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三章

2010-01-29 00:13 | 作者:梅君 | 散文吧首发

井冈三章

五月,我们相约,在翠竹掩映的井冈,在开遍映山红的井冈。我们举起右手,交出誓言;面向山岗,留下笑容。花香、草香,漫山遍野的绿啊,让我们醉倒在幻般的摇篮;梭镖、土枪,黄洋界隆隆的炮声,让我们为七十年前那如诗如画的岁月悲怆。

------题记

花的井冈 梦里的天堂

说不清是一种什么心情,我实在不愿意沿着高速公路快速奔向那些想去的地方,车速越快,就越感到不适应,滚滚车轮仿佛不是接近而是远去。古人说,奇绝之景往往在险与远,只有艰难的攀登后相见了,才感到珍贵,也只有历尽千难万苦,才能享受到美景背后纵深的历史韵味。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想,为了先睹为快,恨不能飞将去的。生活节奏加快,悠闲出游已是奢侈了。

在泰和县下火车,抬头一望,是井冈山站,还以为搞错了,经导游介绍,才知道泰和站已更名为井冈山站了。汽车在刚刚完工的泰井高速公路上飞奔而去,车窗外是新栽的稻田亮汪汪的,一片一片的树林和翘檐白墙的民舍迅速往后退去,井冈山就在眼前。但心里却是迟迟不愿就这么快到啊,有怯怯的感觉,也有空空的滋味。

小时侯读过关于井冈山的课文,优美得像另一个世界的风景,读后有在翠竹林里吸水汽的想象,有把映山红铺满院子的打算,后来听了“若要盼得红军来,岭上开遍映山红-----”就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有多少花儿才能把山岭开满。到了井冈山,就到处找映山红,听当地人说,映山红有三十余个品种,各式各样,五彩锦绣,每年的四月是映山红绽放的季节,沟谷、山岭,火火红红,一片连着一片,把大山装点得分外妖娆,连空气都清香得醉人。

随手摘下一朵,放到鼻子上,顿时就沁入心扉,神清气爽。此时恰是四月,正是赏花的最佳时节,我们就沿着蜿蜒的小路上坡下坎,寻芳而去,真可谓“出门皆是看花人”,在龙潭、水口、五指峰,走在幽深的石板路上,不时有渗出山岩的水珠滴落到头上脸上,清凉温馨,爬满坡地与树根的青苔离我们好近,稍不小心,就会有一朵一枝或一树的映山红拂面而来,柔柔的花瓣在脸夹上轻扶,像彩袖殷勤捧来的玉盅,像脉脉的心上人顾盼留连,情牵牵意绵绵,走却舍不得走,留也难得留啊,正两难处,不知谁吟出“花中此物是西施”的句子无奈只好恋恋地离开。离开了又频频回首,一边回头看花,一边往前走,脚底踩空摔伤者常有。

生活在北方的人们,那里见过这么多的映山红,一骨碌一骨碌把山都染红了。在我前面或后面,听到的是惊诧的叫声和按动快门的响声,看到的是各种造型和花一般烂漫的表情,照够了也看够了,才依依不舍的走开。

井冈山是映山红的家。

诗的井冈 我们激情奔涌

七月拍案而起的人们,沿着野草和饥饿,穿过密林和子弹,唱着自己的歌,在天到达井冈山。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不怕北风和大,暖暖和和如梦乡。

这是一首红军歌谣,她生动的唱出了当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苦为乐的战斗情景。我也时常想,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不论到那里,都唱歌,打了胜仗要唱,打了败仗也要唱,吃饱了要唱,肚子饿了也要唱,直到现在,只要有部队就能听到歌声。根源或许就在井冈山吧。歌声是战斗的号令,是欢乐的鼓角。当年红军就是唱着英雄的歌儿,武装割据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并把火种燃向全国的。

其实,在红军上井冈山之前,那里只是一些散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小村落,宁静幽深,与世隔绝。第一次让大山感到有些不适应的是一帮绿林武装,他们占山为王,打破了深山的沉寂。红军上山以后,荒芜的山岭山坡响起了年轻的歌声,充满战斗气息。1928年秋天,黄羊界上一枚炮弹吓退敌人四个团,红军与当地武装顽强抗击来犯之敌,保卫了根据地,毛泽东吟到: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羊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这首词描写了井冈山斗争形势的险恶,也表达红军众志成城,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字字句句都饱含革命深情和对革命取得胜利的信心。旌旗、鼓角、围困、森严、炮声,这些词弥漫着浓浓的硝烟,读之让人感到紧迫急切、惊心动魄,那是何等的激情燃烧岁月,那是何等壮烈的生命乐章。在黄羊界,那阵阵松涛,那浓浓的雾气,我们仿佛听到当年那冲天的喊杀声,刀枪的搏击声。七十多年过去了,诗歌浓缩了那个时代,浓缩了那个时代最优秀的品质与追求。

毛泽东一生写过许多诗词,其中以山为题的不少,但是对井冈山情有独钟,同题诗词前后写了三首,可见在井冈山的那段革命岁月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一九六五年,也就是三十八年后,毛泽东重上井冈山,面对曾经熟悉的山山水水,回味曾经的峥嵘岁月,又怎能按耐得住内心的激情呢!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鹦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这首词中,早已没有了硝烟的味道,鹦歌燕舞,潺潺流水,全然是一派从容喜庆气氛。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念奴娇、井冈山)

