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和瓦尔登湖

2014-02-20 14:50 | 作者:心平气和 | 散文吧首发

《瓦尔登湖》是一本书,瓦尔登湖就是瓦尔登湖。

去年这段时间,在美国的女儿那儿住了几个月,走马观花,浮光掠影游览了凡到美国都应去的一些地方,当然都是女儿女婿精心选择,周密安排,细致策划,亲自陪同。得以饱览了自然风光,参观了历史遗迹,领略了先进科技。感受到了一种不虚此行的满足,上千张拍摄的图片,7—8万字的日记,现在拿出来欣赏和翻阅,恍如昨日。

然而我不想用这些来充塞我的空间,也不想耽搁别人的宝贵时间,我下面说的是一本书和一个湖。

《瓦尔登湖》这本书我们不少人不知道,不少人没听说过,不少人知道没读过,也有不少人知道读过没读进去。

瓦尔登湖我们多数人不知道,多数人没听说过,有的人知道,也听说过,但多数人没去过,没见过。

《瓦尔登湖》我知道,我买过,我读过,但也没读进去。

瓦尔登湖我知道,当然是从那本书上看到的,但我以为150多年前书上说的一个小湖,可能早已不复存在,然而这次在美国却实实在在、真真切切、清清楚楚看到了瓦尔登湖。

游瓦尔登湖不在女儿女婿安排的规划之内,他们不知道有这么个湖,他们也没读过《瓦尔登湖》这本书。

不仅如此,他们来美国三年,对他们工作学习的哈佛大学所在地波士顿都一无所知。我去之前,他们没去过公园,没逛过商场,没游过景点,更没进过娱乐场所。三年只为办理签证事宜去过纽约,其它地方都没去过。

所以我用精心、周密、细致安排我的旅程并非虚言,我这次去的地方,他们以前都没去过,三年时间他们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两点一线。是差钱还是差时间,我不得而知,反正他们是借了我的光,游览了一些景点,当然 我是借了他们的光去了美国。

一天,我偶然想起过去读过的那本《瓦尔登湖》,这是美国一本很有名的书,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和圣经一起评为“塑造读者的25本书”之一,按照国内的思维定势,那么受人们欢迎的书描写的地方,肯定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旅游景点,比如我们的大观园、花果山、乔家大院等等。

女儿查遍了关于旅游景点的网站,并没有瓦尔登湖,但在地图上却找到了Walden,按音译接近瓦尔登,而且距波士顿很近,经过一番详细的查找对照,这里就应该是瓦尔登湖,我自然喜出望外,近在咫尺,剩下的就是怎么去了。按说也不是问题,这么有名的地方,到那儿去肯定很方便。

女儿他们没有私家车,查汽车站也没有通那里的车,美国的公共汽车都是在城市之间跑,不像我们中国乡乡通村村通那么方便,可能是他们的私家车多吧。

我说那我们就打出租吧,女儿当即就否定了我的意见,她说,那是很麻烦的,你要事先和出租公司预约,哪天?什么时间?到哪里接你?要多长时间等等,都要签好协议,而且费用贵得惊人,她说你来这些天,看见几个出租车?真的,没有像我们满大街跑的出租车,那么热情,那么方便,那么快捷,那么又拉又拽,那么和颜悦色,我这才看出老美和我们的差距。转念,可能也是因为他们的私家车多吧。

女儿终于查到,波士顿到康科德通火车,瓦尔登湖就距康科德几公里,走路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于是,我们决定坐火车去游瓦尔登湖。

女儿已经在网上下载了瓦尔登湖的位置图,我们自然心里有底,在康科德下火车的不过十来个人,有5—6个像是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下车后径直向南走,我跟女儿说,他们是去瓦尔登湖的吧?女儿说不会吧,我说问问,她说不用,说着她拿出图,我俩按图索骥,向另一个方向走去。

