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红

2014-12-10 20:58 | 作者: 心雨飘飘 | 散文吧首发

夕阳

日夕阳,很红。红得深沉,红得含蓄,红得明亮却不耀眼。

独自一人在图书馆值班,站在五楼的窗口前,只有风吹窗帘飘动的声音轻轻掠过耳际,我遥望着那轮散发着余热的夕阳,读着天边的晚霞,忘了闭馆。

这就是夕阳,一轮美丽红亮的夕阳。几抹淡淡的晚霞舞动着,山托着夕阳,夕阳映着山,显得冬日夕阳是那么的圆,那么的红,那么的亮,仿佛这就是阿公对我的,一位年过七旬老人对孙女的温暖的爱。

在众多堂弟妹之中,打小我和阿公生活时光最多,特别是阿公退休后归于热衷耕种田地,我也慢慢长大的那一段时光。

阿公是一个热爱土地的慈祥老人,舍不得荒废每一寸珍贵的泥土,亲自躬耕。阿公习惯每天清晨起床后就到田地里走一圈,看看田里是否有田水,是否长杂草,旱地里的花生和玉米是否发芽了,然后带着一身露水回来……对于田野,他从不缺席。

我就这样跟着阿公耕种田地慢慢长大。在田地劳作的时候,阿公时常会大到跟我讲国事,小到会给我讲家事,甚至像老师一样给我讲解老子的“无为”,孔子的“仁爱”和三纲五常。慢慢地,从阿公口中,我晓得了阿公的童年故事,阿公阿婆相识相爱的过程,了解了父亲七兄妹的成长故事。家人们的经历,整个家族的故事,以及阿公对我的默默教育,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成长,指引我前进。

冬日夕阳渐下,忘不了当初和阿公一起在田里收割稻谷的场面,阿公弯着腰,把我不小心弄掉在稻田里的稻谷一颗颗的捡拾,还有把我散落在稻谷场上的稻谷清扫干净。在餐桌上,阿公经常会给我们读“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地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想到这,阿公捡拾地上稻谷的身影又浮现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

我爱夕阳,夕阳是父与子间的互爱。

今年清明节后的第二天,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阿公有点小感冒,父亲和叔叔们都建议他不要再去山上拜祭,坡陡路滑,我们年轻人去即可,可阿公坚持说要去,因为那是他的父母,给了他生命的至亲的人。

每年清明的第二天,无论阿公多忙或有其他事,都会推掉而和我们一块去拜祭祖父祖母。阿公是一个孤儿,祖父祖母在他四五岁时相继离世,后跟着曾祖父生活读满高小,便在村里担任支书。听阿婆说,小时候,爸和叔叔还很小,她留在家里孩子,阿公一人冒着雨去祭奠祖父祖母,每年如此。但每当到阿公归来,身后的一轮夕阳会远远地照在阿公的背影,说那是祖父祖母在看着儿子平安归来。现今,阿公已四世同堂,但每年拜祭祖父祖母,都是阿公先走在前面,为我们开辟山路,第一个为祖父祖母上香敬酒。

祖父祖母过早离世,阿公没有得到父母过多的疼爱。可他给予儿子孙女的爱是双倍的。

天的傍晚,屋后的夕阳还没有完全西下,屋前的月亮就出来了。

阿公突然听到爸爸因被石钎断片砸伤右眼失明后的消息,愣了一下,沉默了好久才说了一句,“怎这么不小心呀!”那顿晚饭,我们都吃得很安静,特别是阿公,吃了一小半碗就放下了筷子,然后对我们说,“打电话让他回来,先留在家里好好休息。”放下碗后,我明显察觉到阿公眼睛的红润,对父亲的惦记与担忧。

初一暑假,我留在家里晒稻谷,打扫阿公的房间,不经意间在桌面看到两张照片,一张是阿公年轻时穿着白衬衫,戴着红色领带的个人照;另一张是全家福,阿公和阿婆坐在凳子上各抱着两个姑姑,父亲五兄弟有序地站排在后面。后来阿公七十大寿,我们重拍了全家照,照片上多了一群可爱年轻的孙子孙女,可阿公和阿婆却沧桑了不少。在阿公的房间里,除了收藏着当年工作的某些资料,也有开启我阅读的三本书,《红楼》、《水浒传》和《毛泽东选集》,这是我第一次开始接触阅读“课外书”。

阿公是格外爱惜书本和喜欢阅读的,父亲七兄妹的教材和读过的书都被阿公收藏在一个小房间,后因发黄被虫蛀碍地方,阿婆全把它卖了,阿公嘀咕责怪了阿婆好多天。平时阿公一有空便会到村公所里拿报纸回来阅读,我也跟着读,那时少不更事的我便用读过的报纸用来制作风筝。

如果说,阅读让我从一所普通中学考上了市里的重点高中,那是潜移默化受阿公的影响。考上重点高中后,阿公送给了我一个上海手表,那是他珍藏已久的宝贝,也是对我有了更高的期待,我带着这个手表激励自己努力了三年。

大学后,每次离家回校阿公都会给我一个红包,里边装了对我满满的祝福和爱。国庆回校前的一晚,我走进阿公的房间找一样东西,恰巧阿公也在里边,突然递给我一个红包,可他是否记得,那个大大的红包是早上三叔走后让我拿给阿公的,现却到了我的手里。每次打电话回家,阿公总是问我是否还有钱,要多吃点,好好学习,别惦记家里等家常话。回想起来,这么多年来除了能为阿公洗衣服,做点家务,跟着阿公一起到田地里劳作,又做了些什么呢?而现在,我什么也没有做,身在异乡的我仅能用一颗感恩的心书写我对阿公的感激

最美不过夕阳红。这一抹红彤彤的夕阳,不落的夕阳,是爱,掩映着冬日最后的黄昏。

于2014•11•29•图书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