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诸葛之智

2014-12-28 15:58 | 作者:岩青草 | 散文吧首发

诸葛孔明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智慧的象征。生活中若有某人有幸有一个与这位智慧之神的大名沾点边的绰号,必是一位足智多谋之士,必有过人的聪明之处。

其实,就智慧而言,有“大智慧”与“小聪明”之别。《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与杨修可谓这两种智慧的代表。凡有大智慧者,必能高瞻远瞩,在纷繁复杂,世人皆感“茫茫然”中,正确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与主流,预见事物发展的未来,找到到达胜利彼岸的途径。诸葛亮正是这麽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大智慧者。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尽天时;东吴孙权,虎踞江东,尽得地利;袁术、袁绍三公四世,兵多将强,谋士云集;还有刘表、刘璋、韩遂、张绣、张鲁等辈,各霸一方,虎视眈眈。在这种形势下,空有“皇叔”之名的刘备,何以找到安身之所,进而成就霸王之业呢?被曹操誉为当今英雄的刘备在煮酒论英雄时可谓两眼空空,一筹莫展。而躬耕隆中的布衣孔明先生却能在茅庐中为他提出了先取荆州为安身之地,后取西川为基业,以成三分天下,鼎足而立之势,而后征曹操图中原的战略路线。令刘备茅塞顿开,开始了政治生涯中崭新而辉煌的一页,中国历史也有了这精彩纷呈的一段“三国”时期。每读“三国”至此,总有一种心境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么一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治路线,据说,东吴的鲁肃也曾有过相同的意见,但真正的实践者是诸葛亮。孔明之智,不仅在于提出了这麽一条英明的政治路线,还在于他出山之后,不论遇到多么复杂的情况,有多大的危险或诱惑,都能始终如一地把贯彻这一战略大局放在处理问题、实施决策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在亲身实践这条路线中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他不顾个人安危,游说东吴,舌战群儒,最终促成“赤壁大战”,使鼎足之势初成。继而占荆州、取西川、建蜀国、平南蛮、出岐山,努力使当年在茅庐中设想的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为了确保荆州无虞,诸葛亮曾为关羽制定了“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策略。“三国”者,奇数也,谁能在交战对峙的三者中,取得一个盟友,形成二对一的局面,谁就能操胜券在手。事实的发展正是如此,当自负的关羽以“吾之虎女安能嫁彼之犬子”拒绝了东吴伸过来的橄榄枝时,诸葛亮千方百计保下来的荆州就危机四伏了。而大意失荆州,正是西蜀败落的开始。联合友军对付主要敌人,避免腹背受敌,这种策略直至今日对我们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般人所知道的有关诸葛亮智慧的故事,大多来自小说《三国演义》。这本书的作者罗贯中先生无疑对诸葛亮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以至于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有“欲状诸葛之多智而近似妖”的评语。确实《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故事,有些是移花接木;有些并无史料记载;有些带有明显的迷信色彩;还有的经过了作者的渲染和夸大。但诸葛亮三分天下的预见以及为实现这一政治路线的主要活动却是真实的。这正是他雄才大略,高深智慧之所在。正因为诸葛亮具有这种战略上的大智慧、大聪明,他的设计用谋、他的种种战术,才更增加了煜煜光彩。

岁月匆匆,诸葛亮早已星落五丈原,但诸葛之智却永远给人以启迪,不仅在于他的设计用谋,更在于他的战略智慧,诚所谓“大智慧”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