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老有所悟

2013-12-28 10:32 | 作者:夕阳红 | 散文吧首发

漫话老有所悟

人们都以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养、老有所居等生活境遇,是晚年幸福生活的象征。其实,这些幸福指标中最为重要的是心态精神层面的老有所乐,而其它几项则是老人的行为和物质层面的东西。应该强调的是,老年生活有无幸福感,归根结底取决于能否真正做到老有所乐,即始终保持一个洞明世事、练达人情、超然物外的思想境界和精神状态。否则,即便有再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也未必会从内心感到幸福,而且也没有心情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人到晚年,也只有乐以忘忧才能保持不知老之将至的生命活力。

有道是,“自许心情犹壮暮,人间最重是晚晴”。欲做到无论何时何地,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一个脱俗的思想境界和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则又取决于对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的老有所悟。也就是说,人到晚年对于人生直面的最易引发老年人产生失落、忧虑、沮丧甚至恐惧感的生死、苦乐、得失等差强人意的生活现实乃至难以割舍的儿孙情结,是该到了看破玄机大彻大悟的时候了。宋人方岳诗云:“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 但若能以辩证的思维方式,悟透人生种种不如意之事,则仍可保持一个“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精神心态。由此笔者不禁想起已故钱钟书先生晚年的一首自勉诗:“老牛已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暮年有愿多悲壮,似火豪情暗自燃”。这正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老当益壮精神的生动写照。古往今来还有不少智者贤达对于人生的种种坎坷不幸的大彻大悟,是十分值得我们老年人记取的。

一悟生死轮回。古人认为,面对死亡的心情要有如落叶归根的自然,要有如游子还乡的喜悦,要有如释重负的自由,要有如空山明月的清净。生死只是现象,生命才是永恒。死亡并不代表灭亡,人类除了肉身的生命之外,还有语言的生命、信仰的生命、功德的生命和事业的生命。洪应明《菜根谭》论生死去留,云:“知生之必死,则保生之道不必过劳。”“树木至归根,而后知花萼枝叶之徒荣;人事至盖棺,而后知功名富贵之虚无。”中国古代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顺其自然的生死观认为:“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齡具!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甚念伤我生,正宜委运生。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庄子*至乐》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庄子的妻子死了,他人为其伤感,而庄子却认为人固有一死,人死后不应该悲伤,应该高高兴兴地送她上路,于是便鼓盆而歌。另如,毛泽东生前谈论对死亡的看法时,曾对他的护士长吴旭君说:“我死了,可以开个庆祝会。你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最好穿颜色鲜艳的红衣服或花衣服,要兴高采烈、满面风地参加庆祝会,然后你就大大方方地上台去讲话。你就讲:同志们,今天我们这个大会是个胜利的大会。毛泽东死了。我们大家来庆祝自然辩证法的胜利。”请看,古今贤达超然物外的生死观何其相似乃尔!

二悟苦中作乐。窃以为,古往今来把看似清苦的平民生活作一番全面的反向思考,从而感悟知足常乐、自得其乐、自寻其乐的真谛,当数近代教育家、杨开慧之父杨昌济《达化斋日记》中表述其苦乐观的一首五言诗:“思量疾病苦,健康便是福;思量风苦,和暖便是福;思量阴苦,晴明便是福;思量应酬苦,闲居便是福;思量饥寒苦,饱暖便是福;思量行路苦,安坐便是福;思量兵戈苦,太平便是福;思量异乡苦,安土便是福;思量牢狱苦,无罪便是福:思量孤独苦,有家便是福;思量自苦苦,知足便是福。”其次,如苏东坡说的“身无病,心无忧,乃人生至乐”以及马克思说的“一种美好的心境,比十剂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也都是对人生苦乐的大彻大悟。

三悟得失相当。古人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 一个人的得与失是守恒的,在一个方面失去了一些,就一定会在另一个方面得到一些补偿,就像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就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诸如祸福得失、利益得失、功名得失、贫富得失、儿孙得失等,都是人生常见的得失。尤其对老年人而言,更应该以一种宽容大度的平和心态来看待人生不可避免的种种得失。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即衰,戒之在得。”

《老子》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此外,中国还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许多名言俗语,都是对人生祸福得失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换的辩证关系的精辟概括。相传清代画家郑板晚年客居他乡为官,某日收到一封家书告之,邻舍修建围墙多占了咱家一块地,让他回家化解纠纷。不料,郑板桥却不为所动地回复家人一首七言诗云:“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郑板桥失去的是自家的一点用地,得到的则是邻里之间的和睦共处,是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欣慰。这是对利益得失的大彻大悟。最为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是红楼《好了歌》对功名得失、贫富得失和儿孙得失的大彻大悟:“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顺儿孙谁见了?”俗话说,“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此言告诫为人父母者到了晚年,对于子女的工作和生活上的事不要干预过多,操心过度,要懂得顺其自然;对于子女未尽的孝道不要耿耿于怀,求全责备,要注重宽容谅解。唯此,才能避免有损健康的锱铢必较、患得患失的心态。

综上所述,要树立像古今智者贤达那样超然物外的生死观、比下知足的苦乐观、以无为有的得失观,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显然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但每天有一点小小的开悟还是可能的。作为一个年近耄耋的老人,我经常在努力感悟一些如何才能老有所乐的道理。我觉得,人生只有老有所悟才能老有所乐,而老有所乐的源泉就是不断用心去感悟生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