影响华夏文明几千年,汉初就因之成就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成为千古美谈。此后,秦皇、汉武因“慕黄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黄帝西登崆峒,其时,不知他们在想什么,又想效法什么,不过,“黄老之术”从未在他们政治生涯中施行过,而他们却是历史上有名的穷兵黩武的典范,秦始皇因炫耀武力蛀空了亲手缔造的大一统王朝的根基,而汉武帝却一意诉诸武力铸成了西汉帝国的从此衰败。不知黄帝地下是否有灵,他看到后世子孙效法自己却反其道行之,有何感想。这也算是一则历史的黑色幽默吧。

秦汉时期,崆峒山开始有了人文景观。历代陆续兴建,亭台楼阁,宝刹梵宫,庙宇殿堂,古塔鸣钟,遍布诸峰。明、清时期,人们把山上名胜景观称为“崆峒十二景”:香峰斗连、仙虹跨、笄头叠翠、月石含珠、春融蜡烛、玉喷琉璃、鹤洞元云、凤山彩雾、广成丹穴、元武针崖、天门铁柱、中台宝塔。近年来,新修了法轮寺、卧观平凉、观音堂、通天桥、飞升宫、王母宫、问道宫等景点三十五处,基本恢复了历来所称的“九宫八台十二院”中四十二处建筑群。崆峒山的美景确实很多,我多是匆匆看过,无甚留恋,此后都多无印象,只是那空间不太大的黄帝问道宫让我驻足良久,不忍离去,至今犹在眼前,幽幽问道宫似在向后人述说着什么,昭示着什么,难道它只是在细叙几千年前那不同寻常的神人际会?

放眼崆峒山景区,其间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 高峡平湖,水天一色,有漓江神韵。行在山中,满目葱茏,绿意盎然。虽说是盛夏,林间却凉爽宜人,可比初秋,更有雀啾啾,蝉虫吟唱,着实让我们这些饱受夏日烈阳爆晒的北国人惬意痛快,心旷神怡。早就听说崆峒烟景色诡异,其时林海浩瀚,烟笼雾锁,如缥缈仙境,极是好看,心仪已久。然而天公不作美,太阳只是朗朗地照,令人炫目,雨是一滴也没下的,只能带着怅惘遗憾的心情等待下次了。崆峒山的美景美仑美奂,令人艳羡,早有古今仁人贤士加以歌咏,我不敢以陋文玷污,只是它的美丽着实令我乐而忘返,一洗几天来的沉重心情,真想不到在这样的北国高原,这样降雨量并不充足的陇上一隅,会有这样钟毓灵秀的佳境,我想,这样的天之神作真要是放在南国水乡,那该是怎样的神奇秀美。

   崆峒山一游,令我眼界为之一阔,造化神奇,直逼五岳;道、佛合一,天下无二。漫步整座山,你会发现道观、寺院比比皆是,僧人道士随处可见,只要游了各处名山的人都知道,鲜有僧道同处一山的,要不也不会有道教名山、佛教名山的说法了,但在这里却是天然和谐,相得益彰,神话传说中的仙人道家的人物抬头可见,形貌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我有些惊诧,千年崆峒,僧道怎会相处如此和美,同在一山,甚至同卧一室,同榻而坐,任凭善男信女的参拜而不惊。细细想来,似乎有所感悟。封建社会的几千年,何尝又不是僧道合一呢,它们此消彼长,患难与共,貌似兄弟,然而,它们之间的争斗何时又停止过,只不过斗来斗去,到头来都是输家,同处于儒教的末流,也许是为了生存,抑或是为了共赢吧,只得走到一起来了。这样看来,僧道同处并不奇怪,还需要有些同情怜惜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