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董桥

2013-10-30 08:06 | 作者:小猫 | 散文吧首发

“他满纸风月,却道的是文化;虽是满纸文化,却又是满纸风月。”不久前,我在一则书评中看见这句对董先生的评价,一时觉得再确切不过,好像一下子解开了那些每次徜徉在字里行间中难以名状的美好

记得小学的时候背诵名人名言。像歌德的“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再如高尔基的,“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这些哲理,都我在后来读书的过程中一一体会。

最开始看见董桥的文字,是在高中时的一本杂志上。读着董桥的文字,就仿佛身着长衫,捧一长杯舒展着的日照绿,任凭那如烟似雾的茶香弥漫。那故事里的老先生们似乎都不必做事,也不用上班,开口琴棋书画,闭口诗词歌赋,永远都是看不厌的斜阳卖酒,听不厌的流水行云。"每个人都是圆了一帘幽才走"——董桥如是说。

高三的学习繁复枯燥。那时,我经常会跑去教学楼下面的小书摊里搜罗各种杂志来看,像《求学》、《格言》,还有《读者》、《思维与智慧》等等。高考结束后,几乎所有的课本、笔记、复习材料都被我统统打包卖掉,但那些杂志却都一一被我整理,摞在家里的卧室里面,不舍得丢弃一本。

高三时,我还会去校门口的小书店买旧书来看。每次找到自己喜欢的书本,翻开泛黄的书页,想着曾经有个人也像我现在一样翻开这本书,一种莫名的情愫就会在心头腾起,难以名状,但是我欢喜的。我专门准备了一个厚厚的本子,那些买来的旧书,会一边看,一边把喜欢的书页剪下来,然后小心地贴到本子上。

清楚地记得,就在我买的那些旧杂志上,我剪过一篇关于董桥的文章。写的竹子和茶。

不可否认,在少年时期读董桥的文章,会觉得其中有些文字是晦涩的。然而,我宁愿承认是我自己学识太浅、读书不够。那些词语,虽然一眼看去不懂其中的意思,可是不知道为什么,看着那些字,结构、笔画……只是看上去,就让人觉得赏心悦目。他的文字里都透露着一种文化气息,这种文化气息,定是积淀了几十年的精华。

大学时去读董桥,第一本是《旧时月色》。当我在图书馆的书架上看见“旧时月色”几个字时,一下子停住。书中的文字和故事如题目一样,淳朴,怀旧,唯美。读罢意犹未尽,看作者,董桥?

再后来陆续去看他别的书也是这样,像《记忆的注脚》、《绝色》、《墨影呈祥》等等。文章题目也如此,一下子勾住眼球和神经,最引人注目,最妖,但绝不媚。读后的思考也是淡淡的,愉悦也是淡淡的。在这些怀旧的字里行间,我看到一个旧式文人的身影,带着几分忧郁和沧桑。往事不再,逝者如斯,一切都那么温馨,美好,感伤

常常会因为一本书,然后喜欢上这本书的作者,再然后,就会去找这个作者其他的作品来读。这种读书的方式从高中时候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虽然大多时间都是在囫囵吞枣,并没有针对某位作者坚持去做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品读,但也跌跌撞撞让我收获颇丰,并且也在书中渐渐成熟

现在想来,真的很感谢大学的那段时光,能给我那样自由的空间和现实条件,包容我甚至有些任性的阅读行为。那时候,几乎孤单的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图书馆里度过。站在林立的书架间,上午或午后的阳光穿透图书馆里大大的落地窗户,掠过书架,等洒在身上的时候,似乎已经沾染上了陈旧书页的香气。那种感觉,仿佛瞬间能让人找到一种安全感。

大学毕业后,一直做记者。从杂志编辑社辗转到电视台。不管在哪里,记者的工作都离不开文字,我也依旧喜欢阅读,好文章就如陈年老酒,越读越觉得醇厚香甜。偶尔因为工作疲惫,随后拿起桌上的董桥翻几页,顿时会觉些许放松。董桥文笔中的雅致,从文章里就直接能感觉到,遣词造句很精妙。文字很真诚,内心很纯净。常常读着文章,会感觉到他说话的方式很绅士,散淡,清雅,书卷气十足。

