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房记

2017-02-20 10:38 | 作者:文生 | 散文吧首发

羑河纪实之二十六

洋房记

文生

洋房,是村民们对处于汤(阴)鹤(壁)铁路线黑塔村和寺望台村之间的一处铁路工房的俗称。

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人还对不少东西,前面要加上一个洋字称呼,比如火柴叫洋火、香烟为洋烟、煤油称洋油、铁钉叫洋钉、水泥是洋灰、铝锅为洋锅、自行车叫洋车、收音机为洋盒子、读过书的叫喝过洋墨水……,有老资格的纯国产货如白瓷小饭碗也躺着中枪,也被称作洋碗,以区别自己用的大黑粗饭碗。铁路工房用机制的砖和红瓦盖的房子自然就被叫做洋房,而且里面洋东西多的很,比如洋镐、洋锤、洋绳(钢丝绳)、洋驴子(摩托车),有叫马达(电动机)的东西,还有水塔。马达把水抽到水塔上,然后水就沿着管子流到屋子里。有老辈人说:“咦,这可真是好,比咱们从水井里打水方便多了,几时咱们也喝上洋水?”与水浇地联想起来,感叹:“庄稼也能喝上抽上来的水,倒是比人能了。”最让人们眼热的是,洋房有专门的电线,不会老停电,我们那里可是饱受停电之苦,家里的电灯成为象征之物,还有电话、洋钟、洋表,也让人惊奇……

虽然运动的风暴多次刮来,让人们别崇洋媚外,别动不动在日常生活用品前缀洋字,可是作用不大,人们在公开场合上说官话,私下里还是这洋那洋的,不然别人不明白你说的话。比如说,媒人向女方介绍男方家的情况比较好,就说:“他家用的是洋火,点的是洋油灯,墙上钉的是洋钉子,做饭的灶上抹了洋灰,烧饭用的是洋锅,骑的是洋车,听的是洋盒子……”这样才能说明男方家过的日子不错。不强调洋,别人就会认为你还在用火镰打火,墙上钉的是木钉,做饭的灶是土台子,用铁锅和砂锅做饭,家里连个自行车都没有,还在听大队的大喇叭……

从历史上说,这些东西最初确实是外来的,中国人做不出来,用“洋”来称呼是名符其实,但是当这些东西我国早已能自己生产时,还用“洋”字来称呼,除了历史惯性外,就是这些东西当年还很少下乡,在乡下还是稀罕的东西。当时很多人家生火还用火镰,点的灯是冒黑烟的杂油,墙上钉的是木钉子,土坯墙是用黄泥和上麦秸抹的,条件好的用白灰抹墙,很少有人家盖全砖房并用水泥抹墙,收音机、自行车、手表也不是谁都买的起的……,其实村子离汤阴县城、鹤壁老市中心也是不到二十里的样子,但是城乡之间的实际距离比地上的距离要大的多。

洋房对我们影响很大,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同于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一个是旱涝保收,农村还是靠天吃饭;一个是工作有严格时间,到时就工作,不象农业上地时间要看天气;还有就是工作新奇,比如说巡道工就是拿着一把长柄的洋锤,走一路敲一路铁轨,凭声音就知道有没有毛病,不知原理的村人感叹道:“这样每月挣好几张大团结也是太容易了”。但是有时也说,他们挣钱也不容易,大天也不能猫在家里,还得出去干活,每天都走几十里路也真是遭罪。

我们这些小孩子们也对洋房好奇,曾多次想进洋房开洋荤,但多半会被轰出:“去去,小孩子家知道什么厉害,这里也能随便进去?这里面都是要命的东西,动了不该动的东西会没命的。”被赶出去的我们就会一声“呸”后说:“吓唬谁呢?有啥了不起?不就是和俺们一样,也得天天得吃饭和拉屎。”

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也就渐渐不再动不动在东西面前缀“洋”字了。乡村虽然生活是异常的贫困,但一些东西也慢慢普及起来。村民也知道了许多东西其实是国产的,继续叫洋名是名不符实了,于是人们称火柴不再称洋火,而是称火柴了;煤油不再说是洋油,而是说煤油,同时也知道了油的品种有好多种,不能再以洋油来统一称呼。有时还以嘲笑的口气说唯洋是举者:“他这是想在土墙上钉洋钉子呢!”当时,我们那里不少新老房子是土砖结合,外面是砖,里面是土坯,墙上抹的是泥,这样的墙是不能钉钉子的,要是往土墙上钉洋钉子,就是做事不靠谱的表现,因为没几天墙上的钉子就连钉带挂的东西都掉下来了。

原来石林黑塔村里远离铁路,隔着一条大沟,有不少人想把房子建在铁路边,被人称为也想造洋房子,说,火车来来往往,还不把土房子给震塌了。但是呢,有能力的人家,确实在铁路边盖上了房,盖的比洋房还洋气,一砖到顶,砌砖时用了大量洋灰,打的是洋灰房顶,有的在灶上还贴上了瓷砖。实行责任制后,人们来钱的路子多了,铁路两边陆续盖起了很多房子。

年轻的一代都念过书,是老辈人说喝过洋墨水的,书本知识多了,说自己不再说“俺”而称“我”,不肯说什么东西都以洋字打头,说真正的洋东西不是这个,是各种各样的原理、公理、定律和公式。物理知识让学生们知道巡道工们凭敲钢轨就知道有没有毛病的原理是什么,也就失去了对洋房的敬畏。只是为了省事,还继续称铁路工房为洋房,同时还保留对洋房的向往,希望能到洋房里工作,因为在洋房工作能获得比种地不知高多少的收获。只是老一辈人叫习惯了,还改不了口,依旧洋火、洋烟、洋油、洋钉的满口说。

农村实行责任制后,人们不再被捆梆在土地上,能出去的都出去打工了,对城里的高楼大厦和工厂见多了,对洋房的向往也不那么强烈了,洋房也就在人们心中不洋了,人们也对它没有好奇心了。对城里那些左一个巴黎小区,右一个大纽约小院,前一个雾伦敦花园,后一个小东京大院等居民小区,心中不禁莞尔一笑:“这都是我们早就玩剩下的。”

随着汤鹤线铁路客车的停运和煤车的减少,洋房也显出老态了,红色的瓦已看不出往日的色彩了。

但是洋就是好的看法,于今还在不少人的头脑中,有的是观念,有的是事实,是观念的不要食洋不化,是事实的要正视、改进并超越。

洋房后来拆了,新建成为一个小火车站,称为鹤壁时丰站,是瓦(塘)日(照)铁路与汤鹤铁路的交会站,这样,洋房也就真正成为历史了,留在了有年纪人们的记忆中。

在车站落成之时,新闻报道上说,周边的村民围观着车站七嘴八舌:“这下可好了,出去打工不用倒车了。”“去日照看海能直达了。”洋房又以新的姿态让人们继续认识新天地,给了人们新的向往。

瓦日铁路目前走的是重载煤车,还不是全线通客车,作为一个在外工作的黑塔村人,期待洋房有一天能停票车,远方的游子重新一下火车就到了村里。

羑河纪实系列均为原创

2017年2 月18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