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一位亿万富翁的终身悔恨

2012-07-20 21:49 | 作者:夕阳红 | 散文吧首发

有感于一位亿万富翁的终身悔恨

有着37亿美元身价的著名房地产巨擘、SOHO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先生,日前在《知音》杂志上发表一篇《多少儿子像我一样“不”》的文章。这个出生在西北农村一个极端贫困家庭的苦孩子,首次撰文如泣如诉地向世人讲述了他一家人曾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悲惨遭遇,特别是详述了他母亲为抚育五个未成年子女而劳累终生,受尽苦难折磨的往事。尤其令他感到揪心的是,母亲在万般无奈地送掉两个女儿之后,便思念成疾,一病不起,最终导致中风瘫痪三十年之久。其间,虽说作者大学毕业后离乡背井“下海”打拼,但由于受客观经济条件的限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始终未能实现及时为母亲治愈疾病的心愿。直到他事业有成而坐拥财富之巅时,才得以返乡将病榻上的母亲接到北京治病,并陪伴母亲伺候她老人家颐养天年,以尽为儿之孝道。哪知天不从人愿,老人家来京仅一年多便溘然长逝。“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使一个尚未及尽完孝道的儿子感到何等刻骨铭心的悲痛!为此,作者对天长叹:“我永远无法原谅自己,请妈妈在九泉之下原谅儿子吧!”

作为一个年逾古稀、儿孙绕膝的老人,在我看了潘先生饱含深情,充满愧疚、自责、悔恨的自述后,不仅感同身受地体验到他富贵人生背后那不堪回首的另一面,同时也为他富贵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孝道所感动。因为为人子女的克尽孝道是父母的最大安慰,也是目前最为欠缺的一种社会风尚。

我觉得,作为亿万富翁的潘先生这段鲜为人知的生活经历,它的现实教育意义在于,作者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弘扬了中华民族克尽孝道的传统美德,彰显了人世间母的无私和伟大,并警示为人子女者,欲尽孝道万不可拖延等待,以免父母离去后为自己留下无法挽回的“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终身悔恨。同时,它还向世人揭示了一个千古不变的真理:母爱和孝道是比金钱财富更为珍贵的至爱亲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晖。”人世间最难以报答的恩情,就是父母一生为子女的成长所倾注的全部心血和爱心。为人子女者无论怎样克尽孝道,相比于父母为子女的付出,是微不足道的。故孝敬父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也是衡量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最基本的道德标准。诚然,伺奉孝敬父母离不开一定的客观条件。俗话说“忠孝不能两全”,从古到今有不计其数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而不能克尽孝道的范例不胜枚举。比如,古有大禹治水不能与家人团聚,“三过家门而不入”:岳母刺字,勉励儿子岳飞精忠报国;毛泽东投身革命阔别故园三十二年,直至父母先后去世都未能与双亲见上一面;毛岸英赴朝参战直至阵亡,永远失去了孝敬父亲的机会;无数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一生都未能实现克尽孝道的愿望。尤其感人的是,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戎马一生,生前不能与父母为伴,病危时恳求中央将他的遗体安葬在父母的墓旁。这些仁人志士无法顾及孝道,情有可原,无可非议。

然而,现如今有不少已立业成家与父母分居的年青人,他们往往以工作忙碌没有时间为由,平时很少回家看望父母,更有甚者,甚至连一个问候父母的电话都懒得打。常回家看看父母者,更是为数不多。应该说,这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殊不知,对父母应尽的孝道怎能以一个“忙”字推卸?要说忙,想当年日理万机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在其阔别故园三十二年后仍然回韶山扫墓祭拜父母。恕我直言,对于那些有条件尽一份该尽的孝心,却以抽不出时间为借口而未能尽之者而言,是难以得到社会舆论对他们的谅解的。

记得,赵本山和小沈阳在他俩同台演出《不差钱》的小品剧目中,有一段精彩的对口词说,人生最大的悲哀,一是人死了钱没有花完,二是人活着的时候没有钱。这里我想说的是,人生无法释怀的一种真正的悲哀是:有钱时想孝敬父母,可惜父母已经不在了,这就是潘石屹先生悔恨终生的原因所在。但愿人世间尽可能少一些这样的悔恨和悲哀!

评论

  • 太阳:现在流行的顺口溜:要车要房,不要爹和娘。潘先生是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回复2012-07-29 15:20
  • 白雪:社会制度下的产物。
    回复2012-07-31 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