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果爱你,愿意你先我而死。《入殓师》

2017-03-11 22:53 | 作者:林鹿 | 散文吧首发

人之一生,死亡是其中恐怖,隐晦的部分。它如同一个黑暗的洞穴,任世上所有的灵动活泼,生机勃勃;在它面前,终将归于虚无。它又似一个车轮,多少的完整与美好,碾压而过;一切支离破碎。

我们清楚地知道死亡这个节日会或早或迟地到来,也清醒地明白自己的任何努力挽回只是徒劳。没有办法,人总是会去寻求片刻的安慰以渡过这艰难的人生。所以我们避讳它,逃避它,隐匿它;我们是如此可怜,用类似自欺的方法求得对死亡的心安。电影中无论是澡堂老板娘的儿子,还是一直支持理解自己的妻子都反对小林作入殓师这份工作。表面上似乎是看不起小林入殓师这份职业,实在是害怕自己或是自己所的人沾染晦气,会早死。

夫子云:“未知生,焉知死?”

不敢谈死,却终究忍不住。

二十年的时光荏苒,自我有记忆以来,先后有多名亲人过世。尚在襁褓中时,外公辞世,我只隐约的记得妈妈在哭,我在别人怀里哭。五年级的时候爷爷过世,那时自己硬是在房外不敢去看,一个人在那儿痛哭流涕。六年级的那个暑假,外婆走了,我像个男子汉那样只是偷偷流了几次泪。高二时,只有几岁的小表弟在儿童节那天出车锅死去,我惊悚怖惧。复读的那个天,奶奶什么征兆也没有就那样走了,还在复习的我没能见她最后一面,让我留下莫大的遗憾。

除了亲人,很多人突然永远地消失在我的生活中。只有当我看到寒风中一座小土堆时才会若有所思地想起:啊,这里埋的是某某某。他们不是荧屏报纸上的名人,只是那些与我的生活有过交集的凡人。也许我曾喝过其中一个人煮的米酒,也许我曾和其中某个人闲谈过;当然更多的还是那些只是谋过面的人。

我是很怕死的。三四岁的时候常常在外婆家度过。老人喜欢唠嗑聊天,我也就少不了躺在外婆怀里或是趴在她背上听了很多乡间传闻。因为儿时的这段经历,到现在我听到街头妇人的聊天,耳朵就立了起来,我对她们的聊天极感兴趣。她们的谈话内容很有趣,范围也很广。庄稼牲畜的长势肥瘦,公婆儿媳的矛盾纠葛,人情世故的冷热亲疏.....什么都可以是谈论的话题,什么都能在她们的口中生出许多情味来。

我记得有一次她们在湾落里的小祠堂纳凉,谈到附近的某个年轻人因为染上白血病过世了。女人心肠软,说到这样的故事时容易流泪,我也默默地跟着哭。以后我只要听到大人再谈什么白血病,心脏病。好动的我立马就会安静下来,接着是莫名的伤感失落,似乎下一刻死神也会把我拽走。

生与死

以前死亡是天那边的事,突然有一天自己身边的人猝然离世,你就会感觉失落;不管这个人对你而言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或是非亲非故。我读小学的时侯,上学途中常常遇到一个帮人放牛的傻子,每次见到他,总是牵着一头大黄牛,傻笑着....

后来再也没有看到他了。

他死了。我莫名其妙地伤心失落。逝者在提醒着你:死亡!这死亡不是只有他才会有,我们每个人都有。我们伤心,部分因为同情逝者离去生命的脆弱;部分为我们在死亡滚滚而来面前自己却无能为力而黯然神伤。生死,人生之大事。人生不仅仅只是要知道怎么活着,更应该知道如何去死。古人事死如事生,帝王将相希望在西方极乐世界有一个安稳堂皇的去所,于是就大修陵寝。我们是凡人,无力侵山为陵,也不必去大动干戈地造坟垒墓。但我们至少需要正视死亡。

说死就离不开谈生。生与死是生命的两极,生与死是什么关系呢?难道仅仅是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死与生辩证统一吗?生与死于生命而言孰轻孰重?

生决定了死,死却于生无能为力。死只是生的附属品,没有生哪有死?死亡本身不可能存在,如果死亡本身存在,那它也会因为终将死亡而不复存在;所以死寓于生,生却不可能依附死。至于人终将死去,并不意味着死战胜了生;而是在死亡中肯定生,回归生,实现万物生生不息合为大一。

死亡是最艰难的离别

离别的时候,你愿意是那位远行的人,还是送别的人?

高中的假期,总是没在家呆几天就又要去学校了。暂欢聚,长久离别是生命的常态。看到父母日渐衰老的面容我找到了答案:离别时留下的人永远是更失落悲伤的。离去,是为了追逐新的生命。新的景,新的人应接不暇地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容易忘掉过往。留下,却面对旧景旧物,无视人非。只有空落落的心在颤抖,在思念....