康科德在我们国内就相当一个镇,可远没有我们的任何一个镇那么繁华,没有那么多高楼,没有那么多商家,没有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人流,我俩走在街道上,有一种冷冷清清,满目萧疏的感觉,但是路两边一幢幢不那么紧凑的,漂亮的屋舍,还是吸引了我,拿出相机拍了下来。

女儿不断地查看图,我们过了两个路口,想打听一下,可遇不到一个路人,只好按我们的判断前行,后来终于看到前边有三个人,两个大人和一个不怎么小的孩子,看样子是一家人,我们赶了几步,女儿和他们打招呼,他们很热情,说我们去瓦尔登湖的这个方向是对的,简直走就行了。

又走不远,我们才看明白,我们走了一个四边形的三个边,而正确的路恰好是我们没走的那条边,可是图上确实没有标,叫我们走了冤枉路。

我们终于走出了镇里,由于人家的指点,前边还看到了路标,我俩就可以大胆地往前走了,路上仍然没有过往的行人,偶尔有车辆通过,我们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目的地—瓦尔登湖了。

在路上隔着树枝的间隙就看见湖水了,我们顺着一个斜坡路下到湖边,哇!湖水碧绿、清澈、幽静……,好了,以我的拙笔来描述这里的景色,该是多么自不量力、多么愚不可及,多么费力不讨好。好在我们用傻瓜相机拍摄了也不怎么聪明的图片,但完全可以看出这里的青山绿水,湖光山色,秀丽美景。

我们忙不迭拍照纪念,就像那些好在景点刻上“×××到此一游”的人一样,当然不同的是人家想流芳千古,我们则用来作为向人炫耀的资本,这里人不多,拍照无需排队,不用见缝插针,任何角度可以随便拍。

等拍照完了,细看湖面时,又感到一丝的失落,美则美矣,但太小了,长约半英里,周边长1.75英里,面积61.5英亩。不用说和我们的洞庭湖、太湖比,就是我们家乡的圣水湖,也要比它辽阔得多,要大气得多,与之相比,这里像个微缩的盆景。然而,我们蹲在湖边,可以看到清澈的水里鱼儿在游,用手捧起一捧,喝下去,没有任何异味。而我们的湖水不是常常告急,污染严重,鱼虾死亡,藻类爆发,水质浑浊,危及到人们的饮水吗?大则大矣,闻不得,喝不得,当然也就看不下眼了。

《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在书中说:“瓦尔登湖风光秀丽,但并不雄奇,不足称道。偶尔一去之人,没有隐居湖畔的人,未必能领略它的魅力。但这个湖以深邃和清澈而驰名远近,值得大书特书。”而我们则对大有一种病态的贪求。

这里没有任何建筑和相关的设施,没有楼台亭榭,没有九曲回廊,没有岸边码头,没有舟船轮渡,没有小摊商贩,没有兜售叫卖,没有售票入口,没有管理服务,没有旅游景点应有的一切。瓦尔登湖,湖里的水,水中的鱼,四周的山,山上的树,树上的,就是这里的一切,就是这里的主人。

沿着湖边有一个不到1米宽的小道,如果对面来人只能侧身通过,如果在季,湖水水位上涨,就会漫过小道,人们只能站在湖边的进口处望湖兴叹。所幸我们去时是最好的季节,金秋十月,天高气爽,湖水碧绿,满山红叶,小道畅通无阻。

我和女儿边走,边看,边拍照,走几步就要拍几张,从哪个角度看都美,就像看一个美女,她笑时阳光,她愁时妩媚,她哭时凄美。我们很怕错过每一个画面。

我心中一直有个疑虑,我跟女儿说,这么好的地方,他们为什么不开发旅游景点?她说,在地图上看,像这样的地方附近就有十几处,有的湖面比这大。美国的景点都是像黄石公园、科罗拉多大峡谷、尼亚加拉大瀑布、千岛湖、威夷那样的地方,美国人不缺乏和大自然的接触,在城市里自然的水面,茂密的树林到处都是,如果想去野外,开车出去无需多远就可徜徉在自然的景色中。

