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农民的儿子

2011-10-25 09:35 | 作者:明眸雨瞳 | 散文吧首发

我是农民的儿子,父亲说我家上面八辈子都是农民,再往上八辈子估计也全是农民。小时候常听大人说:我们种田的还怕什么?我都已经是老农民了,他再怎么治我也不过是让我种田,他抓我坐牢也还是让我种田,他还敢不让我干活?一句牢骚话,表明农民已经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了。

我老家在江苏南通海安县北陵乡的八灶村,老人说我们这里是靠海,原来是烧盐的,所以都已灶来命名的,有一灶,二灶,一直到十八灶等等。而前些年乡镇合并,早就撤销重命名了。然而就在这个深居农村的中心,我生活了20年,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一直没有离开过。物质贫乏,生活困苦,劳作疲惫一直伴随着童年记忆母亲告诉我:父亲和母亲结婚那年,爷爷交了家,让父亲当家,那是82年,交到父亲手上的家欠了好几百的债,破旧的房屋千疮百孔,奶奶常年躺在床上,一身的病,家里根本就没有件像样的家具,就连父亲结婚用的喜床还是当年爷爷结婚是的老床。第二年我出生了,家里的负担就更重了。

童年,从我有记忆的时候,一直感觉父母很忙,确实他们很忙,家里靠近20亩地,还有不少家禽,为了省钱,从不请机械帮忙,这些地绝对是全手工劳作。那个时候还小,也帮不上家里什么忙,只是知道每天三顿都很拖,自己一直很饿,感觉都从来没有吃饱过,那个时候不要说零食了,什么都没有,即使有那么点什么,还有躺在病床上的奶奶。后来长大了些,估计有7岁多点了吧,就要开始下地干活了,什么都干,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落下了腰疼的毛病,现在都不敢怎么弯腰,要不然都快断了似的。好在小学也不是很忙,每天放学回家,家里得那些羊早就饿得直叫唤,书包一丢,跨起篮子就去割草,那么大得篮子比自己个子矮不了多少,割满满一篮子草,最后都是在地上拖着回来,自己根本就背不动那么重得篮子。就是现在做,有时候也会梦见相当沉重得篮子,自己费力九牛二虎得劲,篮子动都不动,然后惊醒。那个时候,父亲的活多,压力也大,所以脾气也不怎么好,我老是挨打,罚跪瓦板,罚不许吃饭。

后来上初中了,离家挺远的,有靠近10多里地,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囫囵吞枣的吃点东西,就要往学校骑,刮风下,寒风大从不间断,遇上下雨的天气,一身的衣服根本就没有一块干的,成天都极其痛苦的用体温来烘干那些潮湿的衣服,那个时候的最大的记忆还是感觉饿,每年上半年还好些,家里还有些晒干的馒头干,偷偷的往书包里塞两个,课间饿的时候还可以嚼两下。等到秋天的时候就什么都没有了,老是饿的肚子咕咕叫,那个时候家里盖好了房子,欠了不少钱,种田本来就没有多少收入,有点钱都用来还债了。过年也没有什么新衣服,很少的,10岁生日外婆给买了个真空棉的棉袄,我一直穿到18岁上高中,好在姑姑每年回来,还能给带些穿的和吃得,那时乐的就跟过年似的了。

上高中又换了个地方,离家就更远了,好在住校,生活还简单些,但是高中的生活确实太辛苦了,大家都知道江苏南通的教育全国一流,但是又有谁知道作为我们这些承受教育的人又付出了多少,记得我们的早读课是早上6点,我们每天5点多些就要起来,还要上早操,然后去教室早读,晚上自习课到10点半才下课,天天如此,每一个月才能放假两天,暑假,寒假还要补课,我们高考考的是大综合,我们要学所有的课程: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但是这些课本就有半人高,还有那些复习资料,参考资料,什么宝典,秘笈,试卷,秘卷,什么什么的,身边的人都是天天这样辛苦,所以那个时候也感觉不到有多辛苦。高中正是我们长身体的时候,住校的伙食很差,所有那个时候还是感觉到饿。还好,三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后来考上了大学,第一次出我们县城,进入了大都市,接触到很多很大自己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东西,感觉自己的生活都是全新的,生活环境彻底变了,但是我还是感觉自己生活的那个小地方挺好的,现在也经常想以后到老家定居,但这不意味着我把家乡误读着天堂,虽然经过了这么些年的改革,但实际上农民得到的实惠太少太少了,就凭着一亩三分地,就想脱贫,那是天方谭,痴人说梦,太不现实了,农村基本的情形还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每次我回去都有种负罪感,虽然我在城市中也只是个匆匆的过客,但是在他们眼力,我就是个见过大世面的人,是第一个考上省重点高中的,是第一个考上大学的,是第一个考上研究生的。那些早就不上学在家种地的老同学越来越羡慕我的生活,我却越感到无地自容。在他们面前,我确实有一种背叛的感觉,因为自己没能跟他们一起承受祖祖辈辈遗传给我们的命运而负疚不已,好像我的逃脱而增加了他们的苦难。当然,事实上我只是没有用跟他们一样的方式承受那些东西,我所承受的命运的摧残比他们也少不了哪里去。而且我是躲在城市的夹缝里独自承受,独自咀嚼,这种绝望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的。

我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思维总是受到这种身份的牵扯。每次我看见城市里的老太太或者中年妇女牵着一条小狗遛弯儿,我就想她们与其和一条小狗交流感情,还不如与人交流,如果收养一个农村的孤儿,不比养一条狗更有感情,更有意义吗?时下这个社会为什么这么难进行人性的沟通?我想我所这句话的时候你可能要说我说的有些无理取闹,不近人情了。我心里想着农村的苦难,想着那些没有学费的乡村孤儿,他们的命运比城市里的一条狗艰苦许多,我由狗想到人的境遇不正是人之常情吗?

我也经常告诫自己,不能每时每刻都用这种眼光来审视这个城市,尤其不能用这种眼光来苛求别人,但是我想用农民的目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已经是我无法改变的本能了。每次回家,还是要下地干活,邻居揶揄说:“你个研究生还下地啊。”我笑了笑:“研究生也要吃饭啊。”身边的朋友还有自己的些弟弟妹妹他们都在大谈名牌,非名牌不穿,非名牌不看,说实话小时候的时候还有些臭美,可是一直没有那个条件,父亲急了就吼:“又没让你露肉,买那么多衣服干吗”现在我对衣服的概念倒是很淡,只要能穿,还真没有那么多的讲究,身上不少衣服都是广告衫,感觉也挺好的,还真应了父亲的那句:只要不露肉,就行。

上回和嫁在上海的姐姐聊天,姐说和姐夫沟通也有些代沟,毕竟姐是地地道道的从农村走出去的,姐夫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生长环境,不同的人生阅历,有时候对一件事的看法可能就截然不同。我能理解,姐也跟我一样,有着地道的农民思维,对生活,对苦难的一种敏感,而有这样的思维,在老城市的眼中可能有时候就是很不可以想象的。两种思维的融合和深层次的沟通,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年两年,五年,六年就能解决的,我想,也许的花上一辈子吧。

我们是作为转型的一代,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我们要从地道的农民往城市里转,这种尴尬的角色,要求我们付出的太多,也许角色的转换可能不一定是最痛苦的,痛苦的而是这种思维的转换,因为我的就是个地道的农民,这种思维根深蒂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