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钦敬的手艺人

2017-03-11 23:18 | 作者:闫振田 | 散文吧首发

令人钦敬的手艺人

我在3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采访过上百名成绩突出的名人,有德艺双馨的歌者,有著名的书法家,有全国知名的医生,但最让我难忘的是那些手艺人。

我认识的第一位手艺人是临泉县制笔大师曹如章。那是80年代初,曹如章背着他精心制作的毛笔到报社编辑部销售。美术编辑、版画家叶青试笔后,连声称赞,并向我推荐。我在采访中得知,临泉素称“毛笔圣地”,“北国笔乡”。 曹如章14岁时,拜制笔大师李万中为师,学艺五年,得其真传。制笔选料精良,做工精细,锋长杆硬,刚柔相济,含墨量多而不滴,行笔流畅而不滞。声名远扬海内外。赵朴初、吴作人、韩美林、范曾、启功、刘子善等当代书画家对曹如章制作的毛笔给予高度评价。黄山书画院院长张建中赞之为“江南第一枝”,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沈鹏赞之为:“落纸云烟”,新加坡书法家吴卓江题词为“曹笔盖天下,南国佳品”。我当即给他写了一篇报道,以后我们就成了好朋友,他每次到阜阳来都到报社来找我。他取得新的佳绩都向我介绍,我为他作了多次连续报道。

  

文革期间,这位制笔高手,曾因“能”招祸,因制笔卖笔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黑典型,批斗游街,蒙冤受屈。改革开放后,曹如章如枯木逢,重操旧业,办起了家庭制笔厂。为表达他对改革开放政策的感激之情,党的十四大召开前夕,他精心制做一支笔献给邓小平同志,笔头由14支小笔组成,四周十一支,中间三支,象征十一届三中全会,笔杆上刻着“欣欣向荣,献给老一代革命家邓小平同志。”毛笔做好后,他委托十四大代表送给邓小平同志。邓小平接过毛笔,并得知是一位普通农民制做的,非常高兴,连声说:“谢谢曹如章师傅!”并让安徽代表团转达他的谢意。我以《曹如章含情制龙笔,邓小平接笔谢师傅》为题写了篇通讯并获奖。如今这枝笔被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

  我认识的第二位手艺人是颍州区卜子东村“洁正园”园主陶洁之。走进“洁正园”,园内800多盆盆景造型各异,美不胜收,有的花团锦簇,如五彩祥云;有的层层叠叠,枝繁叶茂;有的苍老古怪,拙朴天成……盆盆洋溢着不可遏制的生命活力。这些盆景中,有四次荣获安徽省盆景艺术金奖,有的获得国际盆景艺术展览金奖、银奖。

 陶洁之是太和县一中的退休老师,陶老师小时候受其亲属的影响,自幼喜盆景。在大学读书期间,他借助丰富的藏书,对徽派盆景发展的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北宋到清末,凡是描写徽派盆景的诗词歌赋、美文佳句,他都摘抄下来,反复吟咏。日积月累,对徽派盆景艺术有了深入的了解,为他后来对徽派盆景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打下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1994年,陶老师退休后,在阜阳城工作的儿女们为了能够就近照顾他、敬他,把他从太和县接到阜阳,并根据他的爱好,在城郊的卜子东村盖了房子,让他养花弄草,制做盆景。在盆景制做过程中,陶老师既动脑又动手,巧妙构思,千方百计让盆景气韵生动,自然和谐,通过“剪”、“扎”“接”、“雕”、“截”等技艺,创造多姿多彩的艺术造型。“剪”,就是剪除创作造型时多余的枝条;“扎”,就是就应用攀扎技艺补枝补条,弥补创作造型缺位;“雕”,通过雕刻,创造古苍意境;“截”,通过繁殖手段截取某段姿美枝条或树干,成为理想的创作用材。

  在陶洁之老人的精心制做和养护下,奄奄一息的百年树桩发芽展枝,成为盆景艺术珍品。被别人准备当柴烧的树桩,经过他加工整理,化腐朽为神奇,荣获“精品奖”。2004年12月,他被安徽省园林学会授予“安徽盆景大师”称号。

  我认识的第三位手艺人,是彩陶制作人卢群山。卢群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卢山义的儿子。卢家祖祖辈辈都和泥巴打交道。受家庭的影响,卢群山从小就对捏泥巴、画画感兴趣。每天一放学就往窑场里跑,看这个如何捏陶坯,看那个怎样刻画。上到小学三年级时就无心上学了,一门心思学陶艺。他的父亲想让他好好读书,看他经常逃学,气得拿着棍子追着他打。正在厂里组织生产进京参展彩陶工艺品的画家韩美林对卢山义说:“老牛不喝水,不能强按头,孩子想学陶艺,还是顺其自然吧。我看这孩子有灵性,说不定在彩陶制作上有出息呢。”卢山义听了韩美林的话,不再逼着卢群山上学,而是带着他学制陶、学刻花。户群山的二爷教他学烧窑。他虽说年纪小,但心气很高,学习的劲头很足。白天跟着师傅活泥、制坯,晚上画画。一年的功夫,就掌握了练泥、干燥、修坯、刻花、烧制等全套本领。

  1982年春节期间,我国著名泥塑艺术家闫玉敏来界首工艺陶瓷厂,创作李白醉酒作品,因出现塌坯现象,迟迟生产不出成品。闫玉敏很着急,请卢群山帮助,卢群山帮助她找到了症结所在,解决了这一难题。2004年,他和闫玉敏共同创作的《东方微笑》工艺彩陶荣获安徽省首届民间工艺博览会金奖。2007年11月,他创作的《刀马人三彩花陶————宝葫芦瓶》荣获“一品徽韵首届全国文化纪念品博览会”工艺精品评比大赛金奖。2007年6月,卢群山被授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界首彩陶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由于对这些手艺人的敬仰,我曾对一个个手艺人进行过采访,即使退休后,我从一名记者变成了“通讯员”,也没放下手中的笔,先后采访了铁匠、雕刻师、园艺师、篆刻家、剪纸艺人、花鼓灯传人……他们一技在身,立足乡村,养家糊口,服务乡邻,缝补着生活的缺口,点缀着生活的美好,将流传千百年的技艺继承下来,传给后人,他们像满天的星斗,在我们的头顶闪灼,让人仰望,令人钦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