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活一次

2012-07-24 15:27 | 作者:安远 | 散文吧首发

最近心情有些压抑,本想借着这次放假好好出去走走散散心,无奈又被各种理由束缚,而我的行走计划又遭受一次流产,只能胎死腹中。我确实感到很是烦闷,我需要勇气进行一次旅行,或者就其意义来说应该是一次出走,走出自己生活的这个小小的圈子,小小的樊笼,我需要一场立刻就出发的行走。

晚上了一,在梦里进行了无数次出走,走到了我想到达的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西安古城,走到了我魂牵梦萦的大沙漠,走到了我从未去过的老北京城,四合院里,走出了中国似乎领略到了外国的异域风情。但醒来,我还在原地,我只是做了一场梦。我热切地渴望一场出走,或者说渴望一场逃离。我渴望着一个人背上简单的行囊,一部相机,几本看的书,一个MP3,仅此而已,我最不希望带上的就是手机,我不愿谁再通过那个号码来联系到我。我渴望三毛那样的勇气,我却没有那样的勇气走进撒哈拉,没有勇气甩掉我的人际关系。社会各种人际关系成了束缚我们心灵的樊笼,很多时候让我们没有勇气出走。父母家人朋友总会以爱的名义捆绑着我们,让我们没有勇气迈出出走的脚步。

我渴望一场旅行,一场一个人的旅行。社会就像是一张网,各种人际关系总把我们网着。列夫托尔斯泰是幸福的,不是因为他的著作之多,也不是因为他享誉文坛。而是因为他为自己活过,虽然只是那么短的十天。他在老年与老婆争吵,出于自己心灵的召唤,他勇于出走了。只为了为自己活一次,他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因为他为自己活过。十天之后,他被人在火车站找到,而这也成了他对人世的永别。我为他庆幸,庆幸他为自己活过。现在越来越没有人会有这样的勇气出走,什么功名利禄荣辱得失都不管不顾,也抛却家人的牵挂。中国自古以来似乎就不主张出走,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这诚然是讲道之举,但于我看来这样似乎有些不太人性。显然这话一出,必然会招来一阵讨伐谴责之声。但人成年之后就意味着每个人都是一个自由独立的个体,任何个人和家庭都不该以爱的名义来捆绑来束缚其脚步。

父母对子女关爱,担心子女一个人出门在外会受苦,这是无可厚非的爱,也是最自然的爱。但这爱一旦过度就必然成了扭曲的爱,捆绑的爱,这爱并不利于孩子的发展。我主张父母在孩子成年后只要给予孩子必要的鼓励和支持就够了,而不用过多的操心。家庭是什么?家庭应该是孩子受委屈了,孩子在外头受到阻挠了,你伸出一双温暖的大手温暖孩子的心,以更多的鼓励代替讽刺。不是孩子受挫了,你就对他说“看吧,这下知道受委屈了吧?我早就叫你不要去,你偏要去,叫你不听我的话,叫你不要。。。”不要对孩子说太多的“不要”,而应该是“你可以”。这我很庆幸我的父母并没有对我进行过多的“捆绑”,我很感激。我素来不主张父母以任何爱的名义来捆绑孩子,每一个成年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依照任何长辈以过来人的身份为你打造你的人生,铺好你人生的每一步。父母不可能陪伴自己的孩子一辈子,每个人都有自己最真实的心理需求,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做的事。年轻就应该活得潇潇洒洒,年轻就应该不断地摸爬滚打,从而不断锻炼自己,不断历练自己的人生。

我也主张每个父母也应该有自己的生活,而不要总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孩子的身上。其实仔细想想人生真的不长,我现在20岁。就以我活到六十岁来算,我向来不对自己会有高寿命而报希冀,那我人生剩下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只还有14600天,350400个小时的时间。也就意味着我现在每过一个小时,每过一天,我剩下的人生也就少一小时,少一天。而这也还是建立在我接下来的人生没有任何意外的前提下。想想我们的父母,中国自古就有的模式,孩童时代还不明白人生,也不明白自身需要,只要有新衣服,好吃的就行,所以也就无所谓自我。从六岁入学,直到最后读研读博,这一路都在为学业打基础,为将来做打算。虽然小时候还不明白什么叫未来,但家长亲戚早已为你描好了你的人生蓝图。就算学业不精,高中或初中毕业就进入社会,这也还是在为未来做打算。还有很多时候得为了将来舍弃了自己的爱好,舍弃自己的追求。现在很多专家都认为父母在帮孩子规划人生的时候其实更多的还是在圆自己以前未了的梦,在填补自己的心理缺口。而到了成家立业后,我们身上的责任更多,我们的角色也更多。惯有的思想模式让我们又不得不为自己孩子的将来打算,等到孩子们的孩子也出生了,我们又要帮着带孙子。等到孩子们长大,我们的人生也差不多该落幕了,所以其实仔细算下来,我们并没有为自己活过真正意义上的一天。人来到世上本就有太多的不易,所以人就该好好为自己活一次。

人就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在任何时候都应该追随自己的脚步,听从自己心里最强烈的声音。在尽到该尽的孝道职责的基础上好好为自己活一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