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书香

2018-09-23 11:45 | 作者:梧桐秋雨 | 散文吧首发

之交的小镇之,已褪去了白天的闷热,卷起窗帘一角,丝丝凉爽令人舒适。我倚在窗口,贪婪地享受这份清凉。从黄昏开始下,时而噼噼啪啪,时而滴滴答答,酣畅淋漓,雨韵神奇,时轻时重,时急时缓,似有无限的蕴意。

凉凉的雨夜,正好读书。听着雨声,读着余秋雨的《借我一生》,到那心悦处便一字一句地吟诵,到那哲理处便反复品味,到那感人处便细细咀嚼,任骤雨叩窗,任夜风缠绵。

无边的思绪穿梭在时空中,往来于书中那艰辛的岁月里。心,也在浓郁的书香中荡漾着涟漪。

说实在的,已很久没有如此认真地读一本书了,这几天重读于秋雨《借我一生》,文中精妙的构思,凝练的语言,厚重的情感,通俗的比喻,……都叫人回味无穷,令我震撼的依然是作者的苦读生涯——

文革期间,他在盛钟健老师等的帮助下,寄居在奉化大镇的半山老楼,在那座“蒙尘日久,处处巧败”,以蒋介石名字命名的“中正图书馆”里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孤居苦读,那处被世人所遗忘的半山书屋成为了他的精神粮食。彼时,那里没有地方吃饭,山下有个简陋的食堂,但一上一下要走很长时间,因此只能几顿合成一顿,基本处于饥饿状态;本有一说“饮水以充饥”,但那里也没有一个地方可以煮水。唯一的好处就是“有书可读”,他一头钻进书堆去,不分白昼黑夜,遨游在上万册的书海中。

一九七八年,三十三岁的余秋雨决然辞去全国艺术理论研究会秘书长之职,离开热闹、离开功利,在那间斜顶朝北的十三平方米的小屋开始他人生的又一场孤居苦读生涯。在这个狭小的屋子里,他“一句接一句,一篇接一篇,一位大师接着一位大师,一个国家接着一个国家”地读,“我终于把世界历史上出现 过重要思想文化的十四个国家的相关资料读完了。”毋庸置疑,他是博览群书的,1983年出版的68万字的《戏剧理论史稿》便是他厚积的结晶。

他一直在读书,终成学者;成为学者后,他依然在读书。

书香浸润了他的人生,书香也温润了我的雨夜。

雨依然下着,人的一生中不知道会遇到多少个这样的雨夜?但弥漫着如此书香的雨夜却唯有今宵,此时,雨声沙沙,夜风柔柔,书香缕缕,如此醉美的雨夜,为岁月点起了别样的明灯,伴着你我从无知走向有知,从翩翩少年走到迟迟暮年。

有雨的夜有韵味,有书的夜有诗意。翻开书来,生命则多了诗意与韵味。向漫长岁月借个朝夕片刻,与经典为伴,享受静好时光

把书合上,拉开窗玻璃,外面的雨已经小了,窗台下的茉莉又抬起头来,清新的空气中似有它的一缕的清芬,钻进了窗口,拂过了书页,萦绕在书桌之上。

雨夜,书香,花香。

心,旷也;神,怡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