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炊烟

2015-09-12 23:02 | 作者:枚子宣言 | 散文吧首发

灶台过去叫锅台,也就是做饭时所需要操作用的一个平台。

见过形形色色的灶台,有锅台收拾得有条不紊,擦得锃光瓦亮的,显出女主人公干练麻利作风的;也有随意自在型的,任猪、狗、鸡、猫出入自由找食吃的,显出主人的博大心和包容。灶台万千,体现着中华人民祖辈的生活艰辛以及想和希望,透着生活的真实可信,温暖和慰籍,也满载着过往岁月无奈伤感

有人曾把灶台的变迁称其为灶台文化。仔细想来,灶台传承着古老的宗教祭拜,风水讲究,圣灵祭祀等风俗,研究起来学问还很大。

人们的饮食离不开一日三餐,三餐基本就是在灶台完成。炉膛红红的炭火柴草燃烧起来,家家户户烟囱中袅袅炊烟在风中飘散,家的感觉顿时就有了实质性的内容。

时候在山西老家长大,每家每户都有一座灶台。灶的大小按人口多少而定,有单眼灶、双眼灶,过去少数大户人家也有砌三眼灶的,但大多数人家砌的是双眼灶。家道贫困的人家多是用土坯砌的土坯灶。灶砌好后涂上红褐色的“凡红”,也没什么装饰,顶多在烟囱的正面写上个“福”字。若是富裕人家砌灶,无论是式样的设计,材料的选用还是外表的装饰都非常讲究,不仅在灶壁和烟囱上描龙凤、画花,还在连着灶台的墙壁上辟一个神龛,供奉着“灶君”与“灶婆”。整个灶台的外观显得十分气派。我奶奶家灶台连着大炕,大人嫌我碍事,把我抱到炕上独自玩耍,我呆呆地看着地上的大人们走来走去。炉灶上的大铁锅常常冒着白的蒸汽,奶奶在那里忙忙碌碌地蒸着过年的大白馍,上面摁有大红枣,有时捎带会给我蒸一个小白兔或者小白猪。灶台的墙上多数家里都会有个洞,放油瓶、酱醋等杂什。灶台总给我的感觉就是和好吃好喝的连在一起。每当看见奶奶在灶前烧火煮饭,我就在一旁边看她烧火,边听她唱好听的山西眉户调。奶奶把一铲铲煤塞进灶膛。火势旺起来,她就脸上绽出了微笑,闪烁着慈祥与安宁。在灶火的升腾和炊烟的缭绕中,我一天天地长大。直到快6岁时进了城。

现在我每走进一个小村,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关注起家家户户司空见惯的灶台。

“君子远疱厨”,“男主外,女主内”,过去男人的天地在外面,而一个女人的本事,就体现在一日三顿间的花样,长久本事也就在灶台上演绎。没有女人的灶台,终是空壳;乡村女人与灶台有天生的血缘关系。在乡村,再逼仄的屋室空间,也不能省略或怠慢了灶台,即使在尺寸上可以缩减,但规制上还得象样。以前,居住紧张时,不少家庭往往是一个灶台就占去了屋内面积的一半,进门堆柴木,吃饭围灶台。即便这样,家庭的祥和氛围亦没有减损,反而更浓郁。

灶台离不开土与柴,垒土成台,烧薪成火。无火,无土,如何成“灶”,注定了灶台离不开土地,离不开乡村,没有土地的厚重、结实,灶台的热度无以恒温。灶台紧紧地熨帖着乡村厚实的土壤,温润着现在或曾经生活在这土壤上的人们。

如今,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农村变化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质量日益提高,已逐步迈进了小康。过去三餐离不开的煮饭设备灶台,也由新颖时尚的煤气灶、电饭煲、电磁灶、天然气灶所替代。然而那曾照亮过我的童年的灶火和滋润过我们生活的炊烟,已悄然与我们依依话别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