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看文集

发帖时间:2015-07-01 18:11 , 百看 | 9条回复,385次阅读
百看文集

——云南印象七

四、缅甸一日

2004年10月7日,我们离开从西双版纳出发,越过中缅边境线,到了缅甸一个小镇一日游。

缅甸是著名的“佛教之国”,佛教传入缅甸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缅甸4640多万人口中,80%以上信奉佛教,佛教徒崇尚建造浮屠,建庙必建塔,缅甸全国到处佛塔林立。因此,缅甸又被誉为“佛塔之国”,千姿百态、金碧辉煌的佛塔使缅甸成为旅游胜地。

一日的缅甸之行很令人失望,因为由景洪去缅甸虽然只有144公里,但基本上都是山路,道路崎岖,车子要跑3个多小时,原以为到的地方是很值得去的地方,可我们实际看到的景点大部分全是这个塔、那个庙,听高僧们讲佛经,其实关键是想让所谓有缘购置香火钱。

另外,在这个所谓的国外的小镇,景点却多是中国人在那个地方开发,几乎所有的景点比如赌场、寺庙、玉石商场都是围绕增加效益这一主题来设置的,导游的重点当然也就是介绍所谓的国外旅游纪念品上。最后算下来,一天的出国游,路上却颠簸了半天,寺庙及购物点又占去半天,留给我们的只是一场苦笑。有诗为证:

走出国门进寺庙,心中落寞听佛教。

匆匆一日境外游,蓦然回首是苦笑。

五、西双版纳植物园

2004年10月8日,是我们在云南这次旅游的最后一天,上午,我们走进了西双版纳植物园。

西双版纳植物园全称为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坐落在允景洪罗梭江的葫芦岛上,为上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菜希陶所创建,距景洪市96公里,占地900公顷,培植有中外热带植物3000多种。这是一座“集天工人工之斧琢成,汇自然人文之精粹”的巨大的森林植物园,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和科学家前来观光考察。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李鹏等数十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先后视察了植物园,有的还种下纪念树。该园汇集了热带雨林中最有代表性的许多珍惜植物,与天然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景色优美、池碧清幽,是版纳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我们刚进植物园,就闻到鸟儿清脆的叫声,还有蝴蝶从耳边飞过扑翅膀的声音。嗅到柚树、菠萝蜜等植物的清香。看到了五颜六色的植物,和游人们的脸上欢笑。傣族女导游带我们参观,并一路讲解。看到了世界上木质最重的黑黄檀木,还有木质最轻的轻木,还看到了巨大的茶树王、勐养象树、板根大王四薮木以及“林中毒王”箭毒木,据说这种箭毒木傣家人称为“埋广”,用此树汁涂在箭头上,野兽顷刻毙命,因此江湖称作“见血封喉”。此外,还有会流血的龙血树,会储水的储水藤,会下雨的雨树,会变味的神秘果……还有苦楝子、榕树等众多的热带树木和藤本植物相互缠绕、互依互从,不知是藤缠树还是树绕藤,分不清究竟哪个是树哪个是藤,分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托,相互包容。

我们沿着鹅卵石路散到了水平如镜的人工湖旁,池塘中生长着圆盘一样的绿叶,一片叶子直径有1米多,可以支撑20多公斤的重量,一个傣族小核能够随意坐在上面玩耍而不会下沉,不仅一般的睡莲无法企及,简直可以创吉尼斯世界记录了,这就是“王莲”。池塘两岸种植着成片的披满“盔甲”的油棕树,这些高大笔直的树木,带来了浓郁的热带风情,它们个个都像威武的卫士,日夜守卫着自己的家园。

植物园里还有苍翠欲滴的绿竹区,在这些竹海中,最稀奇和有味的要算凤尾竹,傣族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歌曲叫“月光下的凤尾竹”,委婉动听。正是:

西双版纳万倾田,最美不过植物园。

芭蕉叶肥孔雀舞,总在云开日出间。

傣族几乎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在西双版纳、景谷等地,傣族男子都要出家为僧一段时间,在佛寺内学习傣文、佛法、天文地理等知识,人们认为只有入寺做过和尚的人,才算有教化。因此,家境好的小男孩七、八岁入佛寺,三、五年后还俗。当他们穿戴一新由亲人护送,吹吹打打,在众人欢笑声中进入佛寺,便自豪地认为已经开始得到了佛的庇护,能长大成材了。

现在9年义务教育,小男孩们便白天上学校学习汉语等科学知识,晚上在佛寺学习傣族文化,十分辛苦。也有的人读完中学,大学毕业之后参加工作,然后再请一周或一个月的假,入寺学习。回家后仍然算是“康朗”,即还俗的僧人。

老百也装模作样的挂个佛珠,在树丛中留影,并题写道:

远离尘埃立树丛,南国风光趣无穷。

廉价佛珠胸前挂,貌似傣家少年僧。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傣族人的年轻女子都称呼为“骚哆哩”,这是傣语的音译。夸奖一位傣家姑娘漂亮时,可说“骚哆哩,好骚,好骚啊”骚,在傣家不是脏话,是指漂亮,姑娘越美,越“骚”。年轻的男性,则称呼为“猫哆哩”。而百看本人就是傣家人喜欢戴眼镜的“猫哆哩”,认为这样的人有文化,而文化人能更好的建设西双版纳,给傣家带来幸福生活。

老百就是个戴个眼镜的“猫多哩”,与美丽的傣族女导游合影留念,也就附庸风雅的题写道:

西双版纳森林密,冰山来客寻足迹。

植物园中花儿艳,最美还是骚哆哩。

离开植物园,我们在返程的山路上,一路观望,在繁茂的林间,半隐着几座幽雅的竹楼。用青翠的竹子建成的房屋,如今已经在岁月中越发苍黄。竹与竹之间紧密地连接,没有一丝修饰。竹楼下的牲畜在自在地散步,竹楼上是其乐融融的一家。正是这种朴实、自然和亲切,才营造出一个个如此和谐的家……

六、泼水

中午是我们西双版纳之行的最后一项——欣赏了一场傣族泼水节活动,四面八方的游客与傣族的“猫哆哩”“骚哆哩”们一起围在一个大型的水池边,每个人的手里都拿着一个塑料小盆,当主持人喊“水、水、水”,喊到第三声“水”时,参加的每个人用小盆舀水一齐抛向天空,在一片锣鼓声中,欢乐的水花从天而降……那一刻,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幸福和欢乐,即使每个人的身上都湿透了,可是没有一个人停下来,大家你往我身上泼,我往你身上洒,仿佛此时此刻大家都回到了童年一样,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水战,相信也只有在这里,泼水变成了一项神圣的活动。

祝福的水啊,尽情飞溅浸润吧!不用管脸上的妆是否已冲淡,也无需为是否会感冒担心,尽情泼吧!泼他个湿湿透透,泼他个笑嫣如花,泼他个幸福长久……

可惜我们因要赶飞机,没时间亲自参加,只好恋恋不舍的离开。

美丽的西双版纳呀,在这个猴年的金秋十月,以其神奇茂密的热带雨林,婀娜多姿的傣家风情和深厚浓郁的佛教文化,就这样轻而易举的将我们征服。

回首再望西双版纳,我痴痴的想,假如我能生活在这里,鲜花四季不败,艳丽的色彩一年又一年地装点着这纯朴的地方。每一天都在春光中度过,每一天都在鲜花中漫步,每一天都在清香中沉醉。原来,生活也可以如此美好。

当你厌倦了都市生活的循规蹈矩,厌倦了大都市的车水马龙,厌倦了浮躁喧嚣的生活,那么还犹豫什么?背上行囊来西双版纳吧。

西双版纳(上)沙发回目录

2015-07-01 18:11 | 作者:百看

——云南印象六

2004年10月6日,我们一行六人从丽江乘机飞到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从飞机场往景洪市区走,处处可见的是高耸的椰子、槟榔等热带植物。放眼望去,枝枝叶叶挂满温情,似在注释着西南边陲儿女的坚贞、大度、勤劳、朴实和好客。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西南,属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湿润区。本区热量丰富,终年温暖,四季常青。具有“常夏无冬,一雨成秋”的特点。一年分为两季,即雨季和旱季;本区热量丰富,终年温暖,四季常青。又因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控制和太平洋东南季风的影响,常年湿润多雨,所以森林繁茂密集,植物盛多。

多雨、高温、潮湿的气候环境,为各种生物的生长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里是我国热带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区,素有“植物王国”、“植物种资源的基因库”、“植物王国桂冠上的一颗绿宝石”等美称。

当我们一行人跟进着导游走近原始森林公园,举目远眺,群山叠翠,众壑回岚。漫山遍野,蓊蓊郁郁,山花烂漫。百鸟争鸣,河水潺潺。好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好一曲美妙动听的交响乐!园中凉风习习,空气中多了馨香和甜润,那是花草树木散发出来的特有气味,是大自然给西双版纳的惠赐。

一、原始森林公园

原始森林公园是西双版纳最大的综合性生态旅游景点之一,公园融汇了独特的原始森林自然风光和迷人的民族风情。

在这片原始森林公园里,有一条水质明净的莱阳河,河谷两岸生长着莽莽苍苍的原始热带雨林。雨林里许多树木高峻挺拔,气势恢弘,为了“稳定”自己的身躯和保证树干的“呼吸畅通”,常长出板状的树根,百年老藤,枝蔓繁多,或缠或绕或悬挂在丛林中……处处显示着热带雨林所特有的气度和涵养。有诗为证:

西双版纳游客来,原始森林谁人栽。

热带季风雨水多,万年古木新枝开。

山泉引路寻花径,铁链作桥通村寨。

莱阳河畔满目翠,植物王国绝尘埃。

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里还栖息着上千种动物,在密林深处,我们看到悠然亭立的鹤、自然觅食的鹿、在古藤上顽皮荡悠的猴、偶尔还能看见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野牛和犀牛的身影,公园中建有占地50余亩的孔雀园,园内栖息着100多只绿孔雀,被称为“孔雀的故乡”。每当身着艳丽服装的姑娘们从这里走过,园内成群的孔雀便会展开美丽的尾屏,与之争艳媲美。在这里,游人可以自由地与这些美丽的孔雀一起嬉戏,拍照。此时,我不禁想起了从这里“飞”出去的舞蹈家杨丽萍,她所跳的“雀之灵”跳出了孔雀的灵气,跳出了傣族人的名气,其实她本人是洱源白族人,但这位“白族面孔水傣细腰”的姑娘,确实把傣家舞蹈跳出了神韵且青出于蓝。

走进西双版纳这片森林,闷热的空气中掺杂着古木的清香和花草的芬芳,在饱含水分的空气中酝酿,令人沉醉。静听远方的鸟鸣,在清脆中带有一丝幽远的回味,欢快而又深情。我有所感悟,世间最美丽的不是高楼大厦,不是马路汽车,不是商场超市,更不是喧哗和吵闹,而是苍天绿树,是蜿蜒山路,是溪水古木,更是恬静和安详。这里的一切繁多而不杂乱,华美而不娇艳,古典而不呆板,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亲切、和谐。原来,最自然的风景才是最美丽的。老百在此留影,并慨然作一首古风而记之:

金秋十月云南游,西双版纳爱停留。

森林千顷谁家种,古木万年何处愁。

悠闲大象到湖边,花翎孔雀飞枝头。

梦萦魂牵奇妙处,诗情囊尽欲难求。

二、爱泥村寨抢亲

除了自然景观外,热情的爱伲山寨让我们体会这里另一少数民族的魅力,“抢亲”是爱伲人婚恋习俗的主要表现形式。爱伲族青年男女先通过种种形式的接触和交往,彼此情投意合,男方就备彩礼到女方家求婚,女方父母故意提出异议,由此引起抢亲,在此事前双方父母经过密谋策划,在约定的时间和路口,小伙子带领村寨的男青年一拥而出,挟持姑娘,把姑娘抢走后的第二天,再次去女家说亲,女方父母见生米煮成熟饭,不宜再干涉,只得表示同意,正式举行婚礼。

我们被导游带进爱伲族寨子里,先是到阁楼的二层了解爱伲族的文化,一下子不知从什么地方窜出七八个爱伲族的女子,手里拿着带蓝色绳子的小葫芦套在我们脖子上,拉着我们在台上载歌载舞,突然一个主持人说“朋友们,爱伲族的抢婚开始了”,话音刚落,我们就被女子们拉着向前方的房子跑去,并抢着要我们快快背她们回来。然后分坐两排,每一排的“夫妻”都按一男一女的方式并肩而坐,男的坐椅子上,女的跪坐在垫子上,就就是要行礼拜堂成亲了。

关键的是最后,我们一定要给“妻子”点嫁妆钱,有一个中年男人可能是“托”,先掏了一百元钱,他“妻子”高兴的举着钞票大声叫着,于是,我们这些塞北的几个傻老爷们为充着面子,也只有纷纷掏腰包的份了,呵呵!

晚上,大家回到宾馆,都有些怅然若失,食欲不振,老百负责团队账务,就在账本上记道:

都说风情数云南,赚得游客错喜欢。

走进爱伲村寨里,美丽陷阱等你钻。

三、篝火晚会

到了晚上,我们参加了一个很特别的晚会——篝火晚会。篝火晚会的现场是在澜沧江边的曼听公园,天刚到傍晚,这里就已是人山人海,公园前面的空地上人满为患、摩肩接踵。

先是看演出节目,金孔雀和银孔雀在台上翩翩起舞,傣家的姑娘和孔雀一起舞蹈。傣族人个个能歌善舞,特别是少女,从小就受到歌舞熏陶,她们把歌舞看作与男孩子入寺为僧一样重要。悠扬的旋律中,姑娘纤细的腰身和孔雀柔软的脖颈一起舞动,迈动的舞步和挥舞的手臂串连成一个个故事,灵动的眼神和繁响的铃声编织出每一个细节。孔雀那华美的羽毛上,闪动的是繁多璀璨的光芒。然后表演的是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异国舞蹈,赢得了观众阵阵热烈的掌声;而主持人幽默风趣的语言逗得大家开怀大笑……

时间过得很快,节日看完,我们就来狂欢了,到了广场,只见一堆高高的篝火熊熊燃起,动听的音乐明朗而欢快。随着节奏,主持人教大家跳起了傣族的舞蹈,简单易学的舞步使人们兴致勃勃,傣族女演员们热情而大方,摆动着柔软的腰肢,与游客自由组合,互相手搭着肩头,傣族人自古就爱水、恋水、崇拜水,舞蹈的众人共同大喊着“水!水!水!”,围着篝火成了三、四圈,开心地转动着,我和同行的办公室主任迅速加入这支欢乐的队伍,一起沉浸在异域风情的激情之中。

“放河灯啦!放河灯啦!”游客们你推着我,我挤着你地去领河灯,在夜幕中,每个人手中都举着一盏闪耀着美丽火花的河灯,大家依次来到澜沧江边,将手中的灯放到水中,让灯带着自己的梦想和愿望顺着江水渐渐飘远。

西双版纳,这个广袤神秘的地方,充满新鲜,带着浪漫。让人忘记了昨天,甚至忘记了自己,却又不愿醒来,只愿长久的沉醉。

昆明世博园板凳回目录

2015-07-01 18:11 | 作者:百看

——云南印象三

2004年10月3日,我们一行六人从云南民族村出来,走进了昆明世博园。

昆明世博园是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设在昆明东北郊的金殿风景名胜区,距昆明市区约4公里。这里原来就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被选定为会址后,兴建了一系列既现代又富有独特风格的展园和展馆。博览园占地面积约218公顷,植被覆盖率达76.7%,其中有120公顷灌木丛茂密的缓坡,水面占10%-15%。

园区整体规划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气势恢弘,集全国各省、区、市地方特色和95个国家风格迥异的园林园艺精品,庭院建筑和科技成就于一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是一个具有“云南特色、中国气派、世界一流”的园林园艺精品大观园。

我们六人才来到主入口,悦耳的音乐就传入耳朵里。入口处的广场上有一个圆形的小花园,上面种着许多各色的鲜花,中心有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左手拿着一面中国国旗,右手捧着一束鲜花,微笑着,好像在说:“欢迎你们!”在入口大门上的江泽民题字的“世界园艺博览园”几个大字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红色的充气门楼书写着“相约中秋、燃情世博、欢度国庆”。看到这一切,让我心潮澎湃,想起了在昆明街头夜市摆摊的江南才子现学的藏头诗,将之题在留影照上:

李府志英世博宾,园满硕果万事兴。

春色云南山川秀,好运常伴众人钦。

园门口,一个精瘦男人毛遂自荐当导游,说他可以边导边录像,然后刻录成光盘送与我们,我们六人相视一笑,且信之。

在瘦男人的引导下,我们一同走进大门内,一个美丽的世纪花钟就出现在眼前,除了时针、分针、秒针和数字以外,其余的全都是用各种鲜花点缀而成的。世纪花钟后面是一个世纪花船,船上的东西也都是用花装饰成的。后面又是四季花溪,哇,这种着的花可真多啊,赤橙黄绿青蓝紫,什么颜色都有,真是成了一片花的海洋。五根用花环绕着的五洲花柱紧跟着它,这五根柱子分别代表着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五大洲。我就以这几个花柱为背景,留下自己的光辉形象,并题诗以记之:

世博园中写风光,诗情囊尽又何妨。

花船扬帆万里行,一路歌舞一路香。

博览园主要有5个展馆、7个专题展园、34个国内展园和33个国际展园组成。五大场馆包括国际馆、中国馆、人与自然馆、科技馆和大温室;七大专题展园:树木园、竹园、盆景园、药草园、茶园、蔬菜瓜果园和会后新建的名花艺石园;三大室外展区:国际室外展区、中国室外展区和企业室外展区。

这个世博园共培育移栽了各种类植物2,551种,200多万株(丛),其中珍稀濒危植物112种,创历届a1级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最好水平。同时还创下了占地面积、建设速度、展示植物种类、园林精品、连体温室、竹类植物种类、柏科植物移栽、断崖塑石等8项“世界吉尼斯之最”。我们首先来到“中国馆”,这中国馆是昆明世博园最大的展馆,据说总建筑面积有16800平方米。该馆的主题为“绚丽多彩的中国园林园艺”。建筑布局采用中国传统园林手法,形成院落式建筑群体、通过连廊将馆内的各个展厅有机结合在一起。

在展厅一楼展示了34个省市的特色景观。在贵州展区,我一眼就看到“黄果树瀑布”,瀑布从半山上流下来真的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与小型瀑布的合影,倒也有点以假乱真的地步。而在天津展区,则是“百龙戏水”的汉白玉浮雕,后面是一座“连翼亭”,古朴典雅,意味天津和昆明比翼双飞。还有北京的万春园,一座故宫的建筑,大门古朴端庄,而甘肃的敦煌园里的壁画栩栩如生。还有广西的山水园,湖南的潇湘苑……而到了云南展区,则是一只美丽的孔雀,这是彩云之南的代表吉祥物呀。

