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经典及读经典之后

2009-10-18 06:45 | 作者:低声浅唱 | 散文吧首发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在全重庆形成了一种“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的热潮,全市上下男女老幼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热情高涨。我相信我这样的一个命题也是眼下人们很关心的话题,会有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加以阐述。本人试图从个人在读经典活动中的体会,来说明在新时期读经典缘由,方法,目的。

一:从“三寸之舌”说起。

早在中国的战国时期就有平原君评论毛遂“三寸之舌,可以敌百万之师”的溢美之词,同在战国时期的鬼谷子的两个学生苏秦和张仪他们两个一个推行合纵的策略一个推行连横的策略,他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纵横捭阖,使得这一时期战火连连,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们两个正是运用他们的舌头搅乱了整个战国时代;秦朝的丞相李斯就是因为一篇《谏逐客书》而改变了专横的秦王嬴政的驱逐客卿的政策;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也是凭借自己卓越的智慧和三寸之舌困百家之智穷众口之辨,舌战东吴群儒,为我们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的三国鼎力的时代,(不然的话,蜀国早就被魏国给灭了,更不存在什么《三国演义》了。);就近代中国而言毛泽东同志一生穷尽经史子集,了然天文地理,战争年代借助超越的智慧创造出了许多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佳话,和平年代又能借助丰富的政治经验安邦定国,使中国走向独立自主的道路。

纵观过往历史,有关于三寸之舌的演讲与口才的运用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发生了巨大的作用,有理由相信这门演讲与口才的艺术必将在未来的历史当中同样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这里物质的“三寸之舌”功用只能是吃饭,只有当“三寸之舌”变成思辩的三寸之舌了才会发挥如此大的能量。那么人们的那些熠熠闪光的思想,滔滔不绝的口才,玉树临风的风雅从何而来?很显然答案简单得很,就是从那些经典的书籍当中来。这就印证了西汉时期刘向所说的那一句经典格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寓”不过针对当下信息时代信息资源的发达,什么不知道的事情只要我们上网百度一下就可以知道答案,有一位叫王文良的先生写了一本书,标题是《北大毕业等于零》。王先生的这本书我没有读过,但是就这个标题来说我不赞同王先生“北大毕业等于零”的这一说法,虽然网络时代能给我们带来各种各样便捷的讯息,但是如果这些讯息没有经过我们大脑的“过滤”恐怕真正要你“舌战群儒”的时候,你就会悔恨书到用时方恨少了;我倒认为在现今的网络时代王先生的观点可以这样来改一改:既然北大毕业的人被百度一下就等于零了,那么小学生如果坚持不断地时不时百度一下是不是也可以变成博士后呢?

二:读经典是一种兴趣的使然。

有的人有这样的一种偏见:凡是经典的都是生涩难懂的,过时的。经典之成为经典的理由就是因为它永远不会过时,过时的不属于经典,真正的经典是不会过时的,真正的经典直达人的本性,直达人的心灵。至于生涩难懂我想借用百家讲坛的主讲人王力群先生的话来说明这个问题。王立群先生说虽然古代人的写作习惯阅读习惯于现代人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古人的人性与今人的人性是相通的,基于此他才不断去研读《史记》。举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来说明古代人与现代人的人性是相通的:人们可能对《诗经》读得不多,但是《诗经》当中的《关雎》篇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因为三岁的小孩都会念叨“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现在请大家来看这首诗的最后两行: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在这里窈窕淑女需要要“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不正象是我们今天的男女青年婚恋一样的吗?谈恋的时候需要到卡拉OK厅里面去唱一点歌以增进其了解,结婚的时候需要请几支乐队唱几首歌热闹热闹气氛。

正是因为古人与今人在人性上时相通的,所以我们在阅读经典的过程当中并不是显得呆板,枯燥无味,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阅读经典与现代的兴趣相结合起来。现代人可能对阅读经典没有多大的兴趣,但是现代人大多数对于流行歌曲还是热衷的,就阅读经典来说我们也可以把阅读经典与流行歌曲结合起来,当代的许多优秀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就是古典诗词的意象的拓展。以下举出几个例子:

《涛声依旧>>的歌词是这样的:

带走一盏渔火让他温暖我的双眼,

留下一段真情让他停泊在枫边。

无助的我早已疏远了那份情感

许多年以后才发现又回到你面前。

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晚。

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

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这样的一首歌不正是唐朝诗人张继的诗《枫桥夜泊》的现代诠释吗?

