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与才

2012-09-16 10:17 | 作者:红酥手 | 散文吧首发

无论我们选择上司--我们其实并没有选择权--还是提携下属,我们都愿意找一德才兼备的人。可是这个世界上德才兼备的人像凤毛麟角一样的稀少,是选择有德无才人的还是选择有才无德的人一直是我们心中的纠结。

对上上司和下下属来说有德无才的人至少有安全感,他不会使用卑鄙的手段威胁上司的地位,也不会随便给下属小鞋穿,他是忠厚有德的人。一般的来说,上司比较倾向于这样的人。愿意发展为自己的嫡系呢,工作上予以适当指点,生活上给予小恩小惠的帮助,就能抓获他的心--他是容易感恩的人;就算对他关心、照顾不够,他也不会像小人一样的“远之则怨”。因为“无才”,工作中时时需要上层领导的指导,很能满足上司的成就感;也因为“无才”,不自以为是,工作中就不会捅大篓子,不会给领导带来麻烦。可是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对于他的下属来说则未必是上好的选择。有德的人当然不失为可靠安全的朋友,可是同时也会因为为人克制而没有魄力,容易流为好好先生;无才则欠缺工作和管理能力,不能领导自己的下属良好的开展工作。有才无德的人恰好相反,他有良好的工作和管理能力,有他人难以企及的发展目光,他能让一穷山村发展成全国闻名的富裕村,能使一个濒临破产的厂子起死回生。可是他瞧不起上司,看不见下属,私人生活乌七八糟。在上司眼里他是难以笼络的野马,在下属眼中是难以接近的暴戾君王--试问谁愿意选择这样的人呢?

中国的词汇大多是感性的,缺乏理性的、科学的定义,概念模糊,更难以量化。比如:阴阳、肾亏、血虚,比如:一袋烟的功夫、三五天个把月、放少许盐滴几滴麻油。我们一般把“德”解释为“好的思想品质”,把“才”解释为“工作的才干和能力”,至于“有德无德”、“有才无才”却难有客观的评价标准。所谓“有德无才”、“有才无德”的“有无”其实是看德才是否匹配。有管理几百人单位的才能,却只有处理家庭关系的“德”谓之“有才无德”;能在几百人单位里以德服众,却只有管理家庭的才能谓之“有德无才”。德与才是有一定联系的,德可以对才有所裨益,责任心、正义感、国心这些优秀的品德都可以让人加倍努力,提高能力,可以“生才”;而有才无德,则可能“才”越高,为害越大。纵观历史,有大才者必有大德,有大德者必有大才,反过来说,没有大德则难有大才,没有大才则难有大德。

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我们需要更多有才能的人,来促进各行各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不能苛求他们都有“德”。这就需要一个好的制度,既给他们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同时还要制约他们,避免他们恃才自傲,伤害他人。邓小平说的好,“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可是在我们的国度,缺乏这样良好的制度,因为总有些人能跳出制度之外。监管部门根本起不到监管的作用,或者,它们才是最该被监管的部门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