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芦苇

2012-09-06 09:26 | 作者:夏天阳光 | 散文吧首发

又是芦花飞扬的季节了。望着那一团毛茸茸、白的芦苇花,不禁勾起我无尽的遐想和感慨……

我曾在内蒙古广袤的大草原上行军,领略过"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情画意;我曾在大兴安岭莽莽的原始森林施工,目睹过参天大树的挺拔伟岸;我曾在延边的部队农场种植稻米,欣赏过朝鲜族姑娘的婀娜舞姿,无论边疆军营的大自然景色多么美丽,可我怎么也忘不了家乡河湖港汊里那浩浩荡荡的青青芦苇。

骄杨,细柳,鲜花,曾把多少诗人的心灵叩动,用美妙的诗句把它们吟咏歌颂;青松,翠竹,芳草,曾令多少画家痴迷陶醉,以绚丽的色彩为它们浓涂淡抹。而今,我要对这朴实无华而又缺少诗情画意的芦苇纵情放歌。

作为与人类相伴的植物,古往今来,它养育过多少祖先和父老乡亲。人类一代代繁衍,芦苇一茬茬生长,世世代代亲密相处,为人类提供温暖和营养。

天来临,几场细,它发芽冒尖,长成鲜嫩的笋,坚韧不拔破土而出;纯洁无瑕,出污泥而不染,养成一种独特的品格。盛时节,芦苇蓬蓬勃勃,临风摇曳,挺拔潇洒,风吹不断,浪打不倒。芦叶鲜嫩鲜嫩,唰唰作响,闪闪发光。儿时,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下湖剜菜割草,总要在沟渠边摘几片芦叶,卷成长长的芦笛,有的抽一根芦芯,有的折一节芦杆用镰刀削成芦哨,在一起吹得很起劲,还能奏出点儿。有时还来一段大合奏,那卖力投入的神情俨然是一群演奏家在音乐会上。每逢端午节,奶奶都让我去弄来一大堆芦叶,包成粽子给我吃,味道好极了。

入伍去东北后,我十几年未见过芦苇,也没吃上粽子。可家乡芦苇那众志成城、气势磅礴、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从未在我脑海中消失过。后来,我调回新沂驻军某部,每年端午节,我都要带着妻子和儿子,到营房后边的芦苇荡去采芦叶,回家包粽子吃。咀嚼粽子,仿佛重温那快乐童年,回味那并不久远的岁月。当然,每次采芦叶,我都忘不了给儿子卷一支长长的芦笛,让他尽情地吹奏。儿子吹奏的曲子比我童年时吹奏的曲子要优美得多、迷人得多。岁月不同了,儿子的童年不知要比我的童年好多少倍,那曲子当然也就不知要甜美过多少倍!

深秋之后,人们将芦苇收割起来,编织成芦席或各种用具。用芦苇编织的席子,是农村每家每户都离不开的床上佳品,每逢盛夏晚,老人、孩子们都要拖一张芦席到树荫下或打谷场上休息。用芦苇花穗和玉米皮、麻绳之类的编织物编成"毛 鞋,鞋底前后各钉一块木板,走起来"嘎噔嘎噔"响。冰雪严,穿上这种鞋一点也不觉得冷。那年月,农村许多集市上都有摆成摊卖这种鞋的。现在,再也看不到了,而我依然很留恋。

过去,芦苇虽算不上栋梁,但它是乡亲们建房必不可少的材料。而今,乡亲们都盖起了楼房、平房,它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地位,但它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变成纸浆,造成洁白的纸张,让我们写出篇篇精彩的文稿,让孩子们画出幅幅美好的图画。

芦苇的一生,处处都是奉献。人呢,难道不应该具备这种品质吗?

啊,朴实无华的芦苇,我赞美你!qq1206473999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