走出中国馆,继续向国际馆行走。国际馆位于博览园的最东端,主游路线的收尾处,离博览园主入口约2公里。主体建筑以郁郁葱葱的山林作背景,环境优美。建筑造型由一圆形主体和100多米长的弧形墙组成,以大体量的展览空间展现在观众面前。建筑结构通过几个同心圆柱网形成几个完整而流动的空间,世界各国的展室环绕中庭布置,充分体现了平等和睦的国际大家庭关系。背景的斜向弧形建筑有一种向上向前的动感和气势,象征着人类与自然共同奔向二十一世纪的决心。

这里展示有33个国家和地区的微缩景观,各国的这些特色建筑物前都插有一面自己国家的国旗,这些建筑物都仿造得很好,有荷兰的风车、埃及的金字塔、日本的樱花和民居……当我们一走进去,就能感受到浓烈的异域他乡气息。

昆明世博园代表了当今世界园艺的最新成果,展现了各国悠久的园艺传统和丰富多彩的园艺品种,以及各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庭园建筑,体现了人类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愿望,以及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思想,提醒人们爱护和关注我们的地球。昆明世博园集观赏性、知识性、娱乐性等多项功能为一体,今日一游,不虚此行。

丽江古城秋雨霏#3楼回目录

2015-07-01 18:11 | 作者:百看

——云南印象五

2004年10月5日,我们一行六人乘中巴车从云南大理向北数百里,山路弯弯,走进了丽江古城。

丽江地处金沙江上游,历史悠久,风光秀美,自然环境雄伟,是古代羌人后裔——纳西族的故乡,丽江古城海拔2400米,是纳西自治县的中心城市,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丽江是中国少数民族纳西族的主要聚居地,是云南省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这里美绝人寰的自然景观以及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丽江古城,吸引着日益增多的国内外游客,独特而丰富的纳西族东巴文化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

丽江年轻女导游笑咪咪的接待我们,带我们第一站就是黑龙潭公园。

黑龙潭公园位于丽江城北象山脚下,又称玉泉公园。园内泉水清澈,玉龙雪峰和象山倒影其间,景色十分迷人。周围翠柳垂帘、芳草如席,古木葱郁,楼阁亭台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被誉为滇西北高原上的一块美玉。

玉泉公园内荟萃了古代纳西族建筑群,有明代五凤楼、解脱林等,还有众多的清代建筑物。分为三层楼阁的“得月楼”四面临水,雕梁画栋,郭沫若曾为此挥笔题写了“得月楼”和两副对联,其中一副是“春风杨柳万千条风景这边独好,飞起玉龙三百万江山如此多娇”,生动地描绘了公园奇丽的湖光山色。有诗为证:

黑龙作恶沉入潭,白象显威化为山。

丽江传说引游客,满湖锦鱼福康安。

从公园出来,在秋雨霏霏之中,我们走进了丽江古城。这里地处滇、川、藏交通要道,丽江古城就是迄今为止茶马古道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被誉为“活着的茶马重镇”。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南征云南大理时,就在此驻扎军营。自明朝时,丽江古城因其居丽江坝中心,四面青山环绕,一片碧野之间绿水萦回,形似一块碧玉大砚,故而得名。

古城倚玉龙雪山雪水、黑龙潭潺潺清泉而建,依山傍势,环绕古城的三大水系从玉龙桥随街绕巷,穿墙过屋,流布全城。水边杨柳依依,柳下小桥座座,形成“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江南风貌,被誉为“高原的姑苏”。据说,居民洗菜、挑水最远不超过50步。

为此古城的水有一个美好的名字—“玉泉水”,玉泉河水是雪山远嫁古城的女儿,赐予了古城千般柔情。那河畔的水车也许就是是古城跳动的心脏,看它均匀如一地轮转,不分白昼的抚摸着玉泉水。

古城的房子并不华丽,不像江南的古城,艳于雕琢,而是很朴素,很随意,甚至趋于简陋。像纳西人的心一样,只是用心去品味生活,而非刻意渲染。游历在此,总让人感慨万千,似乎时间也一下缓慢了下来,老百兴然而写道:

茶马古道走丽江,潺潺清泉穿街巷。

白沙细乐唱千年,水车石桥映斜阳。

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

纳西人历来重教尚文,东巴文是纳西族先民用来记载东巴教经文的独特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图画象形文。《白沙细乐》是东巴文化培植的慧根,为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大型古典音乐套曲,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

品味丽江古城之美,须从小处着眼,一点一滴的去体会那800年的古老韵味,比如铺路的青石板就与众不同,磨光的石面上有五颜六色的图案,像是由众多不同色彩的小石头融聚而成,其实这是当地一种天然石料——五花石,全部采自丽江坝周围的山里。在古城的街巷,多是这五花石铺砌,平坦洁净,晴不扬尘,雨不积水,只是石板路面上已斑痕累累,深浅不均,凸凹不平,那是经历几百年,人踏马踩留下的痕迹。

丽江古城还以不筑城墙而驰名,据说因为古代丽江世袭的统治者均姓木,若筑城墙,则“木”字成了“困”字,呵呵,这是风水先生的说辞。古城内,房舍均为土木瓦顶结构,多为“三坊一照壁”式样,我就在想,这座没有城墙的古城,相信人们的心灵永远不会迷路。

淅淅沥沥下着小雨,漫步古城,更有一种朦胧的浪漫。无论铺路的青石板、流淌的泉水、沿街的店铺、精巧的民居,都能体现出古城的风韵来,也总是能轻而易举的勾起我的好奇。老百就站在这个细雨霏霏的古城街道上,留下影照,并题诗以记之:

秋雨街巷净无尘,千年丽江纳西人。

高原姑苏引游客,东巴文化见天真。

丽江的纳西族人以胖和黑为美,和我们汉族人正相反,男的叫胖金哥,女的叫胖金妹,纳西女人很是勤劳,从早到晚干活,从体力活到小生意,从收拾田地到杀猪,从缝补衣服到生火做饭,而纳西男人却游手好闲,对种花、养鸟、写字、画画、打麻将有着特别的嗜好和特别多的时间,男人擅长一切在院内的活动。

当天晚上,我们一行人住在了古城。第二天起了个大早,我和老总不约而同的在晨曦中又游览了一遍古城。两人行走在丽江古朴的街巷之中,在玉泉河水旁伫立,欣赏着古城丽江的风景,同时我们自己也成为别人的风景……

古城的历史,如同古城中的这潺潺的流水一样,始终是这般在时间中静静的流淌着,古城之美,没有奢华,没有奇丽,只有岁月刻下的沧桑痕迹,需要人用心灵去细细品味。

苍山洱海话大理#4楼回目录

2015-07-01 18:11 | 作者:百看

——云南印象四

2004年国庆节期间,老总带着我们中层中部一行六人到云南旅游,从昆明乘了一夜的火车,10月4日大清早,赶到了大理白族自治州。

大理被称为风花雪月之地,“下关的风吹上关的花,洱海的月照苍山的雪”。清早在火车站接我们的就是头饰上“风花雪花”打扮的白族女导游。她首先带我们来到一个白族村寨,寨内以飞椽斗拱、雕梁画栋的保守白族民居为主,“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扎染层”“木雕屋”“花园茶社”“本主庙”等等,造型对仗工整、富丽堂皇,整座村寨院荡鳞次栉比。我想,这只能说一半是白族生活的原貌,另一半应该是为了旅游购物而设置的吧。

在我们大理旅游行程中,要经过的的景点是:蝴蝶泉、洱海游船、三塔寺、大理古城。

蝴蝶泉原名无底潭,在大理市周城北1公里处,我们沿林荫小道曲折前行百十米,只见古树林立,浓荫蔽天,一座古朴的石坊下,有一块高约3公尺的大理石石碑,正面右侧有郭沫若手书“蝴蝶泉”三个大字,左侧刻有郭沫若咏蝴蝶泉诗的手迹。诗开始是:“蝴蝶泉头蝴蝶树,蝴蝶飞来千万数。首尾连接数公尺,自树下垂疑花序。五彩缤纷胜似花,随风飘摇朝复暮……”碑的背面,刻着徐霞客游大理蝴蝶泉的一段日记。

在一巨大的绿树下,一方清泉嵌于其间,底铺青石,宽约两三丈,有大理石栏杆,常有人掷金属钱币于池中,观其缓缓旋落或浮于水上,这就是“蝴蝶泉”。

关于蝴蝶泉的由来,传说在苍山云弄峰下有一对男女青年,男的叫霞郎,女的叫霁姑,他俩深深相爱,常在泉边约会对歌。因霁姑的美貌被霸主虞王看中,就来抢亲纳妾。霞郎与霁姑走投无路,双双跳人泉中,殉情而死。最后化为一双蝴蝶,在泉上翩翩起舞。

优美动听的《蝴蝶泉边》是长春电影制片厂1959年出品的爱情喜剧故事片《五朵金花》中的插曲。白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继电影《五朵金花》蜚声中外之后,白族姑娘个个被中外友人统称为“金花”,白族小伙则被称作“阿鹏”。老百在蝴蝶泉边兴然诗道:

大理十月好风光,蝴蝶泉边游客忙。

五朵金花今何在,多少阿鹏空忧伤。

大理白族自治州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素有“文献名邦”之称。唐、宋时期,南诏、大理国均在此立国。山川雄奇,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民风淳朴。大理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级44个风景名胜区之一。苍山洱海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而使大理声名远播,享誉中外。

