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古镇李庄

2012-12-24 21:18 | 作者:山中树 | 散文吧首发

走进古镇李庄

山中树

的清风伴着蒙蒙细缤纷大地,打湿了我的心情,魂牵绕地勾起我大脑深处的记忆——古镇李庄。古镇李庄在我脑海里充满着文明古朴的气息,久违的李庄向我们一行人扑面而来。

偶遇岗位培训的机会,前往李庄培训基地集训,与老师和四十八名同学们-道分乘两辆公交车,迎着东方的晨羲踏上了古镇李庄的土地。车至终点,古镇李庄正逢赶集,熙熙攘攘的赶集人群,不停地穿梭行走在大街小巷之间,一个个笑容可掬人们舒心地谈笑着。来自祖国各地的游人,着装各异,步履蹒跚,有的观景、有的购物、有的品头论足议论着李庄“三白三奇”古老传说。昨气侯剧变,飘落下入夏第一场阵雨,雨后的太阳红彤彤挂在长江对面的山坡上,太阳依偎着蓝天白云,阳光下的远山郁郁葱葱,近水波光粼粼,层层绿浪映入眼底,温差清爽宜人,清新的空气让人感到这里是世外桃源。

一阵清风徐来,揭开了古镇李庄的神秘面纱,干燥寂莫的心随着缕缕清风荡漾在古镇的街头巷尾。古镇犹如刚刚沐浴的少女,冰清玉洁,婀娜多姿,超凡脱俗,赏心悦目。微风拂着衣衫而过,往日的暑浪消失得无影无踪,热暑御衣,层层绿浪随风摇拽,远山的薄雾轻纱飘飘若仙,紫外线剥开层层叠叠的云海,露出了嵌蓝嵌蓝的天;纱飘云走,雾飞纱散,汩汩阳光直泻而来,给古镇罩上了浓浓的色彩。

伫立街头,道路两旁绿树成荫,片片绿叶翩跹起舞,古色古香的乡村风貌吸引着八方来宾,笑迎天下来客。抬眼望去,这里没有繁华都市那些高耸入云的水泥建筑,遍布眼底的是亭台楼阁和旧时民居,错落有致的民居建筑、亭台楼阁与低矮的木结构青砖灰瓦房混为-体,形成了古镇李庄的亮点和特色。这块古老而又充满传统文明的土地上,没有灯红酒绿,没有莺歌燕舞,更没大都市那种繁华的喧嚷浮尘。同济人曾留下诗曰::“川音如酒诉衷肠,山乡处处是家乡”。不-样的山水不一样的情调,小镇依附着长江突显出地理位置的重要,自西而东的父亲河——长江,一江水浩浩荡荡、波涛滚滚奔向东方。是长江的水浇灌了这块热土,是蜀国的富饶润育了她的秀丽,四周墨绿的山坡浅丘拥抱着洁静的小镇,她让我们沐浴到了纯洁、柔和的阳光,呼吸到了清新、凉爽、甘甜、鲜美的空气。

古镇李庄于梁代大同六年(公元540年)设六同郡起,至今已有一干四百六十多年的历史。李庄曾经是南溪县县府所在地,宋朝乾德年间(公元963年——968年)中县治所迁县府至仙源坝奋戎城(今天的南溪县城),李庄便属于南溪县的一个小镇。到1983年10月,宜宾市撤区并乡调整建制后,李庄由南溪县划归翠屏区所辖,李庄改为了现在的李庄镇。

李庄地处长江中上游的江边,是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的南大门,因其地理位置狭小,交通条件特殊,世人知晓不多,一直处在“养在深宫人未识”的蜀南境地。在未通公路以前,李庄仅靠长江上的船舶作为交通工具。李庄闻名天下的原因,追根溯源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二战的战火弥漫,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避战火烽烟,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等文化机构、学府迁移至李庄。1940年,狭窄瘦弱、地灵人杰的李庄汇集了国内众多知名的文化机构和学府,为中国文化人在战云密布、国难当头、外敌入侵的非常时期,李庄恬适安静、闲云孤鹤环境,营造了一个为读书人“摆三尺书桌”而赢得了后人敬仰和瞩目。当时,李庄仅有四千余人的小镇,-转眼接纳了一万多名人学子让世人刮目相看。李庄为众多华夏学子、革命志士能够潜心研读科学文化知识,发展传承华夏历史文化提供了相对安静学习环境和条件,培育了大量的中华文人学者和热血壮士,成为了抗战文化的大后方。由此,小镇李庄功不可没,流风遗迹,传为佳话,名声大噪,火红大江南北,扬名巴山蜀水。

最值得李庄人娇傲的应该是旋螺殿,堪称古镇李庄的第一张名片,“三奇”(奇殿、奇石、奇迹)之中的第-奇便是旋螺殿,它是古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旋螺殿始建于明朝万历年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原曾用名文昌宫,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古建筑。隔远望去,威然屹立在山坡上,参天大树似遮似掩着呈八角形的旋螺殿,古木映衬下,“犹如琵琶半遮面,千声万呼始出来”,四周高大的围墙紧紧环绕,院内古木花草姿态万千,飘溢出幽香清雅的气息。精雕细刻、巧夺天工、匠心独特的旋螺殿,存世四百余年至今仍顶天立地,不腐不朽,让人大为景仰和叹服;整座建筑采用的梁、柱、框、架均为木质镶嵌一气呵成,没有用一颗铁钉和任何粘合剂,被人们公认为中国亭台楼阁建筑之经典。中国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曾评价:其梁柱结构之优,颇足傲千古当世之佳作。到了李庄,如果不去如雷贯耳的旋螺殿,绝对会让你后悔此行。

“君临蜀南长江岸,吃游闲居李庄行”。漫步古镇街头,脚踩石板路,闲游席子巷,一排排青砖、木结构、小青瓦房沿街巷婉转而立,古色古香的民居不规则地向前延伸;旧时民居的建筑群七高八矮、棱角交错、扭捏捏、齐刷刷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几条街道古老而狭长,呈井字形排立,斑驳陆离的痕迹突显出兴衰成败的历史文化。李庄第二张名片“三白”(白酒、白糕、白肉),吃在李庄因“三白”而扬名。街头巷尾的店铺门庭若市,小街小巷人来人往,仨仨俩俩的人头攒动,老式民居木屋-溜溜地排立街头巷角,游人们在导游的解说中观摩着古镇的风土人情,世道变迁。街巷两侧木屋檐下人声鼎沸,游人们争相着或观景、或摄影、或购奇珍异石……-间间店堂内,游人闲仕停下脚步,幽闲洒脱地随桌而座,点上“白酒、白糕、白肉”,加上炒田螺、炒龙虾等风味小吃,如果你不善饮高度白酒,可来-杯“明前清”茶(清明前采摘的茶叶),花钱不多,足以让你一行人大饱口福、赞不绝口、留恋忘返……古镇李庄的景点还有很多很多,据长期居住在李庄人说,在文革(1958年至1976年)期间破四旧时,大量的名胜古迹、历史文化遗址被拆除,目前看到的不到百分之三十。

虽然古镇李庄与我的居住地仅50余公里,但终因锁事缠绕,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分别忽然去过几次,都未潜心来观赏她的秀丽,研读她悠长流芳的历史,分享她的更多的传奇、特色、故事。此行,有幸在李庄练兵基地暂培训,利用培训学习之余,与学友们一道溜遍了大街小巷。于是,写下这只言片语,与大家分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