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房漫游记

2008-12-19 14:09 | 作者:双玲 | 散文吧首发

海上房,很有诗意和想象力的一个名字。淄博境内一个小山村,海拔约七百米,如今已人去房空。几百年前,他们的祖先,肩挑背扛,带着简单的行囊,来到这里安家落户。因这里山高少水,人们总希望他们的脚下就是一片大海,所以在这个和海岸线根本不搭界的地方,人们在一处悬崖边拴上了大铁链子,象征着海岸,当然,悬崖下就是他们想象中的大海了。然后,就有了“海上房”。

所以,海上房——不是海上了房子,而是房子盖在了海上——当地人的一种想象。

最近一段时间,这里的天气老是阴沉沉的,让人心里感觉很压抑。我很想出去走走,同事都在参加单位的考试,我这“免检”的找不到伙伴,只好独行。

早上,空气中仍然弥漫着尘埃。经历了一晚上的沉淀,感觉并没有干净多少。望着眼前的一切,陷入了一种说不清楚的思绪。天空灰蒙蒙的笼罩着大地,和脚下的不太干净的水泥路的颜色很接近,路的尽头倒也有种天地衔接的默契。

汽车在大山里行驶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终于来到了大山深处。海上房,来到了我们面前。抬头看看湛蓝的天空,低头看看这荒凉的村落。又一处被人们遗弃的村舍,又一处走进历史的昨天。这个村分别建在三个地方,分为东西中三个群落。这里早已荒无人烟,只有几个老人住在这里打发自己暮年的生活。但是每年的天,原来的村民会来这里住上几天,这里俨然成了老乡们的避暑山庄了。这些破败的房屋和院墙,院子里杂草从生,有的房门完好无损,房门大多四敞大开,任人自由出入。稍微好点的房子,房门紧锁。推推那链式的锁,房门敞开一条缝,我们看到屋里有桌椅、南瓜、被褥,像是不久前有人来过。

我们在村里转了很久,但是没有找到那象征大海边的铁链子,当然也就没有看到“大海”。

我问身边的驴友:这么荒凉的地方,他们的老祖宗为什么选在这里生活?驴友说,大概当初是为躲避灾难,躲避战争才来到这里的吧。

为了让自己更像一个驴,前几天我买了一个新相机。本想这次出行秀一秀,虽然一定很烂,但丑媳妇早晚要见公婆嘛,我还是决定晒一晒。

选好一个景,取出相机,拿好姿势,准备拍照……啊!没电!我差点摔下山去!

穿过村庄,我们向更高的山上爬去。天气很冷,山里的风很硬。大家都一样的装束:羽绒服、帽子、手套,全副武装。太阳慢慢从山后爬上来,才让我们感觉到了丝丝的暖意。终于有了热气,有了汗水。可是棉衣是不能脱的,否则,寒冷的天气会立刻将你的汗水冻在脸上。

一路上最耐看的还是随处可见的柿子树。因为这里荒无人烟,柿子都挂在树上,无人采摘,自生自灭。地上也有很多完好无损的柿子,只是由于天冷,都冻成了冰坨子。随手捡起一个,用手擦一擦,放在嘴里咬一口,冰的、硬的、甜的,就是吃冰糕的味道。我也经不住诱惑,吃了一个。哈哈,吃的是嘴凉、牙凉、心凉、肚子凉。感情这穿棉袄吃冰糕的滋味也不太好受哈!

站在山顶上,看四周群山环抱。南面就是马鞍山,感觉马鞍山的马鞍子伸手可触。西边是太河水库,一碧清澈的绿水波光粼粼。天是蓝的,水是绿的。天水之间有一条淡淡的黄色带子,雾蒙蒙的似隐似现,就像两边无限延长的宽银幕,延绵不断的围在太河岸边。是水库西边的大山组成了这副长卷,楼台亭阁,山水景色,像海市蜃楼,像布达拉宫,任你想象。是大山里的柿子树反光映衬吗?还是西下的太阳光的懒散?那片夕阳黄是那样的让人充满想象。(这时候我想起了班长的夕阳黄)这种意境让我呆呆地看了很长时间,全忘了天寒地冻。

计划我们会从海上房去搁笔山,路上领队天马同志突然宣布:鉴于安全因素,搁笔山就不去了!啊?!搁笔山什么样啊?

没有了确切的目标,就在山里随意前行。我们专拣高的、离我们近的山爬。可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啊,所以老是觉得前面的山是最高的。连翻过两座山后,看看时间不早,顺着山脊往回走,近距离的感受着大山上的植被。

由于缺水,这里的松树上都挂在厚厚的一层土,在墨绿中泛着土黄色。让这大山在这寒冷的天更显荒凉。望着这枯草连片的大山,心里想着要是下场大该多好啊!银装素裹的大山,会更有气势吧!

找一块石板当饭桌,找一堆干草做沙发,吃午饭。

辗转在群山环抱的大山里,一池青绿展现在眼前——太河水库!我们来到了太河水库的岸边。

太河水库长1182米,大坝高度48.5米,72年竣工,占地9366亩。当时移民8690口人,现在是我市唯一已块没有被污染的水源。顺着太河水库的东岸一路前行,右手群山,左手太河,就在这山水之间,信马由缰地走着。不是,是信马由驴地走着。哈哈,也不是,应该是信驴由缰更合适。这时候,你可以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把自己当成大自然中的一粒尘埃,只是默默地前行。

走出大山,走出太河,又回到灰蒙蒙的高楼大厦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