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花开

2018-04-08 14:33 | 作者:文生 | 散文吧首发

羑河纪实之七十四

油菜花开

文生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们石林黑塔村有一道亮丽的风景,在乍暖还寒季节,村北铁路旁边的油菜花开了。

那时农村是普通的贫穷,表现在衣服上,就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三老四百色衣。百色衣说的是衣服上有各种各样的补丁。

中学生们的衣服比较好,大多外面穿整齐的粗布褂子,那是家长想办法照顾上学的孩子,里子还是有补丁的衣服当家。

在乍暖还寒季节,我们这些在村北中学读书的学生,穿的衣服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有的还穿着棉衣,太阳出来后还会悟的汉津津的,有的把棉衣里的棉花掏出来当夹衣穿,有的穿单衣,天还 寒时身子会冷的发抖。

在杨柳吐新绿的风景中,我们匆匆下学,在小麦的拔节声中回家。

与小麦相伴的是油菜花也在陆续盛开。也许我们天天路过油菜地,变得熟视无睹,也就不觉着金黄的油菜花有什么好看的。

铁路是汤鹤线,在我们当时的村北,铁路北面就是俗称三十亩地的地方,是我们村里少见的大块平地,自然是村里的好地,特别是有了水渠后,就更是好地了。

我们这里原来的不种油菜的,但是当时提倡科学种田,生产队也就划出小片地进行科学种田,主要是种本地不种的庄稼。比如说,我们学校前面,也就是油菜地前,有一块地曾种过稻子。种稻离不开水,稻地也就在水渠旁边,因为地的保水性不好,所以用水量就特别大,抽水渠水离不开电,而当时的电力不足,为了电,不知跑了多少回。于是在地头上还打了口井,按上水车,给毛驴带上眼罩,让毛驴一圈一圈地拉水车抽水。

有人说,还不如用更先进的旱作水稻。也有人说,还不如种基本上靠喝老天爷下的水长的玉米。对于大米,人们还认为不如小米耐饿,也不如小麦实在,产量也没有玉米高,还得费那么大的劲儿,再说只种小块稻地的育秧成本太高,于是就不种水稻了,但科学试验种田又不能停。

这样油菜就成了科学种田的产物。对于种油菜,人们是赞成的。那是人们实在是少油,平时就是咸菜和水煮菜,人们一脸菜色。看孩子实在可怜,大人才挖一小指甲大的猪油炒点菜。那时的铁锅普遍是红红的,就是缺少了油的滋润。种油菜多多少少能解决油料的问题。

我们回到家,勿勿吃罢午饭后,就往学校赶,不要以为我们这是为了学习,我们是为了看风景。前面说过了,我们是不看油菜花的。我们是看那些从城里来油菜地边看油菜花的人,看城里人在油菜地边上来来回回选照像的角度。

为了防止人们进菜地,菜地周围用酸枣剌丛围起来。人们也就自觉地不进菜地,在菜地边忽悠选角度,照像时要把欢快的人们、黄色的菜花、绿色的火车、远处的青山处理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中午一点多点,汤鹤铁路上就有绿色的票车过来,这时从城里过来的人,站在油菜地边,以绿色的火车做背景,在选好角度上照像。

我们也就围着照像的人看,把照像的人当风景看。照像的人也会把我们当风景拍进去,比如某个正在往学校赶的同学,因为还在远处,在像里就显的小,就成为像片里的一个点缀。

还有不知从何处飞来的蜜蜂在人们头上盘旋。

说起来我们对照像很陌生,只是在小学毕业时照过集体照。照像时要一本正经,听照像师傅指挥,眼看照像机,嘴里要一齐说“茄子、茄子”,照完像后,大家觉着饿。

我们对照像好很好奇,在照像人后面看人家照像,和我们毕业照的立式大匣照像机不同,他们是用小巧的手携式照像机。

火车开走了后,照像的人们也走了,我们一边住学校走一边闲聊或嘲讽。

嘻,人在像机里头是朝下的。

你瞎说。

真的,不信你去看看。

听老人说,照像会把人的灵魂也摄去的,原来是让人头照下呀。

真是个老封建。

就是,这在讲迷信。

人在相机里是头朝下的,这是有科学道理的,没学好透视成像?

你学好了?还不是也去看人家照像?

有一天,我们吃了饭后赶到铁路边,看见有一个女子身穿绿色的军装,军装那年月人们最穿时髦服装,围着一个红头巾,和一个男的在菜地边在路边来回走,那个男的穿一身蓝白相间的海军衫,他们俩在油菜地沿一边走一边说笑。蜜蜂伴飞着他们。

后来我们发现不对劲,他们虽然也和别人一样,选择照像的角度,但那个男的手里并没有拿着照相机。

我们认为,可能先踩个点,毕竟借个照像机不容易,用的时间,但是票车过来后,也没人过来给他们他们照像。车开了后,他们俩也离开了。我们边走边聊这事。

有同学说:也许是人家没有及时把相机送过来吧。

知道情况的同学说:他们在私下里搞对象,但家里不同意。

于是我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

男的家里穷,兄弟多。他穿的海军衫是借来的。

女的有文化,身份高。她穿的军装也是借来的。

现在倒过来了。女的家里平反了,正在准备回城。她能穿军装照像了,肯定也要回城了。

男方家本来就不同意,现在就更不同意了。

女的不是身份不高了么?

是身份变的更高了,是城里人了。

看来男的根本就没有托人去借照像机。

是借不来。

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这么远,谁能听出来?

不用听。可以想象出来,女的肯定让男的去考学。只有男的考上学了,才能到城里,他们才能继续好下去。

考上学好难的。那个男的脑子就是再好,可他才是小学毕业。咱们初中学习好的都不敢说能考上好高中。他小学毕业的去考大学?

要不就去当兵,然后在部队上提干。

去部队当兵提干也不容易。

男的并不笨,种地是好手,会种棉花,会种大米,会种油菜,虽然这些东西在咱们这里长的不好,但都能种成。种了棉花就能分上棉花,就能多积布,你也不会这样穿衣服了。种了稻子就能吃上大米,人也洋气。种油菜也是,我们就能吃上菜油。

咱们应该希望他们能成。

懒蛤蟆还能吃上天鹅肉?

要是男的家里不那么穷,不早就吃上了?

还是很难说的。没听说过,就是结了婚还有离婚的么?

他们为什么这样?

为的是留个念想。

因为油菜花开的短暂,人们到铁路边看风景的时间也就不长。

现在想来,那时的生产队就是个放大了的自给自足体。

我们那里是一年两熟,种了油菜后基本上只能一熟。

现在村里的人们还是依旧种小麦、玉米,小米了。棉花、大米、油菜不种了,都是买现成的布、米、油。

汤鹤线上的票车因没有客源,早就不开了,人们自然也就早就不来照像了。

后来瓦日铁路在这里交会,当年的油菜地的一部分现在成了铁路。

当年的场景,多年后,还是让我难以忘怀,我看到了风景后面的东西。

然而谁的青不曾有过蜜蜂伴飞的岁月

后来,听说,他去了油菜花开的地方打工。

大约,油菜花开也永远留在她记忆中。

羑河纪实系列均为原创

2018年4月7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