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意中年

2017-11-28 17:11 | 作者:筱笛一声 | 散文吧首发

适意中年

近日,在微信上分享了一篇《年龄划分新标准出来了,快看看你是少年青年,还是老年人……》,该文介绍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经过对全球人体素质和平均寿命进行测定后,新产生的年龄划分标准,即:0至17岁为未成年人,18岁至65岁为青年人,66岁至79岁为中年人,80岁至99岁为老年人,10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分享后,有朋友跟贴说:“忽然之间,自己又成了青年人。原来,自己还年轻,怪不得办事不成熟。”有朋友说,“65岁还青年人,我笑了。”又说,“如果按心态划分,有可能。”

不管联合国怎么规定,作为中国人,老祖宗留下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理念还是植根在意识深处,这些潜意识又静静地流淌在血脉里,左右着我们的行为、心境、心态、感受。所以朋友才会对自己“办事不成熟”“耿耿于怀”,所以才觉得“65岁还青年人”有些可笑。当然,祖先的理念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一个直接证据就是,过了四十,对于描写中年的文章阅读兴趣增加了起来,自己,也自觉不自觉地在“人到中年”的框子里,开始规划设计自己的“中年之路”。

梁实秋先生在《蓦然一惊已到中年》中,给出了一句警语:“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科班的童伶宜于唱全本的大武戏,中年的演员才能担得起大出的轴子戏,只因他到中年才能真懂得戏的内容。”由于手头资料有限,没有查出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但私下推测,出生于1903年的梁先生写这篇文章时,应该也是到了四十岁(1943年)以后,1943年,是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的最后一年,1944年,抗日战争就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同时,梁夫人于1943年携子女到重庆一家人得以团聚,梁先生也结束了5年独自客居在外清冷、孤寒的生活。国事家事,此时都有了转机,生活中的亮色越来越多,因之梁先生对中年的“妙趣”也有了历尽沧桑后极妙的体悟。

不由得想起宋末蒋捷那首著名的《虞美人•听》:“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年轻时曾贵为一介公子,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中进士,尚未一展鸿图,1279年南宋王朝便告覆亡,他饱受战乱流离之苦,将自己的中年境况用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孤雁悲鸣的江上秋雨图展现出来,从另一个侧面鲜明地为我们展示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息息相关,社会大环境对于身处其中的人们,当然也包括中年人境遇的影响。

对照两位前人的际遇心境体悟,不禁深有所得,生活在平安稳定繁荣发展的现世,享受着科技发展为生活带来的舒适,为阅读带来的便捷,感受着愈来愈丰富的文化带来的滋养,是多么幸福美好的体验!虽然世界仍不太平,发展仍需努力,但在每一个光阴静缓、奋斗有得的当下,人生之味,恐怕不是“清欢”两字能言尽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