三十八年在人类历史上不过是弹指一过那样暂,可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人间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中国由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和100多年的帝国主义压迫被推翻了,被奴役的中国人民做了国家的主人。词中一个“变”字,道出了作者全部的喜悦与欣然。同时,“当时的烽火,九死一生,”真切而形象地写出诗人还记得当年烽火连天的战斗年代,在井冈山所经历的艰苦岁月,九死一生的艰险战斗情景仿佛就在昨天。结尾形象有力,含义无穷,极得诗词佳作妙趣。

井冈山因为建立红色根据地,孕育了中国革命而被世人记取,也因壮美的诗词传诵了她的美名。因为不朽的诗篇,使一座充满刀光剑影的大山,变得富有人文色彩并平添了许多历史韵味。因为光辉的历史,后来的人们才歌之咏之不绝,朱德、陈毅、彭德怀等都留下了精彩的诗篇,元帅赋诗,将军作歌,战士唱和,把井冈山英雄的红色代代相传。在碑林、在百竹园、在烈士陵园、在翠竹掩映的小路上,常常让人有行走在诗歌脊梁上的感觉,树梢,竹叶,花蕊,飞流的水珠,飘忽的云朵,都好象沾满了诗的思绪和歌的旋律。试问,当今的中国人,有几人没读过井冈山的诗呢!

井冈山是英雄诗篇的摇篮。

信念的井冈 风展红旗如画

千里红色之旅,追寻的是当年那种精神。一踏上井冈山的土地,我的脑海里就总是浮现出那些手持梭镖长矛,身穿破衣烂衫的老人、汉子、妇女儿童,他们在房前屋后,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紧紧盯住前方。号角响起或火把点燃,他们又像幽灵一般秘密集结起来,不发出声响,相互用眼神传话,向着地主的暗室和敌人的后方行进。他们吃红米饭南瓜汤,也吃树叶和草根。问一声,在党吗,在党,叫一声同志,无数双手就紧紧握在一起,目光就朝着同一个方向。

到井冈山不像其他地方,没有宗教气氛,没有神秘色彩,看到和听到的都是普通人的举动,唯一不同是,那时青年人的举动让我们今天的青年人充满感动,也让我们不好理解,吃草根树皮,穿草鞋土布,以单薄的血肉之躯,与强大的政权和黑暗的社会抗争,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他们靠什么支撑躯体和灵魂,靠什么面对死亡仰天长笑、视死如归。亲人被活埋,同乡被屠杀,同志被枪决,他们不流泪,他们只咬牙。他们把牙齿咬碎,他们把骨头捏响,他们的眼睛充满仇恨的血。

他们靠什么忘记自我,忘记巨痛,忘记鲜活的生命。靠信念,靠坚强的共产主义信念!他们坚信总有一天能够看到,风展红旗美如画!

在根据地,不论是伟人、将军还是士兵,相互用胸膛抵挡敌人的子弹,保护同志,保护革命的火种。在红军医院,条件异常艰难,病重的伤员只能用自制的草药和盐疗伤,但他们偷偷节省自己的盐,给同志用,把生的希望留给同志,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在黄羊界,我看到被敌人割去舌头的战士,用满口鲜血写下“中国共产党万岁”!我看到被剜去眼珠的战士捏紧双拳。一个故事就是一丛火焰,一个生命就是一截誓言。我的灵魂被震撼,我的心灵被洗礼。想想他们,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挺起脊梁,有什么理由不热爱脚下的土地。来春去,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让花朵更鲜、心爱的人更美。

花的井冈让人陶醉,诗的井冈让人振奋,信念的井冈让人坚强。

在革命烈士陵园,我和我的同伴,来自四面八方的热血青年,面对镰刀和斧头,庄严地举起右手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们凭什么享受幸福爱情,享受宁静和美丽?眼前是无数男儿倒在血泊中,又一批汉子冲了上来,在呐喊声中倒下了,接着是更多的汉子冲了上来,点燃头颅,在鲜红的土地上奔跑,在黑暗中前进,一茬一茬,前赴后继。在毛坪、在茨坪、在黄羊界、在八角岭、在茂密的松林里,到处都有我们的好兄弟。出发吧,抗上我们的土炮火枪,刺刀长矛,从茨坪出发,挺进赣南,打过湘江,在红土地与黄土地之间,在甘蔗林与青纱帐之间,趟出一条血路,用黄河大合唱把一个王朝埋葬。

井冈山,让我感到人类集体崛起时的悲壮,也让我感到不肯低头时的苍凉,更让我感到思想点燃火炬的无穷力量。

不知是不是有意安排,运送我们的汽车,在山上盘旋绕行,总是播放东方红歌曲,从红米饭南瓜汤到井冈山上太阳红-----

从井冈到北京,从七月到十月,我们像玉米一样把秋天守望!

评论

  • 夜雨声声:至于文章的优劣,我不敢妄加评论。总之,觉得不错;看得出具有很丰富的笔墨。只是某些地方的标点应当断则断,一连串的逗号会让人读来有点费劲。
    回复2010-02-02 19:44
  • 梅君:谢谢夜雨指点!
    回复2010-02-04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