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

2008-08-14 16:51 | 作者:翩翩起舞的蝴蝶 | 散文吧首发

自从月亮被多情的人们赋予了多种意象后,那个流溢着银色光芒的天体便成了一种最具诗意的象征。古往今来的文学家、艺术家们一次次包装它、充盈它,并不自觉地将那种包装变成了另一种独具魅力的思维艺术。不过,尽管文学家和艺术家们都喜欢“满月”,但激发其创作灵感的却多半是被云彩略微遮住甚至完全覆盖的“残月”。因此,我认为,月亮的魅力恰恰只有在薄云的遮挡下才会完全展现。尤其当薄云在月亮旁边轻轻地荡来荡去时,那轮忽圆忽缺、忽明忽暗的月亮更平添了几分神秘和魅力。这样的月亮最有韵味,因为它刚好处在两种情感的过渡点上,既不完全隐没,也不完全展露,让人可以在一种值得回味的情思中陶醉片刻。

月光承载了太多令人浮想联翩的故事,因此它也成了一个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传奇。嫦娥的故事被无数代中国人反复讲述,人们相信在那个最美丽的地方一定住着一位最美丽的女性。国人将能想到的一切美妙的事与物都放在了她身上,但前提是她必须耐得住一世一生的寂寞。人们流连于头顶上这个不老的神话,流连于神话中那种融汇了仙气与人气的凄凉之美,亦流连于一个历经许多代编出的“悲剧”。嫦娥的愁渗透到了悄悄飘落的桂花瓣上,那么多,却只能一层层地堆积着,因为那些凡夫俗子们只会在消遣时挑走一两片。这种感觉很浪漫,却也足够凄美。

由于月光毕竟和“浪漫”沾了一点边,所以欣赏它的人也不妨“浪漫”一下。那种淡淡的银色光芒极容易让人进入冥思的状态,也很容易将古今中外一切能想起的好段好句全部聚拢在一起,然后独自品味。在月光——尤其是在这种能够变换意境的月光——中,人的头脑很容易被诸多既复杂又简单的东西占据,也很容易想起无数双凝视月亮的眼睛,想起很多在凝视中产生的艺术元素。许多人愿意相信窗外的这轮月亮就是宋朝那位想要“乘风归去”的东坡居士凝望过的那轮月亮,就是李白凝望过的那轮月亮,就是《思乡曲》中那滴随时都会落下的眼泪

静静看着它的人总是乐于一遍遍地把玩那么多在月圆月缺中沉淀下来的思想瑰宝,又试图在把玩的过程中找到一个或多个“对应点”;如果找到,也只会恬淡地笑一笑,绝不肯搅扰了那份宁静。这些瑰宝大多是一批批愁肠百结的倦客在无意中创造出来的,他(她)们一旦看到了一轮不完整的月亮,月亮便极容易成为“消极”情感的导火索,以至于创造出了一些经典姿态——一些将个人情感同自然现象完美对接的姿态。

我想,除了月球之外,没有哪个天体能够被赋予如此多的情感,因为没有哪个人肯对太阳或星星倾诉心语。于是,千百年来,它总是静静地听着,并将所有话语细心珍藏,然后一如既往地做一位倾听者。它的沉默让凝视它的人略显孤独,但正是一个个孤独的人才构成了思想世界的喧嚣,才让孤独改变了性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