叫我想起了我们的自然保护区,辽阔无边的草原,一望无际的湿地,沉寂千年的原始森林……。都在大搞开发,修建楼台亭阁,雕梁画栋,豪华宾馆,高级酒店,修铺路,把好端端的自然景观弄得五光十色,花里胡哨,就像一个清纯少女被涂抹成一个丑陋不堪,拙劣滑稽的丑婆娘。

我们消费着这些不可再生的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享用了子孙后代的幸福,预支了人类未来的财富。

和女儿不到半个小时,就到了梭罗小木屋的遗址。其实瓦尔登湖就是因梭罗和他的小木屋闻名于世的。

亨利•大卫•梭罗,1817年7月12日生于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回到家乡,执教两年。他于1841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默生的家里,当门徒,又当助手,并开始尝试写作。1845年3月,他向别人借了一柄斧头,就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

到瓦尔登湖畔,他是想找一种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伐木造屋,掘地种粮,捕鱼狩猎,他吃湖里钓上来的鱼和自己种出来的豆,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然后拿这些到村子里去换大米。他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

他不吸烟不饮酒。他精确计算出维持最基本生活所需要的花费:造屋用去28元1角2分,生活一周需2角7分……这样推算下去,他发现一年中只需要工作6个星期,就能挣足维持健康生活所需的金钱。

梭罗在悠闲自得的耕耘垂钓,散步泛舟,采果狩猎,用大量时间享受自然的同时,他每天还在读书、思考、写作。他用心观察自然、用身体验自然、用脑思考自然,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探索周围的一切。细微地注视湖水的纯静透明、林木的葱郁碧绿、动物的活泼可爱、收藏的沉甸果实以及四季变化,天的来临,日的湖面,太阳升起……

顺着蜿蜒的小路我们来到小木屋的遗址。遗址早已空空如也,只剩下两根木桩支着一块木牌子,周围堆放着一些石头。木牌上写着“我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是生活会教给我、而我却没有领悟到的,想知道假如我不到这里的话,当我临终的时候,会不会对自己没有经历过的生活毫无察觉。”木牌不远,石桩围着的长方形就是小木屋的具体位置。

没看见小木屋,我们深感遗憾,我们只好继续欣赏瓦尔登湖的美景。我自然想到梭罗,他曾在湖光树影中荡舟垂钓,在美妙动人的鸟鸣声中聆听,在没有惊扰的宁静中凝思冥想,他在这里选择了最简单的生活方式。

我们继续边走边拍照,尽管我们走的也很慢,但走完周边1.75英里(2.82公里),才用了两个小时,走了一圈回到原点。我们顺着斜坡上去,隔着公路南边就是一个不大的停车场,我们过去准备用餐,来时我们自己带着做好的食物和水。但看见一些人往一个地方走,我们也跟过去,原来小木屋在这里,我们顾不上用餐,来到小木屋前。

这是依照小木屋原有的模样复制的,眼前的小木屋显示出一种原始的感觉,班驳的白桦木透露出岁月的沧桑。小木屋,里面的摆设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三张椅子、一盏煤油灯、一个平锅等基本的日常生活用品,梭罗就是在这样简陋到极致的条件下,生活了两年多的时间。

小木屋的旁边有一尊和真人一样比例的梭罗塑像,他既不高大也不强壮。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美国历史的巨人,文学的巨人。当然这并不是梭罗的追求,而恰恰相反,他要过一种寂寞、简单,默默无闻的生活。

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他要简化生活,把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

当然梭罗并没有逃避人生,他一生都在反对蓄奴制度,有着强烈的社会责感,他一直支持美国南北战争前夕反奴隶制的起义领导人约翰•布朗。他到瓦尔登湖居住,只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但他说“我不希望有任何人采取我的生活方式”, 可是他在喧嚣的世界中寻得的一个幽雅僻静的去处,对我们当下放慢疯狂追逐财富的脚步,减少随心所欲的需求,克服永不满足的贪欲,是不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梭罗1847年秋天离开瓦尔登湖,回到他的朋友和导师爱默生家继续研究、写作、讲课,1854年出版《瓦尔登湖》,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甚至有人提出责难和挖苦,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体验到作者思想之深邃,认识之高远,甚至有一段时间,很多梭罗的仿效者,也引退林中,在森林、湖畔建造茅舍,成为美国风行一时的时尚。