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内陆淡水湖泊,风光明媚,素有“高原明珠”之称,因形似人耳、风浪如海而得名,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平均宽吸的五、六公里,平均水深12米。当地人称这个大湖泊为“海子”,或许是高原上人们在心底对大海的向往使然吧。

“百二河山云水外,三千世界镜中天”,白族女导游带我们坐上了大舜号游船,绕海而行,使我们切身感受洱海的静谧、宽广。听着宋捷的《我会想起你》“苍山洱海旁,你在我身边/这次的夏天和从前不太一样/单车在经过田野,你轻轻唱/睁开了双眼,只剩下相片……”这是很唯美的一首民谣呀!一场秋雨过后,彩虹在天边隐隐约约,我独自立在船舷,看着洱海清波涌动,仿佛能听到大理人的祖先从蒙味时代步步走向文明的足音。

苍山,又称点苍山,意为“白头之山”,是横断山脉中断的一座名山,南起大理下关市,北至大理洱源县,山势与洱海相伴,“水光万顷天开镜,山色四时环翠屏”,苍山由19座海拔在4000米左右的山峰组成。苍山胜雪,向以雪、云、泉著称,苍山巅顶终年白雪皑皑,经夏不消,苍山之云,变幻莫测,多姿多彩,现在我身游在洱海之中,眺望依稀飘忽苍山上的浮云,海上徐徐清风吹过,不禁自问,我为什么如此喜欢旅行?我的上辈子是否应该属于这苍山之云,这种飘零、兀自的、变幻的、朝夕的云。我想,也许旅途总是让人过多的思考吧,我总是轻易的就会发现一些我平时忽略的一些东西。

此时,在这苍山洱海之间,我在幻想,能开上一间面朝大海的客栈,去实现那个多年的梦。一个安静的渔村,一家写意的客栈,然后,劈柴喂马,周游列国。人总是这样,很难知足,喜欢了,就想能够拥有。

就在这个大舜游船上,老百思绪灵动,在拍的照片题诗一首古风《洱海之上》:

银苍玉洱江水平,大舜游船有歌声。

秋日蓝天映碧波,高原明珠依群峰。

座中细品三道茶,隔岸遥望七彩虹。

白族渔姑美如水,洒向洱海都是情。

到游船上,白族姑娘进行茶道表演,白族的“三道茶”可渭是民族茶道文明中的一绝,其精美的配料作工,精致的礼仪空气,使人有“此茶只应地下有,世间难过饮几回”的感想。

第一道茶,称之为“清苦之茶”,寓意做人的哲理:“要立业,先要吃苦。”第二道为“甜茶”,当客人喝完第一道茶后,主人重新用小砂罐置茶、烤茶、煮茶,与此同时,还得在茶盅内放入少许红糖、乳扇、桂皮等,待煮好的茶汤倾入八分满为止。第三道茶称之为“回味茶”,其煮茶方法相同,只是茶盅中放的原料已换成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茶容量通常为六七分满。

三道茶冲泡程序说来繁复,其实不过是三杯茶汤一一敬过罢了。所谓一苦、二甜、三回味,喝过一番,细细品味,我们的人生是否也如此呢?有诗为证:

洱海九月秋水凉,引来游客忘还乡。

玉手端来三道茶,细品人生意味长。

中途停船来到南诏风情岛。大理南诏风情岛是洱海三岛之一,位于苍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黄金地段——洱源县东南端的双廊乡境内。该岛四面坏水,东靠著名佛教圣地鸡足山,北接石宝山,南连大理,西对苍山洱海,因占据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故素有“大理风光在苍洱,苍洱风光在双廊”之美誉。

岛上的南诏行宫是仿古皇宫而建,由于当时的南诏王朝深受吐蕃文化和唐文化的影响,所以行宫采用的是“唐朝的屋顶、吐蕃的墙和窗、大理的民房建筑的基础和外形色彩”,行宫的占地有8000多平方米,其雄伟壮观,不亚于当年。

岛上有尊观音,史称“阿嵯耶观音”,是梵语“阿遮利耶”的译音,国际学术界称之为“云南福星”。观音原为男性,因其仁慈、善良、救民于水火、普渡众生等仁爱之举及以慈悲为怀,具有博爱之心,故观音在人们心目中渐由男性嬗变为女性。这尊观音就是由男性向女性演化和嬗变过程中的特性观音,与我国其它地区的观音造像迥然不同,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在这里,我们六人一起合影照,并留诗以记之:

新疆汉子云南游,精彩世界看不够。

南诏岛国富翁梦,囊中羞涩使人愁。

从洱海南岸下船,就来到大理古城,大理古城简称叶榆,又称紫城,大理古城的建筑还保存着原来的旧貌,古色古香。看那高大的城墙就是明清式建筑,泛着幽幽的光,肃穆得有些凝重,映着空蒙的天,让我又有点迷离与缥缈。

我想到了历史上的大理国、想到了金庸的名著《天龙八部》,其实我查资料,知道历史上的段誉并非小说中所描写走凌波微步、使六脉神剑的风流才子,而是一位文韬武略的帝王。段誉在位39年,后因彗星出现,认为国有不祥之兆,加上四个儿子争夺王位,于是便禅位出家。对于他的历史,我曾一直在问,为什么一代帝王最终都舍弃江山美人而心甘情愿皈依佛门呢?其实这应该与大理国“以佛立国”“以佛治国”“全民信佛”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分不开的。

如果说,自治州首府下关给人以繁盛、喧闹的印象,那么大理古城则是古朴而幽静。城中有一贯穿南北的大街,街两旁有各种专卖大理石制品、民族扎染、草编工艺、珠宝玉器等名特产品的店铺,美不胜收、一应俱全,还有风味十足的白族饮食店比肩而设。城内流淌着清澈的溪水,到处可见古朴典雅的白族传统民居,这里居民不论贫富,都有在庭院内养花种草的习惯,所以大理古城也有“家家流水,户户养花”之说。

可惜,我很快就要离开这个流淌着浓郁白族风情的地方,因为前面,还有更神奇的景观在等着我。

云南民族树#5楼回目录

2015-07-01 18:11 | 作者:百看

——云南印象二

云南吸引世人的不仅是名山大川,热带雨林,这里的民族风情同样也使人魂牵梦绕。云南有2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饮食起居等。

2004年10月3日,我们一行六人在女导游张玲带领下,来到“云南民族村”。

“云南民族村”占地面积89公顷,位于云南昆明市西南郊8公里处的滇池之畔,在昆明,既没有寒冷的冬天,也没有炎热的夏天,有“春城”的美称。“云南民族村”集云南主要的彝、白、傣、苗、景颇、佤、哈尼、纳西、傈僳、独龙等25个少数民族的村寨,这些民族村寨多是采用复原陈列的手法,来充分展示云南的民族风情。有诗为证:

春城无处不是春,最浓春意民族村。

四季缤纷花不断,二十五寨迎佳宾。

云南民族村主大门是一组造型富丽典雅,气势恢宏的钢架式建筑。门首悬挂着“云南民族村”五个雄浑遒劲的烫金大字,正中是一只振翅腾飞的金孔雀图形徽标,象征着云南民族村吉祥幸福,兴旺发达的美好前景。大门前是宽阔而平整的人流集散广场,下面的草坪中是一组形态逼真、活泼可爱的白象群雕塑,名为“白象迎宾”。

进入民族村,必需要重新聘请村里的民族导游,我们入乡随俗,掏腰包另请了一位漂亮傣族姑娘作导游。刚一进大门,就遇到了一场穿着各色民族服装的舞蹈队,在载歌载舞的表演着节日,人道:云南各民族几乎全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此言不虚。美丽的服饰、妖娆的舞姿,让我们目不暇接。这般花红柳绿的风情,与我们塞外大漠是截然不同呀。若是腰包资金雄厚,长期住扎此地,也许会......神仙一般的日子呀,呵呵!老百兴然诗道:

走进云南看歌舞,满目佳丽不可数。

无意采花花扑面,可惜腰包尚未鼓。

民族村内水陆交错,清新优雅,各村寨景点错落有致、风格迎异,其间有绿荫小径,亭阁回廊、拱桥石阶相衔相接,并与滇池湖滨大道首尾贯通,游览线路,路转水回,柳暗花明,引人入胜。周围自然的景观和得大独厚的天然调节,使得民族村内花枝不断。四季常青,每一刻,每一季,都有各自动人的美景。

跟着傣族女导第一站当然就是“傣寨”,横幅“傣族风情赶摆”,我们走了进去,寨内绿树、鲜花掩映着一幢幢“干栏式”的傣家竹楼,交错婉蜒的红沙石小径通向庄严肃穆的缅寺,巍峨壮观的白塔,精巧玲珑的风雨亭,水井等建筑充满了浓郁的傣乡情调。若不是看到远处的滇池和大理三塔,我们还真以为已走入西双版纳了呢!