而《烟花三月》这首歌则又是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白化版本,请看这首歌的歌词:

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

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

真情伴你走色为你留,

二十四桥明月夜伴你下扬州。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

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分担忧愁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之心人哪,

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同舟。

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

里的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

才知道四年总比那西湖瘦。

借用古典诗词而拓展意象这样的流行歌曲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黄安演唱的《新鸳鸯蝴蝶梦》就是根据李白的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而改编的;光头李进所唱的《巴山夜雨》则是由李商隐的诗《夜雨寄北》改编的;歌曲《红豆红》则是有王维的诗《相思》改编的。。。。。。有兴趣的可以拿来参照的看以看。

三:读经典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父母可能并不指望自己孩子成为学通古今的大学者,成天地沉浸于诗书当中;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那一个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街头的“二流子”,相貌丑陋既不是父母的错,也不是孩子的错,而孩子因为成天无所事事而变为街头的“二流子”则是父母的教育之过。北宋大诗人苏轼有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发”现实生活当中那种饱读诗书的人的斯文气,和那种不学无术的人的二流气,路人是可以一目了然的。

当然人要自身发展需要多读经典理由还有很多,但就从使自己多一点斯文气,少一点二流气这一点来说读经典并不止于兴趣,而是一种必须。

四:读经典要用于指导现实生活。

读书最忌读死书死读书,有的时候尽信书不如不读书,因此读书必须要结合现实生活,才能形成一种独立的智慧,读书才能指导于现实生活。

朋友让我读《古文观止》当中的一个篇目《叔向贺贫》,并让我谈谈读后的感受。

《叔向贺贫》这一篇文章的大意是:叔向向韩宣子道贺贫穷,其道贺贫穷的理由是:贫能其德为可贺,而叔向应忧德之不建,不应忧贺之不足,因此韩宣子是值得祝贺的。

我在给朋友说我的读后感的时候,谈到这样的几点。

首先,我不赞同叔向的这种贫能其德为可贺的观点:一个人品行高尚固然是好事情,但是只有品行高尚而没有经济意识,物质基础匮乏,那就不是什么好的事情了,我相信就是连叔向自己也不愿意去过那种贫穷的生活,毕竟时代发生了变化,我们对于经济的观点也应该有所变化。

说到底《叔向贺贫》这篇文章的主旨还是要求人们要树立一种正确的金钱观。

接下来我就阐述了我自己对现代人应该树立一种怎样的金钱观的几个观点:

一:对于物质财富的创造我们应该是一种激情而不是一种占有欲得驱使。激情是我们创造物质财富的不竭的动力,有了激情我们才可能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但是创业容易守业难,很多人在功成名就之后被这花花世界所迷惑,被物质的占有欲给驱使,不惜一切满足自己的私欲,甚而至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就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他们没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对于金钱我们应该抱着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有财富就是有财富,没有财富就是没有,也不必吹嘘。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波及全球就其深层原因还是在于人们对于金钱的虚荣心理在作祟。对于金钱我们只有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在生活当中才过得更踏实,在工作当中才工作得更务实。

三:对于经济的发展应该是从长远的发展考虑问题。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正是基于这一点。那种只顾眼前利益而置后事,后世于不顾得做法无异于是竭泽而渔焚林而猎杀鸡取卵。

所以我们只要辩证地去读经典作品是能够对我们的现实生活起到指导作用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