《瓦尔登湖》传到中国,最早是1949年3月出版了徐迟的译作《瓦尔登湖》,1982年出版了修订本,但在国内没有多大影响,1989年诗人海子卧轨自杀时,身带4本书,其中一本是梭罗的《瓦尔登湖》,为此书平添了一道神秘色彩。1996年作家徐迟去世后,他的译作《瓦尔登湖》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近些年不少的出版社和译作者又出版了各自的版本,已有十几种之多。

我最早接触的是吉林人民出版社的《瓦尔登湖》,也是徐迟的译本,它是绿色经典文库的一种。我读书即杂又乱,无目的无选择,跟着感觉走,买了这本书后,读了几次也没读进去,徐迟先生在《序言》中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我方才警醒,在一个喧嚣浮华的商品经济大潮里,在一个追名逐利的社会环境中,读这样一本书,的确不合时宜,几次翻翻又放下。

也许是越是弄不懂的问题,头脑中的印象越深刻,才有了这次到美国,想看看瓦尔登湖的愿望,而且轻而易举地得以实现。

回来后,我找出那本尘封已久的《瓦尔登湖》,按说已是社会舞台下的看客,名利场外的旁观者,家庭角色中的闲人,也算野鹤闲云,心无旁骛的我,心也算静了,但读起来仍感难读、艰深,有的地方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我还是读完了这本书,书中主要是讲述作者在瓦尔登湖两年生活的经历和思考。

他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

书中说,人类的需求主要分为这样几个部分,食物,住所,衣服和燃料。食物为人体提供热能,住所,衣服从外部保持人体的温度,燃料是烧制食物和抵御严寒之必需。其实大多数的奢华生活根本就没有太大的必要,反而成了人类向前发展的障碍。

可我们的实际生活怎么样呢?

住所追求阔绰豪华,人成了房屋的奴仆。不但要花巨资购买,还要装饰装修,维修清扫,各种家具和电器充斥房间,无休止的整理擦拭,占去了房主人的休息时间。一个个房间完全疏离了家庭亲情,冲淡了生活的温馨

衣服的作用一是遮羞,二是保持身体的温度。现在人们买衣服却是讲究时髦,追逐新奇。要绞尽脑汁,要考虑别人怎么看,要看社会上流行什么,一旦有的人引领潮流,众人紧随其后。衣服成了一个人展示形象,显示身份,表明尊卑的道具,完全丧失了衣服的本来意义。这还不算,一个人若面对衣橱里十几,几十件衣服而犹豫不决,无所适从,费尽心思时,你还有愉快可言吗?当你穿上选好的衣服走出去,觉得不合时宜,你不会后悔莫及,心情沮丧吗?

再说食物,过去有一句话,“民以食为天”,其实是不确的,应该是“人以食为天”,包括官,包括皇帝,食物都是维持生存最基本的物质。现在人类把吃已经发展到了极致,吃什么?无所不吃,大鱼大肉,山珍海味,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长的,大的鲸,小的蛇、鼠、蛙、果子狸、蚂蚁……。怎么吃?炖、熬、煎、炒、烹、炸、馏……。我无法概括和描述食物的种类和做法,如果编一部食物辞典,也该是一个大部头。我要说的是,食物已远远超过人类生存的必需,过度的,不合理的,不科学的饮食,已经使身体不堪重负,致使各种疾病缠身,乃至危及到人的生命。

我们当然不能效仿梭罗的生活方式,不可能过他那样简朴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减少那些无休止的欲望,放弃那些无限扩张的追求,身居陋室,布衣素装,粗茶淡饭,心安理得,岂不快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