一路之上,有不少穿着各色鲜亮民族服饰的美眉们欢迎我们与之合影留念,但她们是要收费的,十元二十元不等,呵呵,我们还是和女导游合影更实惠些。

这位年轻水傣姑娘,传统的身材高挑,水蛇腰细柔。想起了前些日子网络流行的叙事诗歌《水傣姑娘》,我心中也涌出了同样浪漫的诗意,在合影照上题道:

民族村内彩旗飘,水傣姑娘好细腰。

南国塞北一相识,何时有缘搭鹊桥。

到的第二个是“彝族村”,只见村内墙上雕刻着三虎浮雕,还有别具一格的虎山,这充分展示了彝族绚烂的虎文化特色。雄伟壮观的太阳历广场中央耸立着高大的图腾柱,柱上有太阳、虎火和中国古代的八卦图,周围环绕着黑白面向不同方向的十个月球雕塑,最外围的十二生肖石雕形态各异、惟妙惟肖。向世人充分展现了彝族与天相通,天人合一的神秘气魄。村内有烤酒作坊、“土掌房”建筑和茶山、斗牛场等,全面生动地体现了彝族粗犷古朴而不乏精巧别致的民俗风貌。听说彝族的“火把节”很有名,每逢节日,他们在太阳历广场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人们燃起篝火,点上火把,弹起大三弦,纵情高歌,气氛异常热烈欢快。

我们离开了彝族村,继续向前走,我们先后又游览了几个风情各异样的村寨,在基诺族竹木草顶大公房,我们感受到社会形态变迁的消息;在拉祜族葫芦创世神话里,使我们看到什么是“乾坤奥妙大葫芦”;而纳西族神奇多彩的东巴文化,则让我们听到从远古走到面前清晰的脚步声。

当我们几人来到景颇村寨时,已是午半。景颇族主要生活在富饶美丽的孔雀之乡——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潞西、盈江、瑞丽等县,总人口有12万多,景颇族素以刻苦耐劳、热情好客、骁勇威猛的民族性格著称。他们有句家喻户晓的成语:“要像狮子一样勇猛”。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征服大自然,用大长刀与恶势力作斗争。历史上,多次顽强抵御外敌侵入,为保卫祖国领土立下了功勋。

在景颇村寨,一道红布横幅道“目脑欢歌庆国庆”,我知道“目脑”是景颇语,“纵歌”是载瓦语,人们通常一起写作一起,意为“大伙跳舞”。这是景颇族规模最大、最隆重的节日庆祝活动形式之一。历史上,举凡出征、凯旋、五谷丰登、婚丧嫁娶、喜迎嘉宾,景颇族都要举行目脑纵歌这一喜庆活动。

目脑纵歌的主要活动时间通常为三天。可惜,我们没赶上时点,再加上组团人少,所以,那种景颇族盛装表演队拥入目脑广场、尽情欢跳的场面,我们无法欣赏到,只好几人在大门口合影留念,老百题诗以记之:

彩云之南金秋行,游客一路乐太平。

景颇村寨莫嫌偏,风俗民情到昆明。

据说,在这个民族村寨里,除了我刚说的彝族的“火把节”和景颇族的“目脑纵歌”,在村里还经常举行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泼水节”、僳僳族的“刀杆节”、纳西族“三朵节”等等,这些独具民族特色的民族节日活动,能让游人们尽兴观赏,沉浸在各民族的海洋里。在云南民族村,我们旅游只安排了小半天的时间,所以,只能是对这个村各民族的建筑风格、民族服饰、民族风俗进行走马观花的简单浏览。但我应该知足了,因为现在我虽没走遍彩云之南的村村寨寨,就已初步领略了这多元的民族文化、风情浓郁的民俗,让我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千嶂叠翠石成林——云南印象一#6楼回目录

2015-07-01 18:11 | 作者:百看

2004年国庆节假期,公司老总带着我们五个中层干部来到了云南旅游。

彩云之南,风光旖旎,是中外游客的神往之地,其中,如诗如画的石林更是引得游客如潮。这里千姿百态的石柱争奇竞秀、精细别致的石壁鬼斧神工,还有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优美动人,千古绝唱;电影《阿诗玛》被译成20多种文字,传遍天下;歌曲《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名扬四海。

10月2日,我们一行六人由昆明女导游张玲带到了石林风景区,一路传闻云南有十八怪。

云南第一怪——鸡蛋用草串着买;云南第二怪——粑粑饼子叫饵块;

云南第三怪——三只蚊子炒盘菜;云南第四怪——石头长到云天外;

云南第五怪——摘下草帽当锅盖;云南第六怪——四季衣服同穿戴;

云南第七怪——姑娘个个像老太;云南第八怪——竹筒能做水烟袋;

云南第九怪——袖珍小马有能耐;云南第十怪——蚂蚱能做下酒菜;

云南十一怪——四季都出好瓜菜;云南十二怪——好烟见抽不见卖;

云南十三怪——茅草畅销海内外;云南十四怪——火车没有汽车快;

云南十五怪——娃娃出门男人带;云南十六怪——山洞能跟仙境赛;

云南十七怪——过桥米线人人爱;云南十八怪——鲜花四季开不败。

这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其中第七怪,说是因为日照时间长,云南姑娘皮肤显老——“姑娘个个像老太”,但此行给我们担任导游的张玲却是娇小玲珑,很有南方秀女的俏丽模样,她让我们按当地习俗,称呼她为“阿玲”。老百与之合影并赠诗:

云南姑娘赛老太,只有阿玲是例外。

俏丽导游伴我行,满目青翠野香来。

石林风景区位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距省会昆明市约78公里。石林风光,奇石秀水,大自然把最秀美的奇石、瀑布、溶洞、湖泊等自然风光都恩赐这里,形成最独特的喀斯特岩溶地貌,连绵350平方公里,为世界仅有,堪称“天下第一奇观”,与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桂林山水相齐名,成为中国四大旅游胜地之一。

在旅游车上颠簸了两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了石林景区停车场。下了车徒步五分钟路程,石林的大门进入了我的视线。正是“国庆黄金周”,大门外怒放着数不清的三角梅,紫红色三角梅下人山人海,有和我们相仿的游客,也有许许多多身穿传统彝族撒尼人服装的帅哥靓妹以及老头老太太们在这里招徕生意。

走进景区中,只见一片绿幽幽的湖水,青黑色的石头笔直地矗立在湖水之中,让原本笨重的石头平添几分灵气和雅致,倒也涤尽冗烦,令人陶醉。沿着湖畔,在绿茵茵草坪上弯曲石径中缓步而行,遥看远处石岩拔地而起,密密匝匝,各具情态,石、湖、草坪三者形成一道独有的风景线,别提有多惬意了!正如道光年间何彤云的诗“入望勿森森,苍然石气深。插天青玉笏,坠地碧瑶簪。长讶镡千尺,低犹笋一寻。不逢元镇画,狮子独名林。”老百和同事在此留下光辉形象,并题诗以记之:

毕竟石林十月中,风光不与北疆同。

奇石突兀千百态,绿草如茵笑秋风。

向前继续走百二十步,一个圆润石头上写着“大石林”三个朱色大字——大石林到了。走进大石林,眼前的石岩分布愈加紧密,走过一个缓缓的下坡,又一片清新的绿草坪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草坪上耸立着一座巨大无比的石岩,其势纷繁复杂,上书竖写两排字“群峰壁立”“千嶂叠翠”,记得曾有这样一首诗:“云影明灭山色幽,东来紫气雨接秋。我欲因之梦入画,千嶂叠翠枕碧流。”我们几人就赶快在此合影留念。

据资料上说,约在2亿多年以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沉积了许多厚厚的大石灰岩,经过了后来的地壳构造运动,岩石露出了地面。约在200万年以前,由于石灰岩的溶解作用,石柱彼此分离,又经过常年的风雨剥蚀,形成了今天这种千姿百态的石林。

“黄金周”果然黄金,就在这石林之间,人声鼎沸、驻足观看、鳞次栉比、摩肩接蹱、熙熙攘攘。我们在这奇石秀峰间缓缓攀登,饱览这仿佛不属于人间的奇妙景色。有诗为证:

千嶂叠翠在云南,地貌天然博物馆。

远古大海成石林,奇异景观留人间。

我们一行随着人流继续向石林内部深入,就看见被人称为“千钧一发”的一处,就是一片巨大危岩倾斜树立,山根一线,欲断欲裂,似乎随时有崩然而坠之势,在穿过它的下方时,我不禁捏了把汗。

观赏完“千钧一发”,我在一处平滑的石壁上发现一个浑圆的如西瓜大小的洞,还能从洞眼中窥探到另一面的景色。我问:“这是人工凿成的吧?”张玲笑着摇摇头:“这可是天然的石洞哦,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从石洞里蹦出来的场景可多亏了这个天然石洞呢!”我大吃一惊,忍不住赞叹起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来。

沿着崎岖的小径,左折右转,就象走入原始森林,浓荫遮日,山气寒森。忽地一转,豁然开朗。上面露下一片天光,照明下面一泓碧水,水边石块上“剑锋池”三字倒映在水中,别有一番情趣。对岸一峰耸立,原来就是有名的剑峰,形如一把峰刃朝天的剑,奇绝之处在于是一把断剑。立刻使你仿佛回到宇宙洪荒,苍莽亘古之际,听到镪镪锵锵剑戈搏击的声响,这儿似乎发生过一场天神之战,而后年尘久远,雾灭烟沉,就留下这把断剑,给人以沧海桑田、万古不拔的凝重的美感。正是:

丽日金风到石林,青山秀水迎游人。

九天胜景谁搬来,鬼斧神工铸诗魂。

据说在彝族自治县,女子多称阿诗玛,男的则有三个称呼——阿黑,阿白,阿花。在来的客车上,导游张玲就将我们六人分成三组,大家争着当阿黑哥,剩下名声不好的阿花则分派给了我。此时,张玲才笑着解释说,现在的阿黑哥是老实巴交的象征,阿白刚是好吃懒做的典型,当今时代吃香的是阿花,能说传道,见识多,能挣钱,哈哈!现代彝族撒尼人也有经济头脑呀!于是,想起了电影《阿诗玛》中插曲:“马铃儿响来哟玉鸟儿唱,我陪阿诗玛回家乡,远远离开热布拉家,从此妈妈不忧伤。”

