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书

2011-10-25 01:59 | 作者:匈牙利的夜晚 已与我无关 | 散文吧首发

她今年八十岁,这对她来说是个不可思议的年龄。她的父亲活了三十多岁,母亲稍好些,活了四十多岁。从遗传的角度来说,她自己都难以相信自己可以寿登耄耋,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她就像一棵老树,虽经历过了无数的狂风暴,却依旧坚毅地活着,乐观地等待着明日清晨所照射出的第一缕阳光

时光倒退,回到1931年,那一年她出生。她是一户中农的女儿。由于在那个年代,由于在那个家庭,她没进过

一天学堂,没有跟老师学过一个字,她的肚子里只有高粱米和棒子面,找不着一星半点儿墨水。

后来,在家中长辈的安排下,她嫁人了。嫁给了一位曾经是地主家二公子,念过私塾的文化人。自此往后,她便踏踏实实过日子,安安心心带孩子,方圆五里就是她的天地,从未逾越。直到有一天,她的丈夫告诉她,要举家前往陕北,那个当时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参加水利建设工作。听完,她哭了,哭得很痛,很痛。不为别的,只为一去千里外,远离故乡,远离这片她生活了近三十年的地方,心中万分不舍,但最终,她还是去了。

黄河边的寒风凛冽,窑洞里的缺吃少穿,这些都不算什么,最让她难受的是见不到除了自己的丈夫和儿女再也见不到一个亲人,除了自己自言自语再也听不见一句乡音。她想念自己的家乡,想念身在家乡的母亲。浓浓乡愁,她说不出来也写不出来,她知道自己没文化。她的丈夫经常出差,每每都会往家写信,她看不懂,只有托人给她念,然后再请人家写回信,这一辈子,她也从未亲自提笔给自己的丈夫写过一封信,她不会写,那些方方正正的汉字对于她那个年代的农村妇女来说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是非常神秘的。

她也希望自己有文化,能识文断字,也想像她的丈夫一样读书看报,曾经丈夫的单位是办过一个“干部家属扫盲班”的,她也满怀欣喜的报了名,只上了两天学便不上了——家里还有四个孩子没人管。她就这样与知识失之交臂。有文化,这个是她一直珍藏在心中的一个,然而一直未能如愿。

虽说学习了,她还是睁眼瞎。但是,这两天的学习却使得她更加坚定了一个想法:绝对不可以再让下一代吃没文化的亏。

一家子六口人,全靠她丈夫每个月五十多块的工资过活,还算宽裕。但是,她要把一个儿子三个闺女全送到学校去,还要拿出钱来给他们定报纸、杂志,这日子就紧了许多,她从无怨言,她说她知道,只有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后来,儿子考上了名牌大学,三个闺女也都高中毕业,这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加之当时陕北那么落后的教育体制之下是个了不起的事。她的梦,儿女帮她圆了。她,成了众人心目中的“英雄母亲”。

时光荏苒,岁月更迭,儿女鬓间不知何时也已染上了秋霜,最小的孙儿都初中毕业了,她老了,是该颐养天年的时候了,但她的心不老,因为她还有一个梦……

那天,她不知在哪里翻出来小孙儿小学五年级时的一本语文书,虽都被撕成了两半,但她仍是如获至宝般把它捧在手里看了又看,翻了又翻,小心翼翼地将它放在了自己的枕头下面。从此,她开始偷偷学书上的内容,学着写书上的每一个字。但是,她怕别人笑话她一把年纪还不省事,所以学认字的事,她没告诉老伴儿,没告诉儿子,也没告诉孙儿,一直是偷偷的,不叫任何人发现。她经常看孙儿在黑板上写字,自己就在旁边记住怎么写,当然,还是偷偷的。有一次孙儿问她会不会写字,她不服气,便说:“那有什么不会的!”孙儿把手里的粉笔给了她让她写,她就在黑板上写下了此生第一次亲笔写的自己的姓名。在孙儿的啧啧称奇中,她感到心花怒放。以后就更是努力学了。自然,这一切还是偷偷的。

直到有一天,她刚把书从床下拿出来,孙儿就突然进来了,她赶紧转身去藏书,慌乱之中,书露出了一个角,被孙儿发现了,拽了出来。“诶?这不是我的书吗?”“是啊。”“怎么会在您这儿?”“我拿着看来着。”她见“事情败露”就跟他们说了实话,她在等着他们的嘲笑。“您在看?怪不得您会写自己的名字了呢,这上边的字您能认识多少?”等来的不是嘲笑,而是类似表扬的话。她轻轻地说:“差不多全认识。”“我的奶奶啊,您真不简单啊!我问你几个字,看您认识不认识。”莫名的高兴加上莫名的紧张,涌上了她的心头。她仿佛是一个正在接受老师检查作业的小学生,回答着自己孙子的提问。“全对!”孙儿感到不敢相信,近乎叫嚷。而后一把抱住了她,那一刻她是幸福的,她是最幸福的,是她这一生中最幸福的。黄昏的阳光照进了屋里,照在了这对祖孙身上,照在了她的脸上,她那爬满了皱纹的脸舒展了。她真正的圆梦了,自己圆了梦。

她现在耳不聋,眼不花,可以天天看电视,看杂志,并且乐此不疲。要知道,这些东西原来在她的眼中,定是与她无缘的,是知识分子才能做到的,但是现在她也做到了,八十岁的她做到了。她最常说的一句话:“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我呢,是七十七。”她笑了……八十岁,对她来说,不是终点,刚是起点。

她是谁?她是我爷爷的妻子,是我爸的妈妈,也就是我的奶奶,我最敬佩、最的的奶奶。

写在奶奶八十岁华诞之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