眷恋董桥的文字,除了它本身的排列组合之外,更多的还是因为,我在他的文章中能读到人文修养,读到闲情逸致、散淡情怀,以及那一份温文儒雅的人生姿态和关世间的精神境界。

读董桥的文章,慢慢地会从他的文字中看见那种棱角分明的传统文人气质和超然心志。我叹服他对传统价值观的固守和坚持,也更加爱他在字里行间渗透着的温润之美。那种气息,是古纸堆里发出的,是清香,墨香,绝对没有腐味。我想,在现在这样一个价值扭曲、人心浮躁的暴戾年代,董桥的那些怀旧文字就像清热解毒的凉茶,可以洗涤身心。

那些读出来懒懒的,淡淡的文字,却含着深深的傲慢,不羁的狷狂,但读后又全不叫人消沉萎靡。看似随意的信手拈来,却又是字字锱铢,异常考究,透着生活品位的精致。其深沉的渊雅礼让,淡泊的贵族习性,都在他的笔下散落着,永远是满纸浓浓淡淡的旧时月色。

都说往事如烟,往事不堪回首。但对董桥来说,陈年的往事却酿造了他笔下最醇美的酒,历久弥香。对往事,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几十年前的陈旧事影都栩栩如生地活在他的笔下,对往来的回忆与随想成了他作品中最迷人的篇章。在他的笔下,过去的是时间,但留下的却是一个个或感伤或温情的故事,让人想到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常常是选择有闲情逸致的时候看董桥的文字。弥漫着满室茶香不紧不慢地闲适地读,不动心思,只为愉悦自己的眼睛。十一假期的时候,我一个人在宿舍看他的《今朝风日好》。柔软的软皮封面,摩挲起来,还颇有古意。文字也如书名一样雅致,有清风朗月的疏俊;犹如精致的小点心,甜丝丝的,但是并不腻人。

他在《今朝风日好》里也谈到了书籍的装帧。在最后《迷的是装帧》一章,说的是集书的四重境 界“书痴先是只买要读的书,继而搜买想读的书,再则立心读遍存书,最后捧回家的全世界装帧美丽的老书,就算读不懂书中的绝种文字也硬要买来玩赏”,看来有不少爱书之人都有这样的雅好。我常想象着自己以后的家中,一定要有一间偌大的书房,散着古木香气的书架上摆满各种喜爱的书,空闲的时候,便可以捧着书本如痴如醉,那该是最美最美的时光。

董桥在书中经常会写到一些中国和欧洲的风物。还写人情、此时的朋友、彼时的相识。以及一些旧物,包括收集旧书、装帧的雅好,女人的饰物,以及一些玩物。这些玩物很有些意思,从董桥的文章来看,他所收集的不一定都是古玩古董,有一些也就是一些好玩,且有些来历的文玩。这样的一些旧玩意儿,有其背后的故事,这往往是比物件本身更有意思的。

大一时,我读过三毛的《我的宝贝》,书中全是三毛收集的自己各种有意义的物品,附有大量的图片内容。每一件旧物都连带了一些人,一些事,一段回忆。也可能是读过这些书的缘故吧,我在电脑的D盘里也集中存了对我来说有特殊意义的物品的照片。各种各样,比如某个景点的门票,某个城市公交车上的发票,亦或是某个去过的有意义的餐厅的照片……每当浮躁或是无所事事的时候翻出来看看,真的别有一番滋味。只是,现在翻看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所有的人不过是这个世界里的匆匆过客,而一些器具是可以流传生生世世的。它们经过了曾经拥有者的人生,沾染了这个人此生的悲喜欢愁。物件上有曾经拥有者摩挲时的珍惜之情,也或是哀恸时候的斑斑泪痕。每一件收藏品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董桥先生用他的笔,记录下难为人所知的点滴。我从中,却看到了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

记得有一次看书中说,五四以来的才子不过四五人,董桥算是一个,另外三个是林语堂、钱钟书、梁实秋。庆幸这几位的文章我都略微读过。林语堂的才气纵横,钱钟书的广博厚重,梁实秋的雅致简洁。而董桥,婉约,绮丽,有古香。

每次读董桥的文章,让我想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孤独”。像是一个文化的独行者,他在古纸堆里搜文字,一个一个的挑出来,梳理好,再重新组合起来,用一种委婉的方式告诉身边的有心人,有缘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