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

2011-01-31 19:16 | 作者:12?? | 散文吧首发

十年

少年来,国人推崇鲁迅,因为他太了解中国人,在血腥风、枪林弹雨的乱世年代,他通晓世故、一针见血,那坚强的信仰,不屈的灵魂是人们的精神支柱。

有人把文人分为隐士和斗士两类,鲁迅属于后者。不管是隐士还是斗士,他们品评人文、批判社会、抨击敌人、安慰心灵,并没有真正的革命。

有人曾劝说过鲁迅,让其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没有答应。假如鲁迅多活13年,也许他不会主动高调复出的。这就是有思想的文人吧,一个坚强倔强的斗士。

鲁迅比林语堂长14岁,1924年林语堂留学归来,在北平参加工作,与鲁迅交了朋友,在林语堂眼里,这个龇着一嘴黄牙,长着一头倔强头发的大哥有点可。他们有共同的爱好,鲁迅爱喝酒,林语堂喜欢抽烟;鲁迅爱调侃,林语堂爱恭听;鲁迅自由,林语堂潇洒。他们交往慎密,亲如兄弟。共同支持学生运动,为捐躯女生写悼文,抱不平。鲁迅痛打落水狗,林语堂以漫话和之,使陈西莹险了夫人又折兵。

以眼前拙见,鲁迅还能创作出更多的作品来,他创作的顶峰时期30年代,他很多的时间忙于学术论争,上天对他太不公平,55岁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究其原因还有那万恶的旧社会,这也是鲁迅给人的可爱之处吧。

20世纪30年代是两个人的复杂年代。从交往到深交,从并肩战斗,到出现裂痕,从北大到厦大,从分道扬镳到三年的中断联系。在众人面前,鲁迅也指责过林语堂,这个脾气暴躁的老头子还破口大骂过,此后的三年里鲁迅的日记以及他的来往书信里再也没提过林语堂。

1933年2月,爱尔兰大文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萧伯纳访问中国。在上海逗留,林语堂担任了萧伯纳的翻译,席间鲁迅等人也在场,经历了风波后的他们,再也回不到开始的亲密无间了。

而林语堂也了解其心境,1936年离开了患难与共的好友,离开了水深火热的中国,去了美国,没再与鲁迅交往。其实他去美国的当年,鲁迅就积劳成疾不幸辞世了,林语堂撰文祭他,为战友、为朋友。

不是所有鲁迅批判过的人,都是反面人物,林语堂倡导幽默时被鲁迅批判过,后来林语堂功不可没,“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一部作品,名扬天下。

十年使一个人从无知到懵懂,十年他们经历了太多太多,这两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两颗明星磨擦出了耀眼的火花,有情感、有态度、有崇拜、有冲动、有喧哗、有寂寞、有合作、有分歧……“十年之前,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走过渐渐熟悉的街头,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只是语堂在这头,鲁迅在那头。

对于一个作家而言,作品比生命活得更久,才是一件幸事,可爱的鲁迅和复杂的林语堂都实至名归。名家、名著闲暇之余,再来拜读,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