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生状况的改善不容乐观

2012-07-26 16:58 | 作者:夕阳红 | 散文吧首发

我国民生状况的改善不容乐观

十七大强调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我们党一贯奉行的“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的执政理念。应该说,从纵向比较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以及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等大力改善民生方面的举措,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然而,相对于我国GDP年年大幅增长而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而言;相对于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始终滞后于通胀导致的消费增长而言;相对于由于收入分配不公而形成的贫富差距过大而言,我国的民生状况仍然不容乐观。

《南方周末》曾发表一篇题为《2010中国人花了多少钱》的署名文章。该文援引若干数据用事实说话,揭示了我国当前的民生状况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据该文披露:2010年前11个月里,中国人一共花了13。9万亿元人民币购物(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8。4%,平均每人花了一万元左右。消费总额的1/3用于“投资买房”。2010年在蔬菜等品种价格猛涨的的拉动下,整个食品价格上涨了11。7%,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1%。(笔者按: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即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上涨幅度排名第二的则是住房价格,同比上涨5。8%。与消费的增长相比,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相对缓慢:2010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约1。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仅有4869元,而两者增长的幅度均低于同期GDP10。6的同比增幅。纵向来看,中国人的消费能力虽然一直在提升,但与此同时,居民消费占整体经济的比例却在近十年内出现了双重下滑:一方面是整体消费占GDP的比例(最终消费率)十年内下降了10%,而同期投资率则由36。2%上升至42。3%;另一方面则是居民消费占整体消费的比例从1998年的76%下降到2007年的72。7%,同期政府消费则由24%上升到27。3%,与世界平均居民消费水平(78%左右)相比,有着较大差距。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消费比例的差距也在大幅扩大——从1998年的63。1%和36。9%扩大至2007年的74。9%和25。6%。2010年这一趋势在同样延续。我国城镇居民的总储蓄率自1996年至2007年的十一年中仅由19%提高到22%,而政府和企业部门的储蓄则由17%提高到29%。换而言之,在世界各国经济体系中本应由居民花掉的钱,在中国则变成了政府和企业的存款。在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占CDP的比例整体下滑的同时,而中国则反而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少数中国富豪出手阔绰地购买私人飞机、豪车豪宅以及其他天价奢侈品,为全球的奢侈品市场贡献了40%的增幅。此外,中国政府部门本应提供的卫生、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和服务支出,不论以其占GDP的比重,还是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都远远低于同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有道是,事实胜于雄辩。窃以为,我国民生状况的改善之所以尚差强人意,具体原因大致已可从上述若干重要数据中找到答案,因此无须我再赘言了。不过意犹未尽的是,我还想就如何客观合理、实事求是地考量测评我国民生状况的问题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国家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历来都习惯使用按人均计算和纵向比较的方法来考量测评和报道诸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储蓄率上升等民生改善的情况。其实,这样的计算方法难免有失之客观真实的片面性。特别是按人均计算的方法所得出的结果,往往更是子虚乌有的假大空。我们不妨打一个简单的比方:譬如有10个人,其中仅有3人的工资各增加了1000元,而其余7人各增加了200元,如果将3人増加的3000元加上7人增加的1400元,从而得出人均增加440元,于是那7人比实际增加的200元则无中生有地多了240元。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储蓄的计算方法也存在同样弊端。而全面、真实、合理的考量测评方法应该是,既要按不同行业、群体个人收入实际增长多少计算,更要力求避免不同行业、群体个人收入差距过于悬殊。既要作个人收入的纵向比较,又要作不同行业、群体个人收入差距的横向比较。唯此,才能客观反映我国民生的实际状况。

二、考量任何一个国家的民生状况是否有名副其实的改善,主要是看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公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可支配收入及其消费能力)是否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对于一个“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更是如此。笔者以为,改善民生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共同富裕,而不是长期停留在少数人的发家致富,更不是贫富差距悬殊的两极分化。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条件。

三、考量我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城乡居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是否有了应有的实质性改善的关键,是看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否同GDP和国家的财政总收入基本保持同步增长;是看我们政府取之于民的财政收入是否能做到最大限度地用之于民;是看我们的政府能否足额提供本应由国家财政支出的卫生、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的费用。总而言之,是看社会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能否与社会其他群体平等、合理地共同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尽管我国目前民生状况的改善尚不能尽如人意,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付诸实施的过程中,我国民生状况的进一步改善指日可待。

【本文原载《求是论坛》(http://bbs。qstheory。cn/)详细出处参考:http://bbs。qstheory。cn/bbs/thread-44513-1-1。html】

评论

  • 太阳:改善民生状况迫在眉睫。欣赏此文!
    回复2012-07-29 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