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一个人

2015-05-27 22:39 | 作者: 心雨飘飘 | 散文吧首发

□陈秋妮

后,一丝清凉,一缕温馨,一份温存。

眨眼间,走到了大三的尽头,我想用文字为下午的旁听课堆砌点什么?邹业本学长的“写作与行走”。

午后,和邹业本学长来到朱云双老师的课堂,西区教学楼206教室。邹业本学长说本想去旁听朱老师的写作课,重温大学的课堂,聆听慕名已久的朱老师的课,意外的是朱老师邀请他为这一群充满青气息的大一学弟学妹们上课。作为青年教师的邹业本学长,站在讲台上讲课早已是习以为常,只是教学对象由中学生变成为大学生。但对于我来说,甚为受益匪浅的,荣幸的。因为我不仅重温了我的大一课堂,重新来到朱老师的课堂,还可以第一次听邹业本学长的讲课,一场别开生面的课。

我拿着相机站在教室最后面,清晰专注地看着他在黑板写下“写作与行走”。在来的路上,我直接问:“你讲课的主题是什么?”他幽默地回答:“为了让你认真听课,不能透露,待会就揭晓答案。”上午在灵峰山时他跟我提到“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得一个在路上”这句话,这主题是在我的料想之中。

他的教学过程充满幽默乐趣,五十多位学弟学妹把目光都投在这一位集多重身份的青年学长、青年教师、青年作家的身上。包括自己,放下照相机,回到座位认真记下他对“写作”和“行走”的理解。“我”为什么要写作?结合亲身经历他娓娓道来:“一在精神层面,是为看外面的世界,写内在的自己;二在功利上讲,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传播分享文化;三在情趣方面,是高雅的娱乐,增加生活的乐趣;四在境界上是为了更好地阅读他人和自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第二节课,他给“行走”这样的定义,“行走不是旅行,‘我’首先是抱着欣赏的角度行走;其次行走是学会对生命的一种负责和敬重;再次行走让人增加见识,了解世界不同地方的风俗文化;最后行走让自己懂得‘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在暂的时间内,结合他在国内外的行走经历给我们高度诠释了行走的意义,旅行的意义,写作与行走的意义。或许,他才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实践者。

邹业本学长的课和他的为人,简单地用几句语言是无法概括的,关于他的“写作与行走”,他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字“不了了之”。看似简单却深奥的四个字,得靠自己也用写作和行走去追索。

课后,看着用互动提问方式获得邹业本学长的书的五位学弟学妹,争先恐后兴奋地拿着书来到学长面前要求签名,而我读了他的书最终给予我的又是什么呢?

在时间这个川流不息的传送带,我们一直都在学习,学习他人,阅读他人。去年的五月初,我收到他赠送的两本长篇小说《寂静村庄》和《那片松林》,随后写下了关于这两本小说的读后感。在今年的五月初第一次和他见面后,以及我所写的读后感《一个人的安静》在某杂志发表了,我禁不住捧着他的书在驾校训练场再次去阅读,想进一步去了解文本内容,读懂作者。

如果说,书即是人生,人生即是书。当我第二次阅读邹业本学长的《那片松林》和《寂静村庄》后,最大的感受就是《那片松林》是我们天真无邪的童年,是第一卷的童话;《寂静村庄》是我们浪漫凄美的青年,是第二卷的抒情诗。邹业本学长的书,描绘了我们的童年、青年,期待未来的第三卷和第四卷,给我们的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读了邹业本学长所写的书后,与我对话的不仅是文本,更庆幸的是能与作者本人的对话交流。与他昨日的贺街之行和今天的听课,两天的接触就囊括了如他所讲的“写作与行走”的内容。

大学生活中的文学就是一场围子的,我们不断做梦、追梦、描梦、涂梦。邹业本学长的“写作与行走”是我们梦后记得要回归本真,记得回家的路

时候,读一个人就是阅读一本书。

阅读一本好书,千遍万遍也不厌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