我如果爱你,我愿意你先我而死。

华秋实,草木复草木;太阳落了月亮升,冬去春又来,花开花谢花又开。可是那摇曳在枝头的黄叶是去年的那片吗?那西天的夕阳怎么可能还是昨天的继续?自然界太博大了,在它的怀里,每个生灵的死亡甚至微不足道。

死亡是一个伟大的悲剧

死亡的悲剧在于对个体而言死亡是没有归途的离别,死亡的伟大在于个体的死正是自然大一生生不息的源泉。

我死了就永远的死了,这世上再也没有我了。我的死是如此的无足轻重,死后,身体腐烂,化为春泥滋长草木,那草木当然不是我;可我毕竟在草木中。

肉体是比火更温暖的火焰

小林第一次看到的尸体是腐烂两周的老妇。那天回家后他抱紧妻子,突然发疯一般扒下她的外衣想要亲热。以前看到类似的镜头很容易让我想到色情;这次却给我一种崇高感。当我看到小林不顾一切的撕扯掉妻子的衣物亲吻她的时候,他的行为没有丝毫的猥琐下流,只有一颗敏感脆弱的心灵, 那是活着的人的心。

第一次看到死尸,对小林而言是一次直接的对生命的感知。我们都知道生命是活泼动态的,可是这只是生命的一面;它还有死亡静态的一面。小林看到死尸意味着他终于看到生命幽影的那一面,这个冲击对他而言无疑是巨大的,人本孤独,何况又有死亡在背后追赶。他亲吻妻子的举动不仅仅是大惊之后渴望得到安慰,更是在感触到生命的真实之后寻找生命的存在感。

My dear ,let's make love !只有在接触你的身体的时候,我才能感觉到我没有死,我才会知道我活着。

流泪是心灵的运动

我从来不会强忍泪水。整部电影看过来,我已经记不清楚自己流过多少次泪水。人什么时候才会流泪?莫非是欲望失落,心情抑郁,心动悸动的时候,泪水与情感息息相关。情感是不需要语言和大脑的自然流溢,泪水是情感的外化。流泪的时候心是真切自由的,流泪的时候可以抛弃一切世俗成见,礼法规章;还有那些你永远都逃不出的理性。情感是自发纯净的,理智从来都不会纯洁

每天的生活如此美好,没有饥饿,少有肉体的疼痛;所以我们也近于麻木。心灵不再感动,眼睛早已干涸;哪还有泪水呢?

泪水是心灵的运动。生命需要运动,心灵何尝不是?

原谅自己

剧中办公室助理和小林父亲,都曾有过一段不愿面对的情感经历。小林父亲幼时弃他不顾,助理也曾抛弃过自己的孩子

不能原谅自己是个心结。心结是需要打开的。解开心结的人只可能是自己。可是当事人总不愿在别人面前去触碰那些伤口疮疤,又怎么指望他们去解开系在心口的结呢?我们很容易原谅别人,却难于原谅自己。

小林父亲和小林约定每年送他一枚石子,可是父亲走后,石子再也没有。小林发誓再也不愿见到他的那张脸,从此之后,父亲的脸慢慢地在小林心中模糊直到消失。

小林爸,因为不能原谅自己曾经犯下的过错;逃避过去的生活,在异域之地独自舔舐自己的伤口,孤独地死去。但却丝毫不减对儿子的爱。当小林看到从父亲手中滑落的石子时,一切都已不重要,只有爱在蔓延。

那些不曾原谅自己的人只是没能走出自己的结,却落得个悲惨的下场。他们实在是让人心生敬畏的尊贵生命;他们曾经历了怎样的彷徨犹疑去寻求解脱?他们曾经怎样的羞愧难当去忏悔自己的过错?人心是软而暖的。我们只知道对犯错的人指指点点,孰不知道每一次指指点点的背后都暗含日后更深一步的悔意与感动;像入殓师小林对父亲一样。这种感动不要也罢。

不能原谅自己是人的一大遗憾,特别是那些根植于人性中有关情感和爱的错误。那是更大的遗憾,因为它们关乎自己一生的幸福

活着,你就吃吧

活着,就好好吃东西吧,尽量做好吃点!这句近似调侃味道的话却饱含极朴实真切的哲思。我觉得中国人是践行这思想最好的民族,我们见面问的是你吃了没?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就直接关乎生死。这是一种功劳也未尝不是一个过错。功劳自不必说,过错是太过平常让人只知大咬大嚼,忘了思考。

晚上在康二楼北边喝着混沌汤,啃着包子。看着同学们个个大快朵颐,仿佛看到慷慨激昂奔赴战场的壮士。壮士杀生以求生,我们吃喝以维生。

更多美文,敬请关注公微:落梅河畔

评论