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真参妙一自在

2009-09-08 16:06 | 作者:南显子 | 散文吧首发

偶尔看到,刘佳在《佛心墨韵》画展中的几幅作品,颇有一些心得。

就道释人物画而论,在隋唐时代就曾盛极一时,那时,那些画大多创作于寺院之中,以供人礼拜之用,故画作庄严肃穆,仪轨俱足。而到了宋代,文风称盛,禅宗亦隆,道释人物画则倾向于悟道境界之表现,作风野逸,不囿形式。而在元代,除了继承南宋的这些画风之外,尚有融和各路各派趋势,例如元代的白描罗汉画,不仅注重线条的美感,偶而也参入了画工的装饰手法,而呈现出一种高古细润的风格特点。

刘佳的道释人物画,也许更注重了后者笔墨畦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他笔下的作品,《布袋和尚》,《观音图》,《罗汉》,逸笔草草,昂首出尘,一展玩间,恍然置身如入五台国,与槛外对语,眉睫鼻孔皆动,潇然率意,幽默谐趣,曲尽其妙,可谓见之生动,得之欣然。也许作者更注重了民风民俗的亲和力,从木雕石刻民间年画中汲取了多种艺术营养,从内容上看,正面说教,劝世之衷,于浮躁世界中揭示了生灵本性之,包蕴着诸多“禅机”,发人深思和想象。从技法上说,我们讲所谓画中“逸”格,正是指那种自由奔放、意趣超旷、不拘法度的风格和不求形似,但求神韵的画境,而这类“意思简单,不为妆饰”的道释人物画从来就一直深受民间喜爱,故有其深厚的大众土壤,可以说,刘佳的道释人物画也正是延续了这种历史轨迹和顺应体现了这种理性追求。刻划有序,形象鲜明,姿态和谐,五官、手臂的用线平缓流利,湿润饱满,衣带萦回飘逸,富于笔墨节奏,题款字不多,画面常常会留下余白大片,给人遐思的无穷空间,那一种空灵,脱俗、简素、古拙的感觉,不仅使人印象深刻,而且余韵袅袅,几日不绝。

刘佳告诉我,季羡林大师对他的《观音图》曾有评价,还告诉他“观世音”其实名字被世人搞错了,应该称“观自在”。孰是孰非,很难界定,不过,一个“自在”,倒是很深得人心的好词。我想,刘佳的道释人物画,倒真是可谓一个“自在”了得!

冯豪

2009年7月30日于苏州听枫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