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风情:【一】大姑娘叼烟袋

2014-06-18 18:53 | 作者:天之骄 | 散文吧首发

咱们东北这嘎嗒有这样的顺口溜:“窗户纸糊在外,反穿皮袄毛露外,养活孩子吊起来,大姑娘叼个大烟袋……”听我慢慢道来!——题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的风俗。风俗是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和习性外在反映。风俗的形成和自然环境,经济基础有关。在咱们东北这嘎嗒就有这样的顺口溜:“窗户纸糊在外,反穿皮袄毛露外,养活孩子吊起来,大姑娘叼个大烟袋……”这样的风俗习惯随着历史前进的脚步,已经谈出了人们的视线,有些记忆也模糊了。现在的人只能在文字记载或者图片上可以找寻到。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哈尔滨冰节传统民俗节上,惊喜看见了大姑娘叼个大烟袋模拟的情景,赢得了很多南方人和年轻人的好奇,纷纷拍照留念,我的思绪也踏着逆向的时光遂道找寻那遥远的故事

我很小的时候,看见过祖辈人的人,大多都抽大烟袋,也看见过没有过门的大姑娘叼大烟袋。那个年代东北农村的每家的炕上,都有两个纸做的“笸箩”,一个是妇女做针线活用的“针头线脑笸箩”,另一个就是装旱烟的“烟笸箩”。抽烟和做针线活一样,是每家妇女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两件事。客人来串门,女主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客人推到炕头上坐,然后,给你装上一袋烟,送到你的嘴边,你抽她也抽,烟雾撩绕,边抽边唠嗑。抽好叶子烟,是待客最高贵的礼俗。烟袋也显示出家庭的富裕程度,最讲究的烟袋嘴和烟袋杆,有铜的,有玉石,有玛瑙的,烟袋杆也分很多种,每个家庭都以有好烟袋为荣。按理说,待嫁的大姑娘,是最文静娴雅的,可是,由于她们从生下来就受家庭“烟熏火燎”环境和风俗影响,天长日久也就慢慢地学会“故捣”烟了,很快就加入了“烟民”之列,叼上了大烟袋。外地人看见了感觉出奇,就总结出这一怪:大姑娘叼烟袋。可见当时东北吸烟风习之盛。

据考,大姑娘叼烟袋始于满族建立的清朝。东北是满族旗人的聚集地,旗人当时是统治阶级,他们生活优裕,特别是未出阁姑娘们在当时都有选妃的机遇,很受外族人尊重。她们平日不操持家务,整天闺锁家门,寂寞无聊,就开始抽烟解闷。形成了“旗人姑娘真叫怪,嘴里叼个大烟袋”的形象。满族姑娘在出嫁的时候,一杆精致的旱烟袋是必不可少的陪嫁妆。这样,这种习惯和风俗就传下来了。旧时满族家庭的“规矩大”,伺候公婆的儿媳,晚上回自己房间休息之前,要给公婆装一袋烟并点着后才走。第二天早上在给公婆“请安”时,第一件事也是装烟和点烟,可见满族姑娘叼烟袋的功夫在结婚以后派上用场了。就是现在,在东北农村婚礼上,还有一项“装烟礼”,新娘子在拜完天地之后,在拜见婆家亲友长辈,要为其点上一只烟,接受烟者的长辈还要给一定“装烟钱”做为见面礼。

大姑娘叼烟袋也是特殊环境因素的产物。东北地处酷寒地区,以农牧业生产为主,男女老少都要上山打猎、下水捕鱼,在地里种田,在草原上养畜,由于蟒蛇等经常出没在森林,田野上,还有各式各样的“小咬”“瞎艋”蚊子等飞虫,它们基本都害怕烟和烟袋油子味,用烟防蛇及飞虫,成为人们常用的自卫方法。

大姑娘叼大烟袋还是女孩子崇尚阳刚之美的心理表现。东北的汉子性格豪爽,大姑娘也不例外,叼上大抽烟更增添一股豪气,你男子吸烟,女人差啥,你的烟袋杆长,我的烟袋杆比你还要长。争取“半边天”,妇女求解放大概还是从东北的大姑娘开始的吧!一个时代有那个时代崇美的标准,我们无法用今天崇美的标准去衡量那个年代的人。对吧!哈哈——

在电影《花为媒》里,我们看见了赵丽蓉扮演媒婆耍大烟袋的滑稽像,在东北大秧歌里也经常看见舞大烟袋老太太憨态。人们为什么还久久地不忘大烟袋,因为它是民族的东西,民族留下来东西是最宝贵的。

现在,烟卷代替了烟袋,在东北这个地方也看不见有人叼烟袋了,大姑娘叼烟袋的历史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想再一次目睹大姑娘叼烟袋,只能去看放在博物馆的展柜里,那绽放着温润的光泽展品,听讲解员讲述那烟袋锅里久远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