走出钝重而雄伟的大石林,我们来到灵秀雅静的小石林,这时候,导游张玲给我们卖了一个关子:“我身后的湖边就住着阿诗玛哟!大家如果有缘,就一定能找到她!”我来到湖边,四处搜寻着阿诗玛的影子,没过多久,只见那一泓碧波粼粼的湖畔屹立着一座独立的石峰。瞧,那颀长高挑的身段,风姿绰约的动人体态,还有那包头衫,身后的背篓,多么像一位彝族撒尼少女啊!啊!这就是阿诗玛!有诗为证:

石林湖畔觅芳踪,碧波粼粼掩玉容。

撒尼少女阿诗玛,美丽永恒一石峰。

参观完大小石林,我们今天的旅行也算告一段落,坐在返程的车上,我回首再望石林全景,此时已是傍晚时分,惭惭西沉的阳光照耀在大大小小的石峰上之,峰峦叠嶂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一起,万山簌簌,仿佛眼前夕阳余晖下的大海波涛,在汹涌,在奔荡。

望着如此气势磅礴的山色,我深深地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忽然觉得这石林的石头不但有生命,而且有感情、有灵魂,仿佛只有凝聚了天地之间的灵气,才能造就这石林的不朽魅力。

我轻轻地闭上眼睛,想象自己也融进了石林每一座石峰、每一泓湖水、每一株草木、每一阵轻风之中。

《燕子楼》与白居易催花#7楼回目录

2015-07-01 18:11 | 作者:百看

——品诗词、说故事之五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杰出的大诗人,在他那个时代就是偶像级人物,他的文字的影响力不仅在文化圈子里流传,同时也风靡娱乐界。他的《长恨歌》、《琵琶行》等流传之广,即使到今天,大概都不比刘德华的《忘情水》差。

同时,也有很多人对白居易的作做作为很不以为然,说他是“老牛吃嫩草”的流氓骚客,甚至还说他有“辣手催花“的劣迹,那么,这些操行评语从何而来呢?

唐朝是个婚姻观念相对开放的朝代,那时外遇、私奔不是什么新鲜事,风流倜傥成为普遍的时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政坛上失意的的白居易,晚年惭惭开始享受生活。他人是老了,心也更花了,他蓄养大量家姬,还亲自指点她们学习乐舞。拜他的诗歌流传之赐,白居易的家姬非常有名,其中最有名的是小蛮和樊素。“素口蛮腰”这个香艳的说法,就来自于白居易。想像一下,当年的大诗人“老夫聊发少年狂”,在众家姬香粉堆中,白天琴棋书画,晚上骑马射箭,果然是:人不风流枉才子呀!

诗魔白乐天不仅如此宝刀不老,似乎还很喜新厌旧,10年内他换了3批家姬,只是因为过了几年就觉得原来的家姬老了不中看。历史时空穿越到中唐时期,我们的白乐天搂小蛮腰,右亲樊素口,唱着“道不尽红尘奢恋,诉不完人间恩怨,世世代代都是缘……不爱江山只爱美人,哪个风流才子宁愿孤单……”这是何等的洒脱与放荡,正所谓,文坛得意,政坛失意,情场随意。

本来风流英雄暮年,多是老当益骚。但这位香山居士突然180度大转弯,让最宠爱的的侍姬樊素与小蛮离开自己,追去各自的新生活去了。据民间所流传,有这样一个说法——这和一位被他骂死的美人有关。

这位美人姓关,和亚运会吉祥物一个名字——盼盼。说起来关盼盼还是白居易的超级粉丝,对他的作品推崇备至,能一口气把白大才子几百字的《长恨歌》全背出来。其实,关盼盼从小就是远近闻名的才女,后来家里遭遇变故,穷困潦倒,无奈之下,她被迫嫁给了老到足以当她爹的礼部尚书张愔。当时这位张老爷已经妻妾成群,却对关盼盼情有独钟,给了她许多关爱。这是因为关盼盼除了漂亮有才之外,还是个非常专业的歌唱家和舞蹈家。

白居易一次远游来到徐州,素来敬慕白居易诗才的张愔邀他到府中,设盛宴殷勤款待。关盼盼对这位大诗人也心仪已久,对白居易的到来十分欢喜,宴席上频频执壶为他敬酒。酒酣耳热时,张愔让盼盼为客人歌舞助兴,关盼盼欣然领命,十分卖力地表演了自己拿手的“长恨歌”和“霓裳羽衣舞”。白居易见了大为赞叹,即兴写下一首赞美关盼盼的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意思是说关盼盼的娇艳情态无与伦比,只有花中之王的牡丹才堪与她媲美。这样的盛赞,出自白居易这样一位颇具影响的大诗人之口,使关盼盼的艳名更加香溢四方了。

幸福总是短暂的,关盼盼与老公存在着巨大的年龄差距,这决定了张愔必然要先走一步,大概才两年之后,张愔就病逝徐州。树倒猢狲散,张府中的姬妾很快风流云散,各奔前程而去。只有年轻貌美的关盼盼无法忘记夫妻的情谊,矢志为张愔守节。她只身移居到徐州城郊云龙山麓的燕子楼,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燕子楼地处徐州西郊,依山面水,风景绝佳,是张愔生前特地为关盼盼兴建的一处别墅,楼前有一湾清流,沿溪植满如烟的垂柳,雅致宜人。春夏季节,常有双双对对的燕子穿柳而过,翩然飞至楼头,给这里幽静的环境增添几分生机,因此称之为燕子楼,

遥想昔日关盼盼与张愔,一个青春靓丽,一个皓首苍颜,双双在燕子楼上看夕阳暮色,在溪畔柳堤上缓缓漫步,多少个月明之夜喁喁低语,数不清的晓雾朦胧中相偎相依;如今却是风光依旧,人事全非。正如乐天《长恨歌》描述的“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冬去春来,去年的燕子今年又飞回,却不见去年伉俩。住在记满旧情的楼中,关盼盼心中只剩下悲思和无奈,日复一日,不知不觉竟也度过了十度春秋。这位悲情女诗人写下了:《燕子楼新咏》

其一: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其二: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自埋剑履歌尘散,红袖香销已十年。

其三:适看鸿雁洛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这三首诗,第一首主要写其思念之深,彻夜不眠;第二首、三首主要写张愔死后,无心歌舞,也无意绪去弹筝理瑟。三首诗写得情深感人,哀婉凄凉。

元和十四年(819年),张愔的老部下张仲素前往拜访白居易。他知道盼盼曾与白居易有一宴之交,又倾慕白居易的诗才,所以将关盼盼所写的“燕子楼三首”,让白居易观阅。

捧着诗笺,大诗人爱不释手地反复吟咏,不仅思绪万千,概当初春风桃李花开日,一旦友人失去,就是秋雨梧桐叶落时。张愔与盼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能有这位有情有义的爱姬为他守节,着实令人羡慕。但是又转念一想:即使两人如此情深义重,难舍难分,为何不相随一起到九泉之下,成就一段令人感叹的凄美韵事呢?于是在这种意念的驱使下,白居易十分肃穆地依韵和诗三首:

其一: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燕子楼中寒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其二:钿带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起即潸然;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一十年。

其三: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坟上来;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前二首写张愔死后,徐州西郊的燕子楼上,秋来西风送寒,月明如水,盼盼独对长夜寒灯,形单影只,夜夜刻骨的思念,日日无望的期盼。她脂粉不施,琴瑟不调,往日的舞衣也叠放箱中,根本再也没有机会穿戴上身了。第三首则写有人到洛阳去过,也到了张愔的墓上,墓上的白杨树都可以作盖房子的柱子了,漫长的岁月怎么不把当年花容月貌的佳人,折磨得满脸如尘灰一样呢?

按理说,白居易应该敬佩关盼盼的贞义、纯情,而对其加以安慰。不料,就在同一时间,他又另写一首似乎讥讽张愔的诗,此诗竟成了关盼盼的催命符。

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这首诗若照字面解释,大意是:张愔当年挑选了几个如花似玉的女子,不惜代价,又教她们歌舞,一旦愔死去,却没有一个人追随他去。

张仲素也是个多事之人,他将这四首诗原样交到关盼盼手中,开始,盼盼认为能得到大诗人的关注及柔笔题诗,是一种难得的殊荣。待她展开细细品读,当念到“一朝身去不相随”时,不禁感到强烈的震撼,心想诗中寓意也太过于逼人,用语尖刻,实欠公平。不可遏制地放声大哭,哭自己的苦命,也哭世道的不平。在泪眼模糊中,依白居易诗韵奉和七言绝句一首:

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相随。

关盼盼的诗中有自白、有幽怨、更有愤怒。诗中所言的“形同春后牡丹枝”,是承袭当年欢宴时白居易夸赞她“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之句而来,那时花开正艳,如今却如同春残花将谢;“舍人不会人深意”是痛惜自居易不能了解她真正的心态,在她花开时捧赞她,当她即将凋落时,竟还雪上加霜。事到如今,她本早已了无生趣,既然有人逼她一死全节,她也别无选择了。

此后,关盼盼就开始绝食,十天之后,这位如花似玉、能歌善舞的一代丽人,终于香消玉殒于燕子楼上。弥留之际,她勉强支撑着虚弱的身体,提笔写下:“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

这句话是针对白居易而言的。凄苦独居了十年的关盼盼,对于生死其实已经看得很淡,以死全节对她来说,其实并不是一件伤心之事;但她恨只恨自己的一片痴心,却不被白居易理解,以为自己不愿为张愔付出生命,反而拿一个局外人的身份逼自己走向绝路。在关盼盼眼中,鼎鼎大名的白居易这时已成了一个幼稚的儿童,那里能识得她冰清玉洁的贞情呢!

