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白杨树

2011-05-14 22:08 | 作者:可可西里 | 散文吧首发

散文·李明洁

关于白杨树的一点印象,最早源于茅盾笔下那篇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其时我正在天府之国的一隅读初中,周围尽是秀竹袅袅、苍松翠柏的景致。在同学们一遍遍抑扬顿挫朗朗的读书声中,我第一次对生长在故园外的白杨树产生了崇敬之情。

许是命运使然,在1984年那个燥热的天,我随平反的父亲重返“风不度玉门关”的敦煌。这时,我才能如此近距离用心抚摸她那银灰色的泛着晕圈的皮肤,正如大师所写“笔直的干,笔直的枝,一丈以内绝无旁枝,一律靠拢”,没有婆娑的姿态,她算不上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

当你走近戈壁瀚海,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之情从来没有这样强烈,使你不得不喟叹生命是那么卑微与羸弱。茫茫戈壁,寸草不生,孤寂而荒凉。降量少,土壤碱性大,令许多生命望而却步,然而白杨主宰着这里的天空。由于它耐旱且生命力强,在连绵的农田周围它像哨兵一样挺直脊梁抵御风沙侵袭,守卫一方土地,庄稼才有了收成,河道才不会干涸,家园才不会毁掉。

1989年我从技校毕业,分配到离天更近的花土沟采油厂。在金沙漫漫的西去路上,我们的车像是行进在漫漫的月球表面,时间凝固了,参照物没了,一种巨大的孤独感从心底升起。花土沟,铝盔朝拜的地方,是流淌黑色血液的战场,工作生活条件异常艰苦,这里曾演绎着父辈艰苦的创业史,承载着多少血与泪的辛酸岁月。毋庸置疑,白杨树跟我们的生存环境一样艰难,但它们伸向苍穹的信念永远不会改变。

到现在我才真正明白近不惑之年的父亲当年为什么要执拗地回到他年轻时向往的西北高原。父亲1956年毕业于川大物理系,分配到西安地球物理勘探研究所,当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吹响进军柴达木的号角时,他第一个报名加入到西去的洪流中,老茫崖油沙山都留下了他跋涉的脚印。他被提升为技术员,由于平时写点打油诗以及“劣等”的家庭成份,在那个荒诞的年代,荒诞的理由使他成为“右派”被遣送回原籍。春去秋来,岁月无痕,父亲以及和他有同样遭遇的石油人最后又回到了油田,无怨无悔地把最后的光和热献给油田建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荣辱皆忘,宛如默默生长在戈壁荒原上的白杨树,坚韧地把根扎下来,延续着一代又一代石油人的想。

这不正是白杨树高贵的品格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