关盼盼的死讯传到白居易耳中,他先是震惊,明白了关盼盼确实是一位痴情重义的贞烈女子;继而,他想到了关盼盼的死与自己写的诗有着直接的关系,心情由敬佩转成了深深的内疚。于是,他托多方相助,使关盼盼的遗体安葬到张愔的墓侧,算是他对关盼盼的一点补偿,也借以解脱一些自己的愧疚之情。但这一点关照,对于含悲而死的关盼盼来说,又有何意义呢?仍是徒增虚名罢了!

晚年的白居易回想起自己当年的所作所为,追悔莫及,所以索性把自己年轻的小妾们全部还以自由,任她们飞翔去了。当初吟唱出“江州司马青衫湿”的那个悲天悯人的白居易,此刻多少又有点回魂了。

那么,现在分析一下,白居易的这首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通过诗意来看,一说从张愔的角度来感叹世态炎凉,二也许是在隐射关盼盼,三是也许讲别人薄情来反衬盼盼的痴心,其中也许还有冷静观察人生后的感慨……总之,横看成岭侧成峰,几种推断似乎都有它的道理。而真正所包涵的全部意蕴,恐怕只有当时的白大诗人自己一个人能说得清楚。

老百个人意见,即使白居易是说关盼盼,也原本是一片同情之心,绝非有心要伤害盼盼,只因为按当时人们的道德标准来看,能以死殉夫,实是女人的一种崇高无上的美德。白居易的思路,既然盼盼能为张愔独守空房,为什么不再往前一步,从而留下贞节烈妇的好名声,成为千古美谈?“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在诗人的心目中,坚信节操和美名比生命更重要,他以为劝盼盼殉情,并不是逼她走上绝路,而是为她指明一条阳光大道。

“诗无达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关盼盼作为读者,她则必然如此去想,以至含郁而死,这也许是白居易写此诗时所始料不及的。他没有预料到客观后果,主观的诗人与客观的读者的差别也就在这里。

这段传说,有多种版本,在民间流传甚广,甚至有史料说盼盼嫁的不是礼部尚书张愔,而是张愔的父亲徐州节度使张建封,但有一点共识,那首轻狂诗作,是逼死一代佳人关盼盼的直接因素,这也就成了白居易的罪状。老百认为,在漫漫历史长河的流逝中,这些民间传说的可信度不免要打些折扣。白居易虽然晚年沉迷于声色,但也不至于非把别人的小老婆逼死才爽,他好歹没那么糊涂和变态吧。

对于白居易这个千年前的古人,老百就不再做过多评说。人无完人,白居易当然也不是高大全。他好色、他风流、他消沉,他言语刻薄,但都掩盖不了他身上发出的熠熠文化光彩,我们记住他,最终还是因为他的诗篇。

关盼盼死后,很多文学名流写诗纪念这位跟白居易“有染”的苦情女诗人。宋朝的某一天,大诗人苏轼夜登燕子楼,曾作诗曰:“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清代著名歌妓王微也写诗纪念这位同行:“罗衾自垒怯新凉,无寐偏怜夜未央。生死楼前十年事,砌蛩帘月细思量。”

品读至此,不禁为关盼盼这位女诗人扼腕叹息。别人之言,万万不可轻信在意,反而断了自己性命。人在关键时还要有自己的主见,是非对错自己承担,别人不会对你的行为负责。

报恩寺中识骗局#8楼回目录

2015-07-01 18:11 | 作者:百看

——江苏行四

2013年7月4日,在姑苏城中寒山寺,我原想认真体味一下历史文化氛围,可导游在催我们快走,竟然又是去看宜兴紫砂壶。好不容易折腾完后,本还有个虎丘景点,这“吴中第一名胜”可是苏州的代表性建筑呀,可导游说,虎丘因近年向东北方向倾斜度越来越大,正在加紧维修,任何游客不能靠近,所以,我们只能坐大巴车行驶在高架桥上远远眺望便了结此景。

心中正在遗憾,导游已将我们带到今天最后一站,这依然是座寺院,被号称“苏州第一古刹”——北塔报恩寺。

据说这是苏州最古老的皇家寺院,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始建于吴赤乌年间,三国吴国主子孙权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特建“通玄寺”一座。到了梁武帝大通四年,又建九级的宝塔,即北寺塔。两者相合,故称“北塔报恩寺”。

刚下大巴车,一座巍峨壮观、气势恢宏的牌坊,赫然矗立在眼前,上面的牌匾上是“北塔胜迹”四个金字。导游说这是申时行祠堂原有四柱三间五楼的大牌坊一座迁移过来的。我早知,苏州是个状元之乡,自唐、松宋到清末,共出状元51人,而这个明代申时行,因评弹《玉蜻蜓》的影响成为苏州人非常熟知的一位状元宰相。在北塔胜迹牌坊正面有“知恩报恩”四个大字。厚重的石牌坊承载着历史的沧桑和孝子孙权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所谓,不忠不孝不进报恩寺。于是,一进寺门,便有佛学专业的学生给我们主动当导游,说是佛门净地自有许多礼节。

年轻学生导游英俊帅气,口才极佳,随之一同走进寺院,迎面就是一尊大坐佛石像,佛像背后就是北寺塔,导游介绍这是中国楼阁式佛塔,塔八面九层,高76米,塔基占地900平方米,重檐覆宇,翼角翚飞,朱栏萦绕,金盘耸云,峻拔雄奇为吴中诸塔之冠。一般古塔都是七级浮屠,而北寺塔为九级,导游向众人吹嘘这是象征着孙权作为帝王的九五之尊。我知是附会之说,一笑置之,因为有资料说原来该塔曾是十一层的。有诗为赞:

风霜千年浮青云,八面九层拜佛门。

心欲参天天不到,慧根长挺志长存。

导游很快带我们绕过塔,带到塔东的不染尘观音殿,俗呼楠木观音殿,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三年,现存殿宇为明万历时重建,是苏州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殿为重檐歇山造,面阔五楹,进深五间,内四架,前置檐廊,四周檐柱为抹角石柱,内柱用楠木。

导游在各个佛殿口若悬河,重点大讲特讲佛学与孝道,不知不觉中带众人来到许愿堂,每个人都虔诚地遵照僧人的指导,说双手合十拜佛之前,应该双手摊平,眼晴闭上,心中默念:“南无阿弥托佛”,众人多随之。而我和两个领导是常出门,知这是骗局开始,我们三人背手而立。果然,很快就有“僧人”向那些平摊的双手上放置的几束一米多长的粗香,我读过相关报道,知这些游客被套着,要敬高香,起码得连蒙带骗数百元钱,这种阴暗的事情居然发生在这样的一个佛教圣地,真的很让我心寒。

佛教本来就没有所谓的祈福,算命,看相,占卜,佛教是一种“心灵环保”,一种指导我们摆脱心理的黑暗烦恼,走向幸福快乐的教育。但面前的这些伎俩并非真佛法。佛教说因果,是自己的事情,别人没办法帮我们增加自己的福报或者消灭自己的灾难,唯有我们自己才能做到,就像吃饭一样,唯有自己吃才能吃饱。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要趋吉避凶,就要趋善避恶,这才是真正的消灾免难之道。老百慨然而诗道:

报恩寺里佛门开,僧人讲经费疑猜。

因果报应心自知,何必高香烧钱来。

那几人“僧人”看我们无意信之,就让我们几人赶快离开,别影响他人情绪,于是,我们也就趁机脱身而出,直接来攀登北寺塔。

塔内回廊设置木梯,我们踏梯一步步登到了三层,按佛界所谓的三六九是好的数字,我随游人顺时针绕一圈,据说这样可以为家人带回平安幸福。然后凭栏俯视,可以看到观音殿南的那个陈列着目前国内最大的巨型漆雕“盛世滋生图”也称‘姑苏繁华图”的长廊,也看到塔北的那古铜佛殿和藏经阁。

登到四层,就可以看到苏州全景。周围的房子都很低,据说国务院有文件要求方圆三公里之内的建筑高度不得超过北塔寺第四层的高度,这无疑是极其明智的决定。但让我们遗憾的是,在塔壁有不少刻画涂鸦,如同身体上疮疤,让人触目惊心。如若是保佑父母或爱人身体健康、生活如意之类,尚算有点人性,更可恶的是,不少刻写的是什么保佑自己步步高升、保佑自己年年发大财等等,同行的领导笑骂:这种自私自利的思想,佛祖能恩赐他们吗?此时,我们已登攀有二十多米的高度了,领导说有恐高症,不想再往上登,他们就先下塔了。

我是继续向上行,很快就站在六层的围廊上,古城内外街道屋宇和山水风光,已尽收眼底。苏州老城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恍惚之中,我仿佛置身于古雅的历史之中,不禁又想起苏州的来历:

据说在夏代有一位很有名望的谋臣叫胥。胥不仅有才学,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王敬重,封他为大臣,并把江东册封给胥。从此,江东便有了“姑胥”之称。“姑”是当时荆蛮语的拟声词,无义。“胥”字不常用,就改用一个读音相近的“苏”。“蘇”(苏的繁体字)由草、鱼、禾组成,象征鱼米之乡,于是“姑胥”就成“姑苏”了。后来,吴王阖闾在灵岩山造姑苏台,灵岩山就成了姑苏山。今苏州仍有胥江、胥门、姑胥桥等地名。到了隋代,大批量的“郡”升格为“州”,苏州所在的“吴郡”本要升格“吴州”,但已被其他地方用了,所以就采用“苏州”了。

一直攀到第九层,凭栏俯瞰整个苏州城,想起一首古诗赞曰:“巍然一塔逼云寒,绝顶登临眼界宽。浅谈湖山归杖底,参差楼阁出林端。”果然是好诗句呀!

从塔围廊上往西北望去,虎丘区外的新工业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已是高楼林立,这些开发区有三个明显的特征:新城市特征、高科技特征、外向型特征。听说近些年引进了国芯科技、网讯软件、超微空间信息技术等一批高水平和产业化前景较好的企业,城市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呀!苏州现成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北翼重要的副中心城市之一,是江苏省重要的的经济、对外贸易、工商业中心和重要的文化、艺术、教育和交通枢纽,同时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之一。

风,迎面而来,吹着我的脸颊,但我喜欢。听着塔檐上的铃铛在风中摆动发出的声音,心里有了一片宁静和祥和,想把这一份感觉凝固。老百欣然而诗道:

千年北塔入梦长,云阶九层步履狂。

凭栏俯瞰姑苏城,古朴繁华尽在望。

此时已是傍晚五点多了,斜阳已西沉,倦鸟已归林,我们几人也要结束一日游,离开苏州了。站在这座高塔之上,遥想梁思成先生当年在北京城改造时未能实现的设想,现在苏州梦想成真,经济发展的快节奏与千年古城的慢生活,在这里水乳相融、交相辉映……

我愿这两种文化内涵能一如既往地在苏州繁衍下去。

寒山寺里听钟声——江苏行三#9楼回目录

2015-07-01 18:11 | 作者:百看

2013年7月4日,正是江南七月流火时节,我与两位领导参加苏州一日游,上午领略了曲径通幽的留园和小桥流水的七里山塘,然后导游将旅游大巴带到苏州第一针织厂,购物耗费许多时光,在一个饭庄草草吃完午餐,终于在下午14点来到了著名的寒山寺。

寒山寺位于苏州城西古运河畔枫桥古镇,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唐代高僧寒山自天台山国清寺来此住持,唐代贞观年间改名为“寒山寺”,成为吴中名刹。唐代诗人张继举棹归里,一首《枫桥夜泊》脍炙人口,寒山钟声传播中外。

我们随着导游从牌楼正门进入,“三门牌楼”高达11.38米、宽15米,其牌楼上方采用明代书法家章美所书的“寒拾遗迹”横匾,背面门匾的“妙利宗风”为著名爱国人士程德全所书。

前行一百多米,转弯来到寒山寺正门,一座十几米长、四五米高的黄色照壁墙像一道屏障耸立山门之前,朝西临河而立,上置脊檐,饰有游龙,气势非凡。黄墙上嵌有三方青石,上刻“寒山寺”三字是由宋朝浙江东湖名土陶浚宣所写,字体古朴苍劲,给历经千年风霜的古刹增添了庄重感。

而与正门相对的江村桥依然屹立,遥想起千年之前的张继,漂泊于江南吴地,当他落魄的踏上了这烟雨朦胧的水乡之中,心底惆怅凄凉。江南深秋,枫林如花,他在一叶孤舟中辗转难眠,抬眼却只是朗朗明月萧瑟远山,耳中寒鸦悲鸣,远方传来战火的味道,更让诗人心绪次第纠结。就是在这座桥下的船舱里,他苦笑着对着水中的渔火及自己轻轻摇头,耳边突然传来一声声深远苍茫的钟鸣,他目光一滞,目光便流向山影中的这座古寺,霎时间,整个世界仿佛都寂静了,他当即挥毫拨墨,为自己人生添上了最光华的一笔——“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随导游迈入寒山寺门,首先映入眼帘就是殿宇门桅上高悬“大雄宝殿”匾额,殿内庭柱上悬挂着赵朴初居士撰书的楹联:“千余年佛土庄严,姑苏城外寒山寺;百八杵人心警悟,阎浮夜半海潮音。”高大的须弥座用汉白玉雕琢砌筑,晶莹洁白。座上安奉释迎牟尼佛金身佛像,慈眉善目,神态安详。两侧靠墙供奉着明代成化年间铸造的十八尊精铁鎏金罗汉像,乃由佛教圣地五台山移置于此。

佛像背后与别处寺庙不同,供奉着唐代高僧寒山和拾得的石刻画像,而不是海岛观音。画像出自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罗聘之手,用笔大胆粗犷、线条流畅。我在画像前停步,听到导游在诉说,当年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回道:“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是多绝妙的回答啊,果真是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事!再看着画像中寒山手中的红艳艳的荷花,拾得捧一净瓶,披衣袒胸,笑呵呵的像是弥勒佛,给人和睦喜庆之感,相传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两位菩萨转世,后来又被皇帝敕封为和合二仙,是祥和吉庆的象征。这个美好的传说也可以教育人们,生活中需要忍让,多一份理解和关怀,生活就多一份美好。

继续向里面走,看到的是位于藏经楼内的寒拾殿,我四下打量,发现在楼的屋脊上雕饰着《西游记》人物故事,这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的真经而归的形象,恰好在这藏经楼楼上,主题与藏经楼的含义十分贴切的,我真没料到,寒山寺与《西游记》也联系在一起了,传说故事越来越丰富,寒山寺的魅力真大。

碑廊陈列着历代名人岳飞、唐伯虎、董其昌、康有为等人的诗碑,其中号称“中华第一诗碑”主体高度为15.9米,总重量为388.188吨。碑的正面,镌刻有清俞樾所书张继的《枫桥夜泊》诗一首,共28个大字,45个小字,最大的字为0.8×0.8米。活灵活现,神采纷呈。在大碑的背面,镌刻有乾隆皇帝手抄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共289个字。大碑上共雕刻有28条蛟龙。大碑矗立在一个水池中,以寓意张继夜泊枫桥时,水波涟漪,渔火点点的情景。

在寒山寺,除了张继的那首千古绝唱,还有许多精典的古代诗词,如明代的文徵明、高启,清代的陆鼎、王士祯等。但我尤其喜欢寒山子所做的诗,其诗风不拘格律,直写胸臆,或俗或雅,涉笔成趣。其中:“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濛濛。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很是有禅理呀!

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一首流行歌曲《涛声依旧》,也增加了寒山寺的知名度。这是由著名词曲作家陈小奇创作的,《涛声依旧》是陈小奇最好的作品。好处并不在他化用了唐诗《枫桥夜泊》,而在于他注入的现代质问:“今天的你我能否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在当今泛滥“爱得死去活来”流行歌曲的歌词中,其语言的品位显得格外脱俗而淡雅。我为此还专门写了一篇论文《“诗”与“歌”之一》。

我随领导停留在一座巨钟前,据导游介绍,这座古钟已非张继诗中所提及的那口唐钟了。甚至明代嘉靖年间补铸的大钟也已不知下落。一说当时“遇倭变”,销熔改铸成大炮;一说已流入日本,如康有为诗云:“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枫。”为此日本国内还曾大力搜寻,但徒劳无功,遂留下千古之谜。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钟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江苏巡抚陈夔龙督造。巨钟有一人多高,外围需三人合抱,重达两吨。钟声宏亮悠扬,余音轰条。有诗为证:

苍树千年掩碧空,廊院落花矗古钟。

碌碌红尘诗咏尽,佛门淡然渡众生。

在不经意间,我就转到藏经楼南侧的钟楼了,在钟楼下排队的人都等着到上面去敲三下,传说,钟鼓之下的地藏菩萨在三道钟声之后,会将地狱之门打开,降福消灾,一福二禄三健康。那口大钟在二楼的拥挤空间里,我没有随众顺着小楼梯上去,心中在想,在古时吴中地区的寺庙有半夜鸣钟的习俗,而不是人们常说的三更鸣钟,所以张继的诗句最佳,张继肯定是很熟悉吴中习俗的,没有一定的感情是写不出千古流传的诗句的。可惜,张继生逢安史之乱,若他能绽放在开元盛世,必定也会是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之流的大文豪吧。

在亭搂下的有个听钟石,游客们轮流上前拍照留念,脸上洋溢着无限的喜悦之情。我也不脱俗,拿起相机拍照,几个角度拍摄效果都不错,在镜头里看斜阳照射在钟楼的碧瓦黄墙上是美妙的,现了灵光似的,红红的灯笼高高挂在那里,亭搂的窗户敞开着,在吸纳着阳光。如果会飞檐走壁的话,我真想一下子飞上去,站在那碧瓦上看看是什么感觉的,满脑子全是关于钟声客船的想象,寒山寺全部诗化了似的,难道寒山寺真的是一首寓意丰富的诗吗?老百慨然而诗道:

千年古寺千年风,江枫渔火觅影踪。

姑苏七月诗何处,依旧寒山听钟声。

我继续前行,就来到普明塔前,这座仿唐宝塔气势雄伟,是近年修建,结束了寒山寺600余年无塔的历史。普明塔是七级之塔,正是应了佛家“救人一命胜造七级佛屠”之说。寺塔四面皆门,门外是围廊,塔楼檐角平挑,四角挂铃。

我进得塔内,拾级而上,朱红厚重的木制楼梯极为徒峭,第三层以上还正在维修,我只好站在二楼,极目远眺,想象着寒山寺多少年来屡起屡伏的繁华与没落。恍惚之中,仿佛耳畔又响起了那千年的钟声,听见岁月自指边流淌,历史从眼前漫过,我的心,便如这江南的千年古镇般